试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基本要求和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它包括: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全面发展,就是要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二,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第三,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3)指导意义: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第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第三,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论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是实践性,这一特征赋予了它根据新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在动力,其具有了与时俱的理论品质。
(2)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灵魂,是一个国空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当新的实践同原有理论中的某些结论产生了矛盾的时候,一个新的重大理论突破,能给实践以强有力的指导,既为实践的发展确定正确的方向,又能开辟新的实践领域,同时为动员最广大群众参与新的实践提供精神动力,从而推进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同时世界发展大势保持同步,不断实现创新,是古今中外民族进步和国家兴旺的经验总结。
(3)党的理论和工作能否与时俱进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上在发展,迫切要求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的视野,做出新概括。
阐明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说明这条道路的提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启示。
(1)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武装夺取政权的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际,明确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因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革命只能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中国革命的敌人非常强大并长期占据着城市。
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开展武装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改革,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
(2)中国国情为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提供了可能性:因为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地方性的农业经济和帝国主义的分裂剥削政策,造成统治阶级内部的长期分裂与战争,经过大革命影响的地方,具有建立红色政权的群众基础;引起中国革命的矛盾一个也没有解决并且日益激化,革命形势继续发展;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正确。
(3)这条道路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化实际相结合的结果。
同样,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4)它对于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方法论意义。
这一理论,今天对于我们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并制定出合乎中国国情的方针、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
试述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1)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只有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使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更好地显示出来。
(2)对个体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
分散落后的小农个体经济不利于发展多种经营和举办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限制了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日益增长的需要。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迫切需要。
国家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必然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唯利是图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总之,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证。
2.论述20世纪50年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对当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何启示。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成功地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今天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正在探索一条有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因此,认真学习和研究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对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启示。
第一,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
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之所以取得了成功,主要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出发的思想路线,成功地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第二,必须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充分依靠和发挥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
党的正确领导是引导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朝着正确方向顺利发展的根本保证。
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一切为了人民群众,这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第三,必须处理好改造或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是触及千家万户和亿万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处理不好它们与发展的关系,不仅不能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反而危及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在社会主义改造中,较好地处理了改造与发展的关系,保证了社会的平稳发展。
论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们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2)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从根本说是因为它能够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
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
(3)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是人民得到最多的实惠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
这些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在新的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既有过去积累起来的老问题,也有不断出的新问题,但不论解决什么问题最终都要靠发展。
所以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所担负的任务所决定的。
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到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初步确立。
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
改革触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
改革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
它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极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试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理论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论断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 实践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在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只讲性质和方向,不讲程度和水平;或者只讲程度不讲水平,不讲性质和方向,都会使人们陷入盲目、不清醒的状态,发生“左”的或右的错误,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和损失。
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内涵和过程性特征的统一认识和把握,则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保持清醒头脑,坚定、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2.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把两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统一起来。
第二,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不可分割。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
一方面必须充分认识四项基本原则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获得新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必须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第三,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最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经的历史阶段吗?不是因为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最主要的是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经济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阶段它需要在稳定政治的前提下去大力发展经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如果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高经济的发展与政治的发展平衡且能相互促进能搞活市场经济能大力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那就不需要经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深入理解:没收官僚资本,包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