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浅说之五:系统的功能
电子计算机在处理大量信息储存和数据计算方面,代替了人脑的记忆和思维,甚至比人脑工作得更迅速、准确。
我们知道,人脑是由许多神经元组成的,而电脑是由许多电子元件组成的,它们的结构完全不同。
电脑与人脑的相似之处不在于结构,而在于功能,也就是说,电脑与人脑的行为方式、能力和结果在某些领域是相似的。
什么是系统功能?系统在特定环境中发挥的作用或能力就叫作系统的功能。
电脑能够进行信息储存和计算,这是它的功能。
任何系统都有功能,人类社会是一个系统,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就是这个系统的功能之一。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常常说到某某工具好使不好使,如洗衣机、录音机、电视机性能如何等,这些评价不是就其结构而言,而是指它们的功能。
一个司机,可能不完全掌握汽车的构造和原理,但他会驾驶,这就是掌握了汽车的功能。
我们可以不了解手机的结构,但并不影响我们的使用,这也是掌握了手机的功能。
中医理论讲五脏六腑,不是指人体的器官构造(它不符合解剖学原理),而是指人体系统的各种功能,这与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上的西医理论迥然不同,西医侧重的是身体结构。
功能与结构是系统的两个方面,结构是系统的内在构成,是横向的、相对静态的方面;功能是系统的外在行为,是纵向的、动态的方面。
结构联结着系统与要素,功能联结着系统与环境。
好比一个人的结构是四肢骨路、心肺肝脏、大脑神经,而其功能则是其衣食住行、喜怒哀乐等外在活动。
人类通过社会实践才发挥自己的功能,机器把原料加工成零件才发挥自己的功能,功能就是系统的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功能与结构是怎样的关系?结构作为系统的内在根据,决定着系统的行为,也就是说,结构决定功能。
功能当然要受到系统要素的制约,比如产品性能与质料有很大关系,但是,直接影响功能的是结构。
如前面谈到的金刚石与石墨,金刚石能切割玻璃,石墨却不能,这种功能的差异在于二者分子结构的不同,尽管它们是由同种碳元素构成的。
一台机器、一座房屋的性能好坏,不仅取决于材料,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结构是否合理。
企业生产效率高低,直接取决于生产组织管理水平,也就是其内部结构是否合理。
一个社会是否进步,看其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是改造自然的功能发挥得如何,而这取决于社会制度是否合理。
合理的社会结构才能解放生产力,充分发挥人类改造自然的功能。
系统对环境的作用不是单向的。
环境受到系统的作用后,会把其结果作为信息返回到系统中去,系统根据这些信息就会调节自己的活动,从而更好地发挥功能。
这个过程,就叫作反馈。
反馈是环境对系统活动的调节。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活动不但能够改变客观世界,而且能够改造主观世界,这是由于人类在发挥改造世界的功能的同时,又能根据实践结果来修正、深化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就是自觉地对自己的活动进行反馈调节,这样主观世界就得到了改造。
以反馈调节为中介,功能就不仅仅被结构所决定,而且能主动地改变系统的结构,从而使系统更加完善。
这就是说,结构与功能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改变。
达尔文进化论认为,生物为了适应环境,会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式,从而发生变异,使物种发生变化。
例如,
由于海水下降,陆地上升,一部分水生动物就爬上岸生活,变成两栖类、爬行类。
动物由于环境的改变,生活习性也发生改变,最后结构发生改变,从而适应环境。
系统的功能通过反馈对结构的改变是自发地或不自觉地进行的,而人则自觉地把活动的效果作为调节系统结构和活动的依据,比如制定工作计划,在执行过程中根据效果好坏再不断修正原有计划,使其更符合实际,这就是自觉的反馈调节。
结构与功能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首先,一种结构可以有多种功能,这叫一构多功。
这在日常生活中是常见的,几乎任何一个事物都不止一种功能。
如衣服可以蔽体,又可以御寒,还具有装饰功能。
再如,家庭既是生活的单位,又是抚育后代的组织,又可以是劳动的集体,如农民和家庭手工业者等。
一构多功现象是由系统与环境的多种复杂联系决定的,也与结构的多种层次有关。
结构的多层次性往往表现出多种功能,比如人既有生物学层次,又有精神性层次,所以人类活动就有生物学的方面,如食色性等,还有纯粹属于人的方面,如能够从事科学活动、伦理活动、审美活动等。
系统与环境的多种复杂联系是一构多功能的另一原因。
由于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系统构成的,所以每个系统又与许多其他系统发生关系,系统的环境就不是单一的。
这样,系统对环境发生的作用就是多重的,即使系统的结构很简单,也可能具有多重功能。
衣服结构虽然简单,由于与环境的多种关系,如御寒,与气候发生关系;蔽体和审美,与其他人发生关系,所以有多种功能。
现代社会的产品,力求充分实现一构多功,以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所以多功能产品发展起来,如收录机既能收音、又能录音,还能扩音等;新式家具也是多功能的,书柜可以兼作写字台,沙发可以兼作床等。
一构多功是未来产品的发展方向,严格说起来,要达到一构多功,结构也必须相应改变,但是我们力求用最简单的结构发挥最多的功能。
请注意,一构多功也并不是功能越多越好,要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考虑这个问题。
例如,曾经有人想把所有家用电器集成,即把电视、收音机、影碟机做成一体,结果没有市场。
关键是要理解“一构”,一个结构能具有多种功能。
如果是多种结构才有多种功能,硬性集成就适得其反,违背了生活规律和科学规律了。
除了一构多功外,还存在着同功异构现象。
电脑与人脑就是同功异构的例子。
同功异构现象的理论根据是,达到一个目标可以有多种途径,多种方法。
这样,我们不是着眼于系统的结构,而是着眼于系统的目的和行为,这就是控制论提出的“黑箱研究方法”。
在系统的结构弄不清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其活动的结果模拟其功能。
比如人脑是一个无法打开的“黑箱”,但可以根据输入和输出的信息变化掌握其行为模式,了解一个人的思想品格。
计算机就是根据同功异构原理创造出来的。
掌握系统论的功能方面的知识,对于当前的体制改革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人来说,事物的功能就是它对人的价值、用处。
进行体制改革,首先要着眼于它的实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以此为出发点,也以此来检验改革的成效。
我们改革经济体制、干部制度,也就是进行社会结构的调整、改革,但这不是目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振兴。
着眼于功能、结构的合理化,必然带来系统功能的改善。
经济体制和其他各项制度的改革必然带来生产力的解放和各项事业的飞跃发展。
看某一项改革是否成功,也要由实践来检验,也就是看其功能如何,这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具体含义。
(2013.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