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写作》公告与通告区别(四) 公告与通告公告是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的知照性公文。
它所宣布的事项都是有关重大的、国内外关注的事项, 内容庄重严肃, 体现着国家及其权力机关的威严。
正因为如此, 对公告的发文机关要求极为严格。
它一般限于最高权力机关, 最高行政机关及其工作部门, 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领导机关, 某些法定机关如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以及被授权的部门如海关、新华社、人民银行等。
地方行政机关一般不使用公告, 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能制发公告。
通告是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的知照性公文。
适用的范围、内容以及使用的主体极其广泛。
大到国家政策法令, 小到群众生活中某些需要周知遵守的具体事项, 无论是政治、文化生活领域, 还是交通、金融、税收、水电、城市建设、乡村规划等经济领域, 各行各业都可使用。
5办法6 规定公告、通告同属知照性公布性公文。
虽然它们的性质接近, 但区别也是极为明显的。
主要表现在:1. 发文单位不同。
公告的发文机关具有特定性; 通告则是任何机关单位都可以制发。
2. 适用范围不同。
公告是向国内外宣布重大事项或者法定事项的公文; 通告则适用于向一定范围内的有关单位和人员宣布需要周知或者遵守的事项。
3. 发布方式不同。
公告不以一般公文的行文方式下发, 而是通过新闻媒体发布, 一般不用于张贴; 通告则根据实际需要, 在以公文形式下发的同时, 可以由新闻媒体发布, 还可以公开张贴。
4. 作用不同。
公告发布的是重大事项或法定事项; 通告宣布的多属事务性内容, 因而公告的作用力和影响力比通告要大.2 公告与通告公告和通告都是告晓性公文, 两者的共同特点是:一是公开性。
公告和通告都是公开发布的, 都具有让尽可能多的人知道的目的性。
二是知照性。
公告和通告的内容都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发布公告和通告的目的,有的是要让公众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有的则不仅要让公众知道一些事情,还要求有关人员遵守与此有关的某些规定。
目前, 公告和通告这两个文种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混乱现象。
在报纸杂志中,在公共场所的招贴栏上, 常常可以看到某某企业开业的《鸣谢公告》,补交电话费的《公告》,等等。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些作法都是不规范、不妥当的,使得这样两种具有法定效力的文种失去了其对公众应有权威性和约束力。
下面笔者举几个例子来说明:(1)要告知市民在春节期间禁止在市区燃放烟花、爆竹;(2)建设银行华丰支行迁用新址;(3)全国人大公布国家领导人选举结果;(4)某重大工程建设向国内外招标;根据《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通告的适用范围是向社会向有关方面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这里的社会各有关方面应该是局限于一定范围内的, 也就是发文机关的职权范围内,宣布的事项是需要这个范围内的公众周知或者遵守的,不涉及事项的大小或重要程度, 只要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即可。
而公告则是向国内处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时使用的公文, 范围大, 影响到国内外, 至少是全国范围,宣布的事情是重要的甚至是法定的。
至此,我想以上四例该选用哪个应该已经非常明确了,即1和2该选用“通告”,而3和4则为“公告”。
在目前的公文写作实践中, 文种使用最混乱的莫过于“公告”和“通告”。
比如《即将达到国家规定强制报废年限的机动车办理注销登记的公告》, 它所公布的是有关方面———报废机动车所有人———应当遵守或周知的事项, 按照《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的规定, 应当使用“通告”。
此为该用“通告”却错用了“公告”。
公文写作实践中还常见该用“公告”却错用“通告”的现象。
混用“公告”与“通告”的主要原因,是公文撰写者或审核签发者不了解“公告”与“通告”的区别。
关于“公告”与“通告”的区别, 学界论述颇多, 争议亦多, 一些看法尚待商榷。
根据《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关于两者的适用范围以及确定文种的原则( 即公文的文种应当根据行文目的、发文机关的职权和与主送机关的行文关系确定) , 笔者认为“, 公告”与“通告”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1. 行文目的。
“公告”以普遍告知为目的, 但受众并不被强制要求遵守或执行, 甚至并不被强制要求周知, 如国家领导人出访对于普通民众而言, 知道与否并不重要。
“通告”以告知且须有关方面遵守或执行为目的, 所告知的事项要求有关方面周知甚至遵守或执行, 以便规范其社会行为。
可见“, 公告”体现的是国家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的义务,以及公众了解政府信息的知情权, 而“通告”体现的是国家行政机关行使管理职能的权力。
2.告启范围“。
公告”适用于面向国内或国外宣告事项“, 通告”仅限于在发文机关所管辖区域内告知事项。
前者的告知范围广, 后者则相对狭小。
3.告知事项的特性“。
公告”所告知的事项一般以消息性为主“, 通告”所告知的事项一般具有较强的执行力和约束力。
不少论者认为, 就所告知事项的重要性而言“, 公告”比“通告”重要。
但笔者认为, 告知事项是否重要还跟受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比如, 普通民众可能会认为本辖区今晚停水停电( 告知此类事项可用“通告”) 比国家主席出访或某人逝世( 告知此类事项要用“公告”)更重要。
因此, 以所告知事项的重要与否为标准来选择文种并不合适。
4. 发文机关的级别。
“公告”的发文机关一般具有限定性, 级别常常较高, 一般基层行政单位无权制发“公告”。
“通告”的发文机关则上可至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下可至基层行政单位。
指诗文含义深刻,令人品味不尽。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篇二:大学应用文写作教案--公告通告- 1 -- 2 -- 3 -- 4 -- 5 - 篇三:应用文写作选择题应用文写作选择题一、单选题:1. 4. 应用文最重要和最本质的特征是( d )。
a.实用性b.时效性c.规范性d.真实性2. 应用文写作的落款者,即(c)。
a集体构思者 b.参与讨论者c.机关或机关领导d.实际执笔者3. 应用文写作者的政策水平,主要体现在政策的制作和( b )。
a.政策的理论学习b.政策的执行运用c.政策的传达交流d.政策的知识掌握4. 应用文是为“用”而写的文章,读者直接影响到文章之“用”的效果,这就形成应用文所谓的( a )。
a.读者制约性b.读者喜好度c.读者信服度d.读者满意度5. 应用文要求主题“鲜明”,即主题必须( c )。
a.含蓄b.深刻c.突出d.正确6. 应用文对材料的要求中,最根本的标准是( a )。
a.真实b.形象c.典型d.新鲜7. 下列选项中,对“典型材料”理解错误的是(d)。
a.既有共性特征又有个性特点的事件和材料b.最能表现主题的材料c.有着广泛代表性和强大说服力的事件和材料d.指重大事情或重要材料8. 按照时间的发展顺序或思维的递进逻辑顺序来组织材料的构思方法是(b )。
a.横式布局方式b.纵式布局方式c.纵横式布局方式d.混合式布局方式9. 要求式结尾常用于( b )。
a.上行文b.下行文c.平行文d.无明确行文方向的公文10. 正文首段有“特通告如下”,末段是“特此通告”,这种情况属于( b )。
a.文章与标题的照应b.首尾的照应c.文章内部的前后照应d.上述三种照应都有11. 大部分应用文不采用的表达方式是(c)。
a.描写和说明b.叙述和议论c.描写和抒情d.抒情和说明12. 应用文写作反映现实,解决问题,因此叙述基本上( b )。
a.以写人为主b.以记事为主c.以写景为主d.以状物为主13. 应用文叙述常用的是顺时序叙述,简称顺叙,又称平叙或者( d )。
a.倒叙b.插叙c.补叙d.直叙14. 应用文写作的叙述大多采用简明扼要的( c )。
a.目的性叙述b.援引性叙述c.概括性叙述d.总结性叙述15. “苹果的营养十分丰富,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如多种维生素和镁、硫、铁、铜等微量元素。
”该句采用的说明方法是( c )。
a.比较说明b.定义说明c.举例说明d.诠释说明16. 发文机关同一年度公文排列的顺序号是( c )。
a.公文份数序号b.发文机关标识c.发文字号d.标题17. 上行文一般只写一个主送机关,如果还有其他机关需要掌握有关情况,应该采用的发送形式是( d )。
a.公报b.通报c.报告d.抄送18. 以“本通告自公布之日起生效”结尾的写法是( b )。
a.归结式b.说明式c.祈请式d.期望式19. 公文标题不可省略的是( c )。
a.发文机关b.事由c.文种d.受文机关20. 公文上标注的成文日期应该是(a)。
a.机关负责人签发的日期b.公文制发的日期c.公文实施的日期d.公文送达主送机关的日期21. 一份公文的主题词一般不能超过( c )。
a.三个b.五个c.七个d.九个22. 从公文写作实践看,在事由一项中,公布一般的规章或其他文件一般用( c )。
a.“颁发”b.“发布”c.“印发”d.“颁布”23. 请示必须在( a )。
a.事先行文b.事中行文c.事后行文d.事前、事中、事后皆可24. 如需向上级单位请求拨款,应使用的文种是( b )。
a.报告b.请示c.请示报告d.函25. 在党政公文主要文种中,唯一的一种平行文是( c )。
a.通知b.条例c.函d.会议纪要26. 为询问事项或请求批准而主动制发的函是( a )。
a.去函b.来函c.复函d.便函27. 商洽性函惯用的结束语是( c )。
a.“妥否,请批复”b.“批复”c.“妥否,请函复”d.“请核示”28. 不相隶属的机关之间请求批准事项,一般要用( d )。
a.请示b.报告c.通知d.函29. 计划的核心部分内容是( b )。
a.目的和依据b.目标和任务c.措施和步骤d.执行希望“什么时候完成”,这部分要注重( a )。
30. 计划的“措施和步骤”是具体回答“怎么做”、a.操作性b.指导性c.原则性d.条理性31. 总结的“成绩和做法”部分的写作,在内容上强调的是( b )。
a.形势背景b.事实和数据c.指导思想d.有关政策32. 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内部,或是在某项中心工作、某次重要会议中,用以沟通信息、交流经验、反映情况、指导工作的一种期刊式常用文书是( a )。
a.简报b.通报c.调查报告d.总结33. 调查报告内容的基本要素不包括( d )。
a.基本情况b.分析与结论c.看法与建议d.希望与要求34. 按照内容表达的层次,“问题——原因——意见或建议”式结构的调查报告,多用于(c )。
a.反映基本情况b.介绍经验c.揭露问题d.报道突发事件35. 会议记录与会议简报、会议纪要基本的不同就在于它的(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