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34章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34章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第34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34.1 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流动性偏好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是基本的利率决定模型。

它把货币供给和物价水平作为外生的变量,并假设利率调整使货币市场的供求均衡。

这一理论意味着货币供给的增加使利率下降。

(1)假设:①货币供给M是一个外生政策性变量,固定不变;②短期物价水平P也是外生固定;③利率是人们选择持有多少货币的决定因素。

(2)内容:货币供给由中央银行决定,是外生变量,所以用一条垂直的货币供给曲线代表固定的货币供给。

因为利率是人们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利率上升,持有货币的成本增加,因此,货币需求减少,因而得到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

因此,如图34-1所示,货币供给和需求决定利率,即利率的调整使货币市场均衡。

图34-1 流动偏好理论2.货币市场与总需求曲线较高的物价水平增加了货币需求,提高了使货币市场均衡的利率。

由于利率代表借款的成本,所以,较高的利率减少了投资,从而减少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因此,物价水平与物品和劳务需求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如图34-2所示。

图34-2 货币市场与总需求曲线的斜率3.货币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决策者可以用货币政策影响总需求。

货币供给增加使货币供给曲线向右从MS移动到1MS,货币需求曲线不变,因此均衡利率降低,较低的利率增加了物价水平为既定时的物品2和劳务需求量,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如图34-3所示。

相反,货币供给减少通过提高利率减少物品和劳务需求量,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图34-3 货币供给增加对总需求的影响4.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决策者可以用财政政策影响总需求。

政府购买增加或减税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政府购买减少或增税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当政府改变支出或税收时,所引起的总需求移动可能大于或小于财政变动。

乘数效应倾向于扩大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挤出效应减少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1)乘数效应财政政策对总需求有乘数效应。

原因是根据消费函数()=-,高收入引起高消费。

C C Y T当政府支出增加或税收减少时,提高了总需求并使收入增加,同时也提高了消费,消费又进一步提高总需求和收入,收入又进一步提高了消费,如此循环,以至政府支出的增加或税收的减少引起了总需求更大的增加。

乘数()=-,边际消费倾向越大,乘数越大。

1/1MPC但政府购买和税收变动对总需求的影响方式不同,决策者改变其物品与劳务的购买时,它就直接使总需求曲线移动;当决策者改变税收水平时,它通过影响企业或家庭的支出决策而使总需求曲线移动,因此,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大于税收乘数。

(2)挤出效应政府购买增加刺激了对物品和劳务的总需求,会使利率上升,较高的利率往往会减少投资支出,阻止总需求增加,这种由于财政扩张使利率上升所引起的总需求减少被称为挤出效应。

5.稳定政策的争论由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可以影响总需求,所以,政府有时用这些政策来努力地稳定经济。

经济学家对政府应该如何积极地进行这种努力的看法并不一致。

根据积极稳定政策支持者的看法,家庭和企业态度的改变使总需求移动,如果政府不做出反应,结果就是产量与就业不合意而又引起不必要的波动。

根据积极稳定政策批评者的看法,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发生作用都有相当长的时滞,这种时滞使稳定经济的努力往往以失败告终。

6.自动稳定器自动稳定器是指当经济衰退时,决策者不必采取任何有意的行动就可以刺激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变动。

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功能主要通过两方面来实现:(1)自动调整的税收在现代税制中,所得税占有重要地位。

所得税一般是累进的。

当经济高涨特别是过热时,大多数居民或居民家庭收入随之增长,因而不仅有更多的人进入交纳所得税的行列,还有许多人将按更高的税率交税。

其结果是,政府所得到的税收收入不仅增加,而且增幅还会超过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这当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消费和投资的增长,即抑制总需求的进一步扩张,给经济增长降温。

假如经济衰退,情形正好相反,由于居民税后可支配收入减少的幅度小于总收入下降的幅度,自然对经济的下降趋势有一定的遏制作用。

公司或企业所得税的作用机制与个人所得税类似。

(2)财政转移支付的自动增减在经济繁荣时期,社会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失业救济金的支付大大减少,税收则大量增加,有利于遏制需求进一步膨胀;而一旦经济萧条,失去工作的人可立即从政府得到收入(失业救济金),以维持一定的消费需求,这就能减轻社会经济进一步下滑的程度。

其他福利支出因经济波动而自动增减也有内在的反周期、促稳定的作用。

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作用的大小,取决于税收结构、转移支付结构及其水平。

但总的说来,它的作用很有限。

内在稳定器只能对经济的剧烈波动起到某种遏制作用、缓解作用,而不能改变经济波动的大趋势。

34.2 课后习题详解一、概念题1.流动性偏好理论(theory of liquidity preference)答:流动性偏好理论是解释实际货币余额的供给与需求如何决定利率的理论。

流动性偏好是人们为应付日常开支、意外支出和进行投机活动而愿意持有现金的一种心理偏好。

该理论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M·Keynes)于1936年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

它根源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交易动机是为了日常交易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预防动机是为了应付紧急情况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

满足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数量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并且是收入的增函数。

投机性动机是人们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测,持有货币以便从中获利的动机。

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与现实利率呈负相关。

该理论假设中央银行选择了一个固定的货币供给,在此模型中,价格水平P也是固定的,所以实际货币余额供给固定。

实际货币余额需求取决于利率——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当利率很高时,因为机会成本太高,人们只会持有较少的货币。

反之,当利率很低时,因为机会成本较低,人们会持有较多的货币。

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利率会调整到使实际货币余额供给与需求相等的水平。

2.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答:财政政策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

变动政府支出是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它利用政府预算(包括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响总需求,从而达到稳定经济目的的宏观经济政策。

其特点是政府用行政预算来直接控制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调节国家的需求水平,使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理想的均衡状态,从而促进充分就业和控制通货膨胀。

从其内容上看,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

前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税率,后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政府购买(支出)。

从对经济发生作用的结果上看,财政政策分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前者是指降低税率、增加转移支付、扩大政府支出,目的是刺激总需求,以降低失业率。

后者则包括提高税率、减少转移支付、降低政府支出,以此抑制总需求的增加,进而遏制通货膨胀。

财政政策是需求管理的一种主要手段。

3.乘数效应(multiplier effect )答:乘数效应指一个经济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经济变量的变化的这种倍数放大作用。

例如,如果政府支出的每1美元可以增加的物品与劳务的总需求大于1美元,就可以说政府购买对总需求有一种乘数效应。

乘数效应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也是一种宏观经济控制手段,它的前提假设:①社会中存在闲置资源。

②投资和储蓄的决定相互独立。

③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

它的内容:假如一国增加(或减小)一笔投资(以I ∆表示),那么由此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量(或减小量)(以Y ∆表示)是这笔投资的若干倍,即i Y k I ∆=∆,其中i k 称为投资乘数。

其原因是,各经济部门是相互关联的,某一部门的一笔投资不仅会增加本部门的收入,而且会在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中引起连锁反应,从而增加这些部门的投资与收入。

乘数效应包括:投资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税收乘数、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

4.挤出效应(crowding-out effect )(北京工业大学2008研;深圳大学2010研) 答:挤出指政府借款引起的投资减少。

政府支出的增加会引起私人部门消费和投资的下降,产生的这种效应称为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的作用机制是:①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市场上竞争加剧,价格上涨,实际货币供应量减少,因而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减少;②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减少引起债券价格下降,利率上升,结果投资减少。

由于存在着货币幻觉,在短期内,将会有产量的增加。

但在长期内,如果经济已经处于充分就业状态,那么增加政府支出只能挤占私人支出。

货币主义者认为,当政府增加政府支出而没有相应地增加货币供给时,那么实际上是用政府支出代替私人支出,总需求不变,生产也不会增长。

所以,货币主义者认为财政政策不能刺激经济增长。

5.自动稳定器(automatic stabilizers )(西北大学2006、2008研;北京师范大学2007研)答:自动稳定器是指当经济衰退时,决策者不必采取任何有意的行动就可以刺激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变动。

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功能主要通过两方面来实现:①自动调整的税收。

在现代税制中,所得税占有重要地位。

所得税一般是累进的。

当经济高涨特别是过热时,大多数居民或居民家庭收入随之增长,因而不仅有更多的人进入交纳所得税的行列,还有许多人将按更高的税率交税。

其结果是,政府所得到的税收收入不仅增加,而且增幅还会超过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这当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消费和投资的增长,即抑制总需求的进一步扩张,给经济增长降温。

假如经济衰退,情形正好相反,由于居民税后可支配收入减少的幅度小于总收入下降的幅度,自然对经济的下降趋势有一定的遏制作用。

公司或企业所得税的作用机制与个人所得税类似。

②财政转移支付的自动增减。

在经济繁荣时期,社会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失业救济金的支付大大减少,税收则大量增加,有利于遏制需求进一步膨胀;而一旦经济萧条,失去工作的人可立即从政府得到收入(失业救济金),以维持一定的消费需求,这就能减轻社会经济进一步下滑的程度。

其他福利支出因经济波动而自动增减也有内在的反周期、促稳定的作用。

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作用的大小,取决于税收结构、转移支付结构及其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