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一、选择题1.(2011·浙江绍兴)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更好些?”孔子说:“子张有些过头,而子夏显得不及。
”子贡说:“那么,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犹不及。
”这表明孔子主张()A.无为而治 B.中庸C.轻徭薄赋D.有教无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过犹不及”,据此并依据史论结合的原则可知B项符合题意。
【答案】B2.(2011·浙江宁波)“和谐中国”是唱响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旋律。
孔子的名言中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具有启迪作用的是()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 “非攻,兼爱”C.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D.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解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所不希望的事情,也不要强迫别人接受,这是实现孔子“仁爱”思想的途径,其目的是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因而最符合题意。
干扰项B项是墨家的观点,排除。
【答案】A3.(2011·辽宁模拟)下图是宋代建筑的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君岩。
类似的老子像在全国各地大大小小不下百处。
其原因是()A.老子须髯飘飘,符合古代美男子的标准B.老子做官的时候,造福八方,被人们感激、供奉C.孔子向老子问礼,所以,老子被誉为儒家学派创始人D.老子道德高深,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解析】A项历史上没有;B项不符合实际,老子曾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不符合造福一方之说;C项老子不是儒家学派的人,而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故选D项。
【答案】D4.(2011·哈尔滨五县)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材料所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A.礼治B.仁爱C.仁政D.兼爱【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孟子”“发政施仁”等信息可知C项符合题意。
【答案】C5.(2011·湖北黄石模拟)“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段论述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解题时抓住关键词“德”和“礼”可知选儒家。
【答案】A6.(2011·江苏盐城中学二模)《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
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
”文中的“他们”指的是()A.儒家学派 B.道家学派C.法家学派D.墨家学派【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解题时抓住关键词“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军事力量予以清除”“商人和学者……多余”等可知是法家学派。
【答案】C7.(2011·沈阳)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
”出现“儒者气象”是因为()A.孔子有教无类B.孔子创立儒家学派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D.“五经”的流传【解析】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这使此后的汉代功臣大将大多受到儒学影响。
【答案】C8.(2011·广州)宋代司马光诗:“邪说远去耳,圣言饱充腹。
发策登汉庭,百家始消伏。
”这可能与下列哪项措施有关() A.“大一统”思想B.“君权神授”C.“天人合一”D.“三纲五常”【解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邪说远去”“登汉庭”“百家始消伏”,据此并依据史论结合原则可知A项符合题意。
【答案】A9. (2011·聊城)西汉时,辽宁东高庙和长陵高园殿失火,董仲舒认为两处火灾是“天意”,“天”告诫皇帝应该杀掉那些不听话的诸侯王和不正派的高官。
由此可见,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是() A.“天人感应”B.“制天命而用之”C.“君权神授”D.“大一统”【解析】依据史论结合的原则,火灾是“天意”的主张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答案】A10. (2011·滨州)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吉祥物是五个可爱的福娃,他们分别代表了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
在古代,将阴阳五行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的思想家是() 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阳明【解析】汉代董仲舒融合阴阳五行等思想而形成了新的思想体系。
【答案】B11.(2011·广东增城三模)“每岁得第之人……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材料中的“是”指()A.世卿世禄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并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注意题干中“得第之人……咸出于是”。
由此可知是科举制。
【答案】D1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而不是哲学家,他们关心的是改革社会,以加强他们所奉事的诸侯的力量,使诸侯们能进行战争,用武力统一国家。
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些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
斯塔夫里阿诺斯所描述的“他们”应该是()A.儒家代表人物B.法家代表人物C.道家代表人物D.墨家代表人物【解析】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改革社会”“用武力统一国家”“强迫从事生产劳动”可以判断出“他们”属于法家的代表人物,因为法家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严刑峻法、奖励耕战等。
【答案】B二、非选择题13.(2011·西安)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中国开始了人类精神的觉醒,提出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重大问题,并进行研究和回答。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以下一组材料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君”、“臣”关系的言论汇编:“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民为君之本。
”——《谷梁传桓公十四年》“以百姓心为心。
”(《老子》第四十九章)“君之爱民,当如心之爱身也。
”——清唐甄《潜书明鉴》“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荀子哀公》“民乏财用,不亡何待?”——《国语楚语上》“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孟子梁惠王下》(执政者须)“言必信,行必果。
”——《荀子》“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材料二北京时间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隆重开幕。
孔子的三千弟子手持竹简高声吟诵,《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响彻耳畔。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朝闻道,夕死可矣”,“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礼之用,和为贵”……——奥运官方网站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历史传统中的哪一理念?从材料一中概括出该理念的具体内容(不得摘抄原文)。
(2)列举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儒家学派对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问题的主要观点。
(3)奥运会开幕式上,孔子三千弟子吟诵《论语》中的经典名句,体现了怎样的人文奥运理念?(4)你从两则材料中可得出什么启示?【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第(1)问解题关键是分析、概括材料。
材料一中五则材料都强调人民的重要性,这跟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相联系,可知是民本思想。
材料第一段“民为君之本”——民众是君主治国的根本,体现“重民”的思想;第二段“君之爱民,当如心之爱身也”——君主要像关心自身一样关心民众,体现了“爱民”的思想;第四段“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民众缺乏生存物资,国家肯定会灭亡,所以君主不过分地掠夺百姓,才能长久地统治下去;第五段“国人皆曰贤……然后用之”——充分听取民众的意见,体现出“从民”的思想;第六段执政者须“言必信”,第七段中“民无信不立”——统治者要取信于民。
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即可。
第(3)问抓住材料二中的四句《论语》经典名句概括。
第(4)问注意两则材料的不同角度。
【答案】(1)理念:民本思想(或以民为本)。
内容:民众是立国之本的“重民”思想;关心民众劳苦的“爱民”思想;不过度掠夺人民的“养民”思想;根据民意任用贤人的“从民”思想;取信于民的“信民”思想。
(2)人与自然关系:孔子:敬鬼神而远之;荀子:强调“天行有常”,指出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
人与人关系:孔子:仁,礼,德治;孟子:仁政,“君轻民贵”,性善说;荀子:性恶论,治国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3)理念:团结友爱,崇尚道德。
和睦相处,和平发展。
(4)启示:统治者要以民为本;要诚信为本;人民安定了社会才会安定;自由、平等、科学、理性的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的共同家园。
14.(2011·哈尔滨五县)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主张“仁”与“礼”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②……。
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李贽公开以“异端”自居,毕生以反对礼教、抨击道学为己任……反对“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提出天理、人欲没有区别的见解……。
(1)材料一中,①和②的主张分别是谁提出的?(2)从材料二中提取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不得照抄原文)(3)根据材料三,指出李贽对传统儒学持什么态度。
(4)综合上述材料,联系社会实际,你是如何正确看待传统思想文化的?【答案】(1)①孔子,②孟子。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
(任答一点,即可)(3)批判。
(或答抨击;反正统意识等亦可)(4)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等。
评分说明:第一档:单方面看待传统思想文化。
第二档:全面看待传统思想文化。
第三档:既全面看待传统思想文化,又联系实际,并举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