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灵州盐池与宁夏历史文化_下_

灵州盐池与宁夏历史文化_下_

收稿日期:2005-02-26作者简介:薛正昌(1956-),男,宁夏固原人, 宁夏社会科学 编辑部编审,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与区域文化研究。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7卷2005年第3期(总第126期)灵州盐池与宁夏历史文化(下)薛正昌(宁夏社会科学院 宁夏社会科学 编辑部,宁夏银川 750021)摘要:历史上的灵州盐池,是我国古代主要的池盐生产地之一,典籍记载西汉时已设有!盐官∀。

汉唐以来池盐生产与行销已纳入政府统一管理规划之中,而且与北方的军事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安史之乱后;宋夏对峙时期,西夏着力经营池盐,宋夏间战争与池盐的贸易胶着进行;明代是宁夏池盐生产与行销最为细密的时期,诸如盐司管理机构的设置、明朝实行的盐法开中与灵州池盐的行销、多边中盐与灵州盐池的军事保护等,它直接与陕西三边军镇军队的驻守和战争的变化过程密切相关;清代北方战争结束了,以食盐为军队军费开支的历史随之结束,池盐的生产与流通相对宽松。

在池盐行销的两千多年中,由于商人的介入,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过积极作用。

关键词:灵州盐池;宁夏;历史文化;地方经济中图分类号:K 8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5744(2005)03-0079-05(四)明朝的盐法开中与宁夏池盐的行销明史#食货四 直言,!有明盐法,莫善于开中∀。

明朝的开中制源于宋元时期的!入中∀制度,是因军事目的而创立的一种以招商代销售的制度,即明朝政府利用国家所控制的食盐专卖权,招募各地商人运粮输边,以解决北方九大军镇粮饷供给的一种有效途经。

它体现的是商人以力役或实物向政府换取食盐,再进行销售的专卖关系。

开中制的实施,对于西北地区的四大军镇的边境防御和生存关系极为密切。

宁夏境内的宁夏、固原两镇,宁夏镇地处极边,固原镇在明朝初年尚为复里,不久也成为兵锋之地,粮饷和战马的供给就是由当时实行的!开中制∀来提供和解决的。

与历代一样,明代的食盐统一由政府控制,包括生产和运销的整个过程。

由商人承办边镇军队需求的粮食等军需品,由政府出让食盐的专卖权。

!盐引∀,是官盐行销的代称。

具体过程是这样的:官府出榜招商,商人到朝廷指定的边防卫所应招后,输纳粮食等物资于边镇,由盐运司发给盐引,再凭盐引到指定的盐场支盐,然后再到指定的地区销盐。

明朝前期,盐引一般为大引,每引400斤;后期改为每引200斤。

1.开中制的源起与灵州盐课司开中制颁行于洪武三年(1370年),最早是由山西提出并实施的。

!洪武三年,山西行省言:∃大同粮储,自陵县运至太和镇,路远费烦。

请令商人于大同仓入米一石,太原仓入米一石三斗,给淮盐一小引。

商人鬻毕,即以原给引目赴所在官司缴之。

如此则转运费省而边储充。

%帝从之。

召商输粮而与之盐,谓之开中。

其后各行省边境,多召商中盐以为军储。

∀[1]开中的目的和原委已讲得很清楚。

由于商人中盐有利于军国,对于宁夏来说,在朝廷实行开中制的当年,就在宁夏设置!灵州盐课司∀。

九月,灵州行盐区已!募商人入粟中盐∀[2]。

十二月,户部已经对灵州盐课司作出了相应的规定:!陕西察罕脑儿之地有大小盐池,请设盐课提举司、捞盐夫百余人,蠲免杂役,专事煎办。

行盐之地,东至庆阳,南至凤翔、汉中,西至平凉,北至灵州。

募商人入粟中盐。

粟不足,则以金银、布帛、马驴牛羊之类验值准之。

如此,则军储不乏,民获其利。

∀[3]灵州盐课司已设置并介入开中制的过程,不但规定了灵州池盐灶户的人力和待遇,而且规定了大、小盐池食盐的行销范围。

开中制在宁夏的实施,一是显示了宁夏池盐在当时明朝经济命脉中所占的位置;二是说明宁夏军事防御的重要性。

当然,灵州池盐远远不能满足宁夏、固原二镇的军储需求,大量的是靠来自于输边的两淮盐引,但灵州池盐对于宁夏军事防御、社会文化的发展等都发挥过重要作用,毕竟是近水楼台(后面详论)。

到了永乐年间(1403&1424年),所有的边镇都普遍实行开中制。

这时,明朝政府在整个北部边境驻扎了近百万大军,以防御蒙元残余势力不时南下侵扰。

这些庞大的驻军形成了一个一个的军事消费区。

开中制度的实施,正适应了当时的军事防御形势和战争的需要。

2.开中制输边宁夏的外地盐引与灵州盐引开中盐法的目的,就是省去由政府组织的庞大转运形式,边镇军队粮饷输送由商人来完成,即通过商人的运转环节和作用,把盐课收入直接转化为边镇军队需要的粮饷和草刍。

当时西北四镇:延绥、宁夏、甘州、固原,在今天宁夏地域有两镇,再加上驻固原镇陕西三边总督,驻扎宁夏的兵力较多。

据 明会典 记载的数字看,永乐年间,明朝政府在九边布防80余万军队。

其中在宁夏镇布防军队71693,马22182匹;固原镇布防军队126919,马32250匹。

如此庞大的驻军,需要来自各方面的给养。

到了中期以后,北部战争加剧,防御吃紧,驻防的军队更多,军队的粮饷需要更多的商人来提供。

据史料看,直接提供盐引给宁夏镇的盐场,一是两淮盐,二是两浙盐,三是河东盐,四是山东盐,五是福建盐;直接提供盐引给固原镇的盐场,一是两淮盐,二是两浙盐,三是长芦盐,四是山东盐[4]。

灵州盐课司同时供延绥、宁夏、固原三镇开中。

可见,宁夏、固原二镇,除了广东、云南之外,其他盐厂都有输盐课于宁夏、固原二军镇的任务;灵州池盐相对较小,除供给三大军镇外,基本行销范围在陕西本省(甘肃、宁夏当时均属陕西省辖)。

洪武初,行销延安、庆阳、平凉、宁夏、临洮、巩昌等府。

到了崇祯时,凤翔、汉中二府也改食灵州池盐[5]。

从上述史料可以看出,当时宁夏、固原二镇所处地理位置重要,驻军数庞大,军需储备量大,盐引的提供涉及全国的不少盐场。

盐引(开中额)的多少,开中的地方在哪里,基本上是循着军事与战争的进展与态势而变化的。

如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以来,因宁夏镇发生!哱拜之乱∀,两淮盐运使为宁夏增拨盐课八万引[6],以增大特殊时期的军费支出。

这是其一。

其二,开中纳粮的府、县与支取盐引的盐场尽量接近,灵州盐课司食盐的行销基本在陕西省境内。

3.!盐引∀在宁夏的演变!盐引∀,是官盐行销的代称。

开中制在宁夏的演变,主要表现在:一是纳粟中盐,显示了商屯的繁荣。

盐法开中的关键,就是要把沿海和内地的盐课直接转化为西北边镇的军事储品,中介是商人或通过纳粟(包括茶、马)、或通过纳银,以中盐的形式来实现的。

因此,一些有雄厚实力的开中商人,为了避免购运粮食的麻烦并减少运输费用,就在九边地区招募流民垦田种粮,将粮食运输到指定的粮仓,向政府领取相应的盐引。

这种制度,明代史籍里称其为!商屯∀。

宁夏镇、固原镇是当时盐商招募!商屯∀的主要地区,商屯也带来了地方商业活动的兴起。

商屯最早始于山西大同,但最盛的还是陕西三边,宁夏镇、固原镇皆在其中,年产米十八万石或粟二十八万石[7],陕西四镇的边军粮饷已经不成问题。

就以宁夏镇而论,军储只取给屯盐等数,未有民运。

商屯饶裕的另一面,说明当时陕西三边盐课营销兴旺。

到了弘治中期,户部尚书叶淇改变盐法,改纳粮中盐为折色(银)中盐。

这一改,开中制被取代,原在九边商屯的南方商人全部撤离,!边地为墟∀,粮价陡涨,边镇粮食日益空墟。

及杨一清出任固原陕西三边总督时,才再请召商开中,募民塞下屯田的,包括后来的三边总督王崇古、庞尚鹏等人也都有过召商屯田的经历,但已没有了明初以来实施开中法的兴盛局面。

二是纳马中盐,开边镇以马纳盐之先。

正统三年(1438年),!宁夏总兵官史昭以边军缺马,而延庆、平凉官吏军民多养马,乃奏请纳马中盐∀[8]。

史昭的奏折得到了朝廷的准允。

这样一来,不但边镇获得直接支配灵州池盐的权力,而且直接促使池盐产量的增加。

纳马中盐,是开中盐法实施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且是开北方边镇纳马中盐之先。

宁夏镇奏明纳马中盐,一是表明宁夏镇经过商人纳粟中盐,粮食已基本过关,当时所缺的不是粮食,而是军马。

二是表明陕西境内的延绥、庆阳、平凉、河州等地域的马匹繁多,军队和民间的畜牧业很兴旺,有为军镇提供马匹的基地和条件。

纳马中盐,在宁夏镇主要是在灵州所辖花马池等处盐池中盐。

马分上、中二等,开始规定上等马一匹给六十引,中马五十引。

到了正统三年(1438年),上等马一匹盐百引,次马八十引。

后来跌价,河州中纳的马匹,上等马二十五引,中等减五引;松潘中纳的上等马每匹三十五引,中减五引[9]。

纳马中盐之初,尚能以法规约束,!验马乃制盐∀。

及纳银中盐法实施,开中盐法被取代后,边镇需要的军马,靠纳银于官府再卖马匹来提供。

结果银入官府,辗转他用,钱花完了,军马却没有着落。

长此以往,边镇的军马失去了来源,还影响和造成了边饷的亏缺。

造成纳马中盐中止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弘治年间宁夏镇、巡衙门,先因修理河渠,借去弘治十四、十五两年的盐课;后因措置粮草,又借去弘治十六、十七、十八三年的盐课,!河渠工程既未就绪,仓场粮草亦未充足,而盐马之制遂废。

∀[10]明朝不仅以盐引换取民间所养马匹,而且也需要草束作马的饲料,因此也施行纳草中盐法,也有纳茶中盐法。

灵州池盐,主要行销于当时的陕西境内。

宁夏总兵史昭奏准宁夏镇纳马中盐,纳马的范围就在陕西辖境之内。

及纳银中盐法的实施,边镇粮食渐亏,纳马中盐实际上影响了西北诸边镇的粮饷。

当时甘肃的米价一石已值银五两,加之纳马中盐过程中所纳马匹好坏不一,有的不能充军用,户部奏准停止灵州盐池纳马中盐,仍实行召商纳米中盐。

实际上,这是纳银中盐带来的弊端。

对于灵州盐池来说,也是明代开中制在宁夏的一个插曲。

三是灵州池盐为陕西边镇提供课银的同时,对以隔黄河为邻的山西解池食盐的行销造成挤兑。

灵州盐课司所辖花马池大、小盐池,在明代初年产量有限。

据 明太祖实录 载,洪武三年朝廷审定的灵州盐课司大、小盐池的生产规模, !大盐池夫八十人,小盐池夫三十九人∀[11],两处计近120人。

如果以河东盐丁捞盐定额为据来折算,即!每丁纳三十五引∀[12],每小引以200斤计,一年大、小盐池产盐4000多小引,80多万斤。

但随着西北战争的加剧和陕西四大军镇驻兵的增多,食盐的消费量亦急剧增加。

到了洪武后期,灵州池盐!已岁办盐二百八十六万七千四百七十斤∀,合14000多小引,是初期的三倍多。

正统初年,宁夏镇奏准纳马中盐,用灵州池盐向商人换取战马的政策实施后,陕西边镇为了增加食盐产量,采取增斤不增引的办法,即加大每引盐的数量,不增加盐引。

按照当时的盐法,各产盐区产盐是有定额的,户部依照盐区定额颁发盐引,有指定的行销范围。

到了弘治年间,灵州池盐每引已达600斤,是当时标准盐引200斤的3倍,年产量已接近900万斤。

盐引的利润是丰厚的,灵州池盐的产盐量还在继续增加。

随着弘治、正德年间西北战争的加剧,池盐的生产量不断刺激增加。

正德元年,朝廷任杨一清为陕西三边总督兼督马政。

同时,朝廷给极边宁夏镇拨太仆寺银一万两买马[13]。

九月,再为宁夏镇运送两淮盐引价银四万两[1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