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钱钟书《围城》的语言风格————————————————————————————————作者: ————————————————————————————————日期:ﻩ论文题目浅谈钱钟书《围城》的语言风格论文目录1.选题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2.任务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3.内容摘要54.提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5.论文指导进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6.论文正文(包括论文摘要)__________________87.参考资料目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
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
1949年之后,由于政治等方面的原因,本书长期无法在中国大陆和台湾重印,仅在香港出现过盗印本。
1980年由作者重新修订之后,在中国大陆地区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刊印。
此后作者又曾小幅修改过几次。
《围城》自从出版以来,就受到许多人的推重。
由于1949年后长期无法重印,这本书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1960年代,旅美汉学家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中对本书作出很高的评价,这才重新引起人们对它的关注。
人们对它的评价一般集中在两方面,幽默的语言和对生活深刻的观察。
从1990年代开始,也有人提出对本书的不同看法,认为这是一部被“拔高”的小说,并不是一部出色的作品。
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部幽默作品。
除了各具特色的人物语言之外,作者夹叙其间的文字也显着机智与幽默。
这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也有人认为这是作者卖弄文字,语言显得尖酸刻薄。
但这一说法并不为大多数人接受。
指导教师签名:熊建时间:2012年3月20日毕业论文任务书毕业论文题目论钱钟书《围城》语言风格学生姓名侯颖入学时间2010.9试点分校(工作站)开县电大学号15 专业开本汉语言文学指导教师熊建职称高级讲师毕业论文研究的内容及要求:文章以《围城》的语言风格为研究对象,建议从《围城》的构思、塑造人物的方法、善于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等方面展开阐述。
建议在写作过程中参考相关的书籍、文献。
要求按毕业论文规范文本进行写作,在规定的写作周期内认真广泛收集资料,提出自己清晰的观点,并在理论指导下写出较有理论深度的论文。
毕业论文写作进度计划:1、期限:自2012年 3 月20 日起至2012年 6 月20日年月日完成内容12.3.20至12.4.20 广泛收集资料,并写作初稿12.4.21至12.5.20初稿被初审后根据指导教师意见进行修改并进一步搜集资料以充实内容12.5.21至12.5.30 二稿被指导教师再次审查进一步根据其意见进行内容或结构的修改12.6.1至12.6.20 论文最后修改完成后审查文本是否规范并作最后修订与装订工作内容摘要从印度洋上驶来的法国邮船白拉日隆子爵号在上海靠了岸。
小说的主人公方鸿渐一踏上阔别四年的故土,就接二连三地陷入了“围城”。
方鸿渐旅欧回国,正是一九三七年夏天。
小说以他的生活道路为主线,反映了那个时代某些知识分子(主要是部分欧美留学生、大学教授等等)生活和心理的变迁沉浮。
他们不属于那个时代先进的知识分子行列,当抗战烽烟燃烧起来的时候,他们大都置身于这场伟大斗争的风暴之外,先在十里洋场的上海,继在湖南一个僻远的乡镇,围绕着生活、职业和婚姻恋爱等问题,进行着一场场勾心斗角的倾轧和角逐。
这也是场战争,虽然不见硝烟,却处处闪现着旧社会你抢我夺的刀光剑影,腾跃着情场、名利场上的厮杀和火拼;虽然没有肉体的伤亡,却时时看得到灰色的生活是怎样蚕食着人们的年华和生命,那恶浊的空气又是怎样腐化着人们的操守和灵魂。
自然,这里也有真诚的友谊,善良的愿望;但这些在那个强大的旧社会壁垒面前,是显得多么软弱和无力。
在那随处都可以陷入“鸟笼”或“围城”的人生道路上,哪里是这些还没有消磨尽人生锐气的知识分子的出路呢?这是这部深刻的现实主义小说留给人们深思的一个严肃问题。
关键词:语言风格比喻讽刺象征提纲一、妙趣横生的比喻1.比喻含蓄、睿智2.比喻形象而又巧妙二、淋漓尽致的讽刺1.通过巧妙的结构安排, 以点带面的描写,达到讽刺的目的2.通过人物刻画, 获得讽刺效果3.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对黑暗时政, 社会恶习进行讽刺4.运用机智风趣的幽默艺术嘲弄丑恶事物, 加深讽刺的效果三、蕴含深意的象征性论文指导进度第一次论文选题、论文提纲学生收集到的资料比较丰富,拟定的写作提纲比较合理。
建议多读理论文章进行深刻理解并作初步的论文结构构想,对写作内容作出适当的调整,作出详略上的合理安排。
教师签字熊建日期2012.3.20第二次(初稿)论文初稿内容上较为丰富,从三个方面对钱钟书的《围城》语言风格进行了解读,但有的地方血肉不够丰满,有的则是赘述,建议进一步修改。
教师签字熊建日期2012.4.20第三次(修改稿、定稿)论文内容较为合理,经过修改后,详略更显得当,观点鲜明,论据确凿,建议可以作为定稿。
教师签字熊建日期2012.5.20浅谈钱钟书《围城》的语言风格作者:王慧导师: 徐采霞ﻩ摘要:钱钟书,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
早年接受过良好的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随即入英国牛津大学深造。
1937年,赴法国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
回国后,曾任西南联大教授等职。
他是一位学者型的讽刺幽默作家。
1941年他出版了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6年,出版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次年,又出版长篇小说《围城》。
长篇小说《围城》,在更为广阔的生活背景下,对中国知识阶层进行了刻意描绘与无情透视。
《围城》---它的含意,用作者的话说,就是人生的婚姻好比一座被围的城,已婚的恰好是处于被围的城中,极力要冲出城去,而未婚的则如攻城的勇士,拼命想冲进城去。
这是一个矛盾,也是小说对人伦中的夫妇关系所作的嘲讽。
但是实际上,小说所反映的要远比它所命名的“围城”有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它象征着当时的人生“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去的去处”的绝境。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以留法回国的青年方鸿渐为中心,描绘了一群留学生与大学教授,在生活,工作,婚姻,恋爱等问题上遇到的矛盾纠葛,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猥琐灵魂和灰色人生,反映了抗战初期上层知识分子的活动和生活,具有相当强烈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语言风格比喻讽刺象征第一次听说《围城》这部小说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事了,当时对这部小说颇是感兴趣,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得看,这一次写毕业论文,便再次想到了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于是借来书本细读。
《围城》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风格独特的长篇小说。
作者钱钟书以细腻而婉转的笔触表达了他独特的生活感受。
作品以高超的讽刺幽默手法,大量的奇妙譬喻,以及丰富的知识容量,构成了小说独特的风格。
小说着力描写“现代中国的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即主要由三,四十年代一部分欧美留学生和大学教授组成的知识社会,知识阶层人物,从剖析他们个性,道德上的弱点入手,揭示其精神上所处的重重困境,由此而反映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腐朽和没落。
在小说的表现手法上,作者既能有声有色地绘出人为的可笑可卑的行为,以透视其五脏六腑,又能以自己的博识,设计精巧的比喻,对人物作愚弄嘲讽,笔墨酣饱,无不淋漓尽致,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
现在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浅谈一下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所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一、妙趣横生的比喻1、比喻含蓄而又睿智《围城》是一本好书,因为它有着深刻的哲理和生动的比喻,小说描写了一批由欧美留学回国的知识分子的种种人生相。
围在城中的人想突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大抵如此。
围城中人在各种背景、纠葛下的可怜、痛苦、窘迫、自私、狂妄都无一不渗透着作者的悲剧意识。
小说的题目本身就蕴含着一个道理深刻,发人深思的比喻。
作者把婚姻比作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没有得到的永远是好的,实际上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人类生存困境的问题。
与其说是一个比喻,不如说是一种寓意、一种启示、一种抒情。
小说开头在船上描写一位留学回来的鮑小姐,打扮入时,穿着暴露。
作者将其比喻为“真理”,因为真理据说是赤裸裸的,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钱钟书先生深得比喻的奥秘,他准确把握好本体和喻体二者的相同处与不同处之间的“度”,匠心独具地创造出令人拍案的新句,形象而又生动的妙喻充溢全篇。
2.比喻含蓄而又睿智让我们来看看苏小姐命令方鸿渐吻她的那幕,“这吻的分量很轻,范围很小,”钱钟书先生说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的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只是做一个样子,并不要真喝茶;或者是从前西洋见证人宣誓时的把嘴唇碰一碰《圣经》,郑重而不热烈;至多像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的大脚趾,虔诚而不亲密。
这里一连用了三个形象有趣的喻体来比方鸿渐吻苏小姐时那种敬而远之,履行公事似的态度。
一个简单的接吻,叫作者写来,却活泼有趣,包蕴了古今中外的知识。
让我们再来看看在三闾大学的情景,汪处厚把当系主任比作结婚“先进门三日就是大”,而开会不是欢迎,倒像新姨太太的见礼。
《围城》又把三闾大学教员升级比作丫头、准夫人、夫人......这哪里是树才育人的高等院校?分明是一块明争暗斗的名利场。
这哪里是一批教书育人的高级知识分子,分明是追名逐利的市侩小人。
这接二连三的妙喻,更是妙理,我们禁不住赞叹:在一个比喻里,作者竟可以有这么多的东西,展示这么广阔的心智空间。
我们不得不被钱先生的渊博和睿智所折服、倾倒。
二、淋漓尽致的讽刺小说精妙入微地刻画了战时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主要人物方鸿渐留学归国后,进出于事业,爱情,家庭三座“围城”,屡屡挣扎,终归失败。
作品于主人公艰难的人生旅途中,揭示出他无处立足,找不到出路而彷徨无主的内心世界,同时又突出方鸿渐既善良又迂执,既正直又软弱,既不諳世事又玩世不恭的性格特征。
另外,作品还塑造了赵辛楣,苏文纨,李梅亭等知识分子形象,表现他们或空虚无聊,或矫情浅薄,或虚伪卑琐的精神状态。
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讽刺是辛辣的,无论在肖像服饰的描写中,还是言语动作的表现上,都能针对不同对象,给以调侃或嘲弄。
1、通过巧妙的结构安排, 以点带面的描写, 达到讽刺的目的小说的结构非常的精致,它以方鸿渐为中心人物, 通过他的生活经历以点带面地描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所特有的部分上层知识分子的生动群像, 深刻剖析了他们空疏、虚伪、卑琐的灵魂。
文章主人公方鸿渐留学英、法、德国, 归国途中与一些留学生"谈起外患内乱的祖国, 都恨不得立刻就回去为它服务"。
可是, 他一旦回归封建家庭与资产阶级社会的生活圈中, 便只能为个人的谋职与恋爱婚姻浑浑噩噩地忙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