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全校大四各专业的公共选修课。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教学,一是向学生传授中国历史地理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基本了解与与掌握历史上中华民族人文与自然历史的空间形成过程及其互动规律;二是在学习中进行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与训练,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进行爱国主义优秀传统文化和科学精神和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同主义精神,提高综合文化修养。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包容量大,主要包括中国历史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地理和历史地理学理论与文献等,涉及气候、河流湖泊、植被、地貌、政区、领域、都市、经济、人口、交通、文化等诸多方面。
(四)教学时数本课程讲授一个学期, 32课时。
(五)教学方式本课程以人地互动关系为主线,教学中以运用理论讲授与实践考察为主要教学方式,将采用讲授、讨论、参观考察、作业、论文、考察报告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方法。
二、课程大纲绪论教学要点:历史地理学的概念和学习方法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一、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归属问题二、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三、怎样学习历史地学考核要点:了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史,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本方法。
第一章历史气候变迁教学要点:历史时期我国气候演变的趋势。
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1学时)一、冰后期气候的周期性变化二、气候变化产生的原因第二节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2学时)一、第四纪气候变化与人类产生二、冰后期的环境与新石器时代文化繁荣三、黄河文明产生的气候机理四、汉唐盛世与气候波动考核要点:历史时期我国气候变化及基本特点。
第二章历史时期森林植被变迁教学要点:中国古代森林植被变迁基本趋势。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古代中国境内的森林植被变迁(1学时)一、黄河流域文明的推移发展与森林分布的变迁二、明清皇木采办与南方森林资源的损耗三、近3000年来南方山地垦殖与森林资源的损耗四、近现代人口膨胀对森林资源的损耗第二节历史时期的植被变迁(1学时)一、历史时期中国植被的分布演变二、历史时期中国植被的变迁趋势及原因考核要点:历史时期我国植被变化及基本特点。
第三章历史时期野生动物分布变迁教学要点:中国古代野生动物变迁基本特点。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重要珍奇野生动物的分布变迁(1学时)一、洲象与犀牛的分布变迁二、犀牛的地域消失过程二、长臂猿的历史分布情况。
第二节大熊猫与老虎的历史分布区域演变(1学时)一、大熊猫的历史变迁二、虎的分布变迁三、野生动物分布变迁与中国社会发展关系考核要点:历史时期我国野生动物的分布变迁的原因。
第四章历史时期江河湖沼演变教学要点:黄河变迁和长江流域水系演变。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黄河流域的河流变化(1学时)一、历史时期黄河下游的改道二、历史时期黄河中下游的湖沼变迁第二节历史时期长江流域的河流变化(1学时)一、历史时期长江流域河道的变迁二、史时期长江流域湖泊的兴废三、历史时期中国主要江河水文变迁考核要点:历史时期我国江河湖沼演变的规律。
第五章历史时期的沙漠变迁教学要点:历史时期沙漠化的趋势和原因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历史时期的沙漠和沙漠化(1学时)一、历史时期形成的沙漠二、地质时期形成而在历史时期扩展的沙漠第二节沙漠化与丝绸之路及农牧业界限的推移(1学时)一、西北丝绸之路的兴衰与沙漠化二、沙漠化与农牧业界限的推移考核要求:沙漠化与丝绸之路及农牧业界限推移。
第六章历史时期的海岸变迁教学要点:历史时期海岸变迁趋势和原因。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下辽河海岸、渤海湾海岸历史变迁(1学时)一、下辽河海岸的历史变迁二、湾海岸的历史变迁与天津成陆问题第二节长江河口与上海成陆(1学时)一、长江河口与上海成陆及长江三角洲的历史变迁二、杭州湾的历史变迁三、珠江三角洲的历史变迁考核要求:历史时期中国海岸的变化及原因。
第七章历史时期疆域与民族分布变迁教学要点:历史时期疆域演变的基本趋势。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北部边疆的历史变迁与国际争端(1学时)东北边疆北部边疆西北边疆第二节南部边疆的历史变迁与国际争端(1学时)西南边疆东南沿海疆域考核要求:历史时期中国疆域的形成和国际争端。
第八章历史时期政区沿革教学要点:历代政区演变的基本规律和政治、经济、文化等关系。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历史时期的政区沿革(1学时)一、先秦时期的地方和周边控制二、秦汉两晋南北朝时期——州郡时期三、隋唐五代两宋时期——道路时期四、无明清民国时期——行省时期第二节历史时期的疆域变化(1学时)一、政区与自然的关系:山川形便二、政区与政治制度的关系:犬牙交错第三节政区演变与中国经济、文化、历史地名关系(1学时)一、政区演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二、政区演变与文化发展的关系三、政区演变与中国历史地名关系考核要求: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的原则。
第九章历史时期的军事地理教学要点:不同历史时期长城和古代战争的地理分布特征。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长城的兴筑与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下(1学时)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二、秦汉时期的长城三、北魏至隋的长城四、明清长城五、长城的历史作用第二节中国古代关隘发展变化和战争的地理分布变迁(1学时)一、中国古代重要的关隘二、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分布变迁考核要求: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分布变迁及原因。
第十章历史时期经济区域变迁教学要点:历史时期中国农牧区、经济都会、经济重心的分布及变迁特点。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原始农业起源于早期农业生产(1学时)一、中国古代农业起源二、历代农业经济区演变第二节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迁和近代经济区域的形成(1学时)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二、近代经济区域的形成的特点三、中国经济重心东南迁移的因素。
考核要求: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东南迁移及原因。
第十一章历史时期农作物的分布变迁教学要点:历史时期中国水稻、高旱作物的分布及社会意义。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历史时期水稻种植分布于环境制约(1学时)一、水稻种植的起源二、历代水稻种植的区域分布第二节高旱农作物、桑、农副业植物分布和变迁(1学时)一、高旱农作物种植与推广二、桑蚕业的发达与丝织业中心演变三、历史时期重要农副业植物分布变迁考核要求:中国古代重要农作物的地域分布特征。
第十二章历史时期都城与工商业分布变迁教学要点:历史时期中国古代都城形制特征。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古代都城分布演变及原因(1学时)一、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二、历代都城的演变与原因第二节古代都城的选址、形制与社会关系(1学时)一、中国古代都城选址原则二、中国古代都城形制三、中国古代都城与社会考核要求:关于农村市镇分布与社会发展关系。
(补充上课内容不足)第十三章历史时期交通通道分布变迁教学要点:历史时期中国重要的交通要道。
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历史时期中国的水陆交通(1学时)一、秦汉时期交通状况二、隋唐时期交通状况三、宋元时期交通状况四、明清时期交通状况第二节大运河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1学时)一、隋以前的运河开凿二、隋唐大运河三、元代以后运河与社会第三节丝绸之路兴衰与中国社会(1学时)一、西北丝绸之路兴衰与中国传统社会二、南方丝绸之路(海、陆)发展考核要求:中国古代交通的几种基本类型和历史影响。
第十四章历史时期人口与移民教学要点:历史时期中人口数量与分布的变迁,中国重要移民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历史时期中国人口数量与分布变迁(1学时)一、历代人口数量变迁二、历代我国人口分布的变迁第二节历史时期中国的重要移民与社会发展(1学时)一、历史时期中国的重要移民二、中国古代移民的类型和特点考核要求:历史人口变迁的特点;中国古代移民的类型。
第十五章历史文化地理教学要点:中国人才、中国风俗文化区的历史演变。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人才分布的地理变迁(1学时)一、历代进士的分布变迁二、中国风俗区的形成与演变考核要求:文化地理区域的历史演变。
第十六章历史地理文献与古地图研究教学要点:中国古代主要的历史地理文献,古代地图。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古代地图的编绘与释读一、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二、长沙马王堆汉墓帛图第二节重要历史地理文献简介一、《汉书•地理志》二、《大唐西域记》三、《读史方舆纪要》考核要求:了解最基本的历史地理文献。
主要参考书目: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马正林:《中国历史地理简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988年。
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陈代光:《中国历史地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张全明,张翼之:《中国历史地理学导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