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标准
2014-09-16 18:18
课程编码:308032009
学时:68
适用专业:三年制高职医学影像技术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影像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临床诊断中重要的课程之一。
它是通过影像基础知识及不同影像设备的检查方法为主的一门课程,是涉及解剖学、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医学影像设备的一门综合性强、涉及范围广的课程;是借助于影像设备,通过合理的影像检查方法使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成像,借以了解人体解剖与生理功能状况及病理变化,以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
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必修课程、专业核心课程。
(二)课程定位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影像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开设在第三学期。
一切设备的正常合理使用、检查技术的选择均是以服务于临床诊断为目的,所以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以“影像诊断服务于临床,影像技术服务于影像诊断”为目的进行“逆向”要求来培养,故《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在整体学生培养中是一门“方向性”课程。
培养学生具备正确操作影像设备能力,设置正确合理的摄影条件能力,采用现代软件技术进行数字图像后处理能力等,把学生培养为适应当代影像技术专业的新型人才。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高职影像技术专业就业为导向,根据临床实践对技术员岗位所涵盖的工作性质、任务需要而设置。
在对影像技术各分科技能性质的分析基础上,要求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对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为主线和依据,根据各专业的特点,采用院校联动进行教学,以教学---实践---总结---再教学的组合法实现教学内容;通过课堂病例分析、模拟病例讨论、临床见习进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初步具备影像技术人员的基本职业能力。
本课程建议课时:总课时78学时,其中理论30学时,实践 38学时,临床见习10学时。
二、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一定科学文化素养、良好职业素质、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使学生可以应用先进的影像检查设备和准确无误的专业操作技能为临床提供符合要求的清晰医学图像,能够适应各级医院、医疗器械制造、销售与维护等企业、教科研机构、疾病控制单位工作需要的医学影像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职业能力目标:
●会设置X线、CT、MRI设备的基本摄片条件。
●能对常见各个系统进行标准的X线体位摆位。
●能操作食管胃肠道造影、子宫输卵管等基本造影检查。
●能掌握乳腺的基本操作及摆位技术。
●能操作照片冲洗及打印技术。
●能操作CT机器并掌握CT的设备结构组成。
●能应用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及图像重建。
●能掌握MRI的基础知识及脉冲序列的分类、组成及特点。
●能掌握MRI的技术要领及分类特点。
●能对MRI图像进行图像后处理并掌握影像MRI图像质量的参数。
三、内容标准
(一)课程内容
按照影像技术专业课程目标和影像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大型医疗器械上岗证标准要求确定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安排
四、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课程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职业能力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
以开展对影像技术活动来驱动,注重“教学与实践”互动,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通过理论教学、多媒体、观看录像,病例分析、校内实训,医院见习等手段,采用递进式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掌握影像技术的基本技能。
2.课程突出实用性、前瞻性。
将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及新知识、新方法及时体现在课程内容中。
课程应以学生为本,内容要突出重点且表述清晰,教学活动设计具有可操作性,重在提高学生的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应加强对学生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强化个案教学或项目教学,注意以任务引领的个案或项目,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案例学习或项目活动中,了解更多影像技术和诊断的关系所在。
4.教师必须更新观念、重视实践,探索具有特色的职业教育新模式,以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创新能力。
(二)考核评价建议
突出过程与阶段评价,结合课堂提问、技能操作、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评价。
强调课程综合能力评价,结合影像个案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考核标准参照影像技师执业资格的标准。
(三)教材编写建议
根据课程内容选用比较先进、针对性与适应性较强的教材,根据教学能力目标的确定,编写相对应的实训指导教材,并在此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在创作,编写好讲义、教案,制作课件。
教材设计以影像技术为知识构架,以利于学生形成影像技术服务于影像诊断,影像诊断服务于临床的思维和学习方法及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
建议使用卫生部规划、高职高专适用教材。
(四)实验实训建议
充分利用院-校合作的实习基地、满足学生见、实习的需要,并注意职业能力的发展,使院-校合作平台的资源成为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
校内影像实训中心的模拟真实诊断环境,开设课间实训,满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五)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利用优质核心课程、校本教材、精品课程、网络资源,通过搭建多维、动态、活跃、模拟场景的课程训练平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锻炼积极的创造性等综合能力。
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化,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