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儒家思想来源:文学修养09-06-25 17:38:02 在线论坛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文化精神。
儒家思想对我国过去、还有现代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20世纪初,由于中国落后挨打,人们在寻找落后的原因时,许多人把中国的儒家文化认为是罪魁。
从那之后,关于儒家“误国”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究竟是怎么回事?儒家思想是造成我国落后的思想根源吗?我们现在还要不要继承儒家思想呢?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春秋末期。
少家不幸,自小发愤为学,博学多能。
青年时做过小官,不得志,后办私学,开中国私学之始。
弟子三千,贤七十二。
51岁时,出任过鲁国的高官,鲁国大治,后三家乱政,去官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终不见用。
后归鲁国,晚年修编上古时代的文化典籍,如《诗》、《书》、《礼》、《易》,专门编修鲁国的史书《春秋》,致力于教育。
其思想观点,集中见这于其弟子编撰的《论语》。
孔子的思想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德教化。
孔子的核心思想如下:礼:所谓的“礼”,是指按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
在孔子思想里,“礼”是与“德政”相结合的。
在《为政》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即主张礼治德化与政令刑罚相辅而行。
仁:如《论语》中的“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
“仁”既是孔子修己治人的根本原理,又是孔子实践道德的最高原理。
“仁”作为一种精神品质,包含了多方面的伦理道德原则。
除了是一种使人们自觉、主动地遵循礼的道德素养之外,还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伦理准则。
“人与天地合一”,可简称为“人和天地”的思想。
人性天赋,人伦与天道的合一,“人伦者,天理也”。
天人感应。
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还阐述和弘扬了人不仅要“仁民”,也要“爱物”的道理。
孔子坚决主张国家要实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会与文化得到发展。
孔子认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于造就理想人格以创立理想社会,通过潜志躬行“内圣外王之道”,以达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
尚中、贵和的思想。
各方面的和谐:人与自然;人际关系;治国之道等。
尚中,不走极端的“中庸之道”。
教育思想:他主张“有教无类”,使一些贫寒之士也受到了教育。
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如“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不愤不启”等闪耀着教育思想的光辉。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孔子及儒家思想:作为一个思想家,孔子用格言方式发表了许多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
与古代希腊、罗马的一些思想家相比,孔子的思想,显得更直观、表面了一些。
孔子的思想观点,有许多积极的东西。
他的道德教化、注重人本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崇尚“和”的的精神、“天下为公”“大同”思想以及他的教育思想无不闪烁着思想的光芒。
孔子这些思想,是中国思想文化宝库中的一笔珍贵财富。
在世界思想文化中,也有一席之地。
孔子是我们值得纪念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让他从神恢复到人,或从妖魔化的鬼恢复到人,对于正确认识孔子及其思想及其重要,一味歌颂和一味全盘否定都不是科学态度。
儒家文化和儒家思想里面有许多先进的思想,他对于中国文化传承功不可没。
在世界上只有我们中华文化一路传承几千年,与我们的先进文化有很大的关系,儒家思想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屹立于世界而不倒也有很大的作用。
我们必须看到孔子的思想与后来的统治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儒家思想也不是完全一样,儒家的发展也无不打上了为了维护君权、加强对老百姓统治的烙印。
这是历史的局限性造成的。
但究其思想性而言,虽然有许多糟粕,比如维护君权、“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等糟粕,对这些我们正确的做法是:取其精华,剔除糟粕。
当代社会,我们面对世界上各种文化和思想的融合,尤其是现在这种缺少信仰的年代里,如何建立起合乎社会发展潮流、合乎现代价值观的文化和思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急待解决的课题。
面对我们中华名族的传统文化,面对西方的思想,我们该如何取舍,形成符合我国发展的文化思想体系这无不考验着我们的智慧。
儒学的核心精神:修身为本从儒学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来看,儒学的精华也是在做人这方面。
现在经常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基础,集中体现在一句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是儒学所提倡的最根本的人生价值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为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历代仁人志士的名言无不体现了这种人生价值观。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包含了两个深层的意义。
其一,中国人并不是只顾个人,个人与群体(就现代而言是民族、国家)是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人有一种自我担当的意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中国人爱国主义最重要的基础。
现在的年轻人多追求个人的发展,在这方面就比较薄弱了。
其二,中国人的传统是把精神生命、精神追求放在个体的物质生命之上,而不把物质生命放在第一位。
人要有点精神,而不是只追求物质;只要吃好、玩好,这是不可取的。
从中国传统来讲,这样就是“近于禽兽”。
真正做一个人,就是要有一定的精神品质,要把精神生命的追求放在第一位。
这些精神、思想的源头都在《论语》。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什么是“任重而道远”,就是“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所谓仁以为己任,一个人到世界上有自己的责任,而且责任很重。
《论语?宪问》中有孔子关于君子的一段话:“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在孔子看来,要做一个君子,首先就要不断地修养自己。
但儒学并不是不顾国家,只顾自己修身。
修养自己是为了安人、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实际上就是平天下的意思,按现在的语言来说就是建设一个理想社会,理想社会就是大家都过得好。
后来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理想的追求都说明仁的内涵不只是个人修养,还包含有社会理想。
有“天下为公”的理念,并为此努力,确实是任重而道远,这也成为后来的志士仁人的最高追求。
这些历代的诗词语言代表了民族精神,其基础就是《论语》提出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儒学最核心的内容,也是做人之道。
儒学注重人的提高,以所有人的修身为本,与我们一般所说的“以人为本”并不相同。
常说的“以人为本”更多的是一种管理思想,讲究决策的时候考虑人的利益、要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则是指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指出一切问题的解决在于人的提高,这是基础的基础,一般所说的以人为本则没有涉及人本身的提高;“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强调包括天子之内的一切人都要以修身为本,以人为本则只是说的领导人或管理者如何对待百姓、民众或被管理者,没有包括对领导人、管理者自身修养方面的要求。
当然,依靠每个人的自觉来解决问题,实现社会的健全稳定的发展,这是理想化的。
现实中,真正自觉的人是少数。
在多数人还不能自觉做到“有耻且格”的情况下,就要依靠法制,依法治国还是根本的治国方略;一定的强制、刑罚都是不可少的。
应该说,修身为本是一种根本理念,它并不排除法制等必要的元素;而从学国学的方面讲,就要强调首先最重要的是学做人,启发人们修身的自觉性。
要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不应对立起来。
提高中国人的精神,需要做的有很多,但毫无疑问的是,离不开国学,离不开中华文化。
一个人字代表作为人类的地位是和自然统一和谐的,而“二”有平衡的两横组成,代表,天与地组成的自然世界。
在我国传统哲学与人文体系中,追求的是人与天与地三者和谐统一相互依存的关系,由此儒家提出的“仁”就是儒家学说根本立足与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发展的一种本原学说表述。
而后世者将‘仁’局限与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多有误读。
而儒家在仁的基础上,提倡在,解释人类与自然的辨证关系上是与道家有继承和发扬的关系,儒家先师对于道家宗师老子也是崇敬有加。
在述而孔子讲,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老彭。
其中的老就是指老子。
后代道家不孝子孙往往咒骂儒家,实行思想上的禁锢这是没有道理的。
而儒家在解释“仁”作为人类与自然的根本本质统一问题上,寻求协调人类与自然的根本方法,确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而因为此语出自有子的解释,而被封建神权世袭的制度解释,所以作为孝弟的本来面目,使儒家的本被单向修改。
而儒家先十先师孔子的本,以及道统本身解释的是有天地与人形成的规律法则才是人类根据时代发展去实践的道统思想被解释成忠君思想。
而先师孔子所言:“雍也可使南面”可以看出儒家尊崇的不是世袭的君主,而是德才兼备能够实践人与自然所产生的规律法则的人。
并且先师对于不拘泥你教条理论根据时代发展自己的学说也多有原则性论述。
“儒”与仁的结构一样。
儒的组成解释了儒家是干什么的,儒家要因什么而诞生。
“儒”有“人”与“需”组成,也就是说儒家所解释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必然是产生人类需要的实践者的现实情况。
因为人类的需要,所以产生为人类大同理想服务的儒家,而这种需要所产生的儒家就是执行儒家思想的“儒”而孔子作为对人类负责人的伟大哲学家,在自己的哲学里对于其他优秀人才和学说的精华都是推崇和吸收的,好古不是泥古,因为一个现代人无法去继承后代人的成果。
那些邪端学说动不动用批判的方法为后代人作出虚伪的承诺是儒家在人格上必须唾弃的。
世界上从来没有那个学派对于执行自己学派的弟子作出如此高的道德要求,与求知态度。
论语,开篇就是《学而》就是以严格的要求来保证自己的学说传播者和实践者应该拥有的基本素质,而不是毫不负责人的根据自己的野心把一种解决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社会的权利硬性的规定为某些可以窜权的暴徒,或者是某些搜刮人类财富的利益集团身上。
而儒家先师孔子的责任心是世界所有学说得创始人所不能比拟的,孔子可以化时间去修订别的学说和历史,但是惟独没有出自己的专集。
而《论语》又是当时整个儒家集体讨论总结的智慧,试问那家学派能够如此!,客观分析儒家思想最主要的四个弊端:一、违背了生命平等和个体差异性及自然属性的本质特征。
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说,每一个生命在本质上是平等的,但同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而儒家思想却舍本逐末,以权力的大小高低建立起一套极不平等的森严的等级制度并扼杀人的个体差异性,竭力要求各项行为准则的同一。
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矛盾之处:当建立等级制度时,孔老似乎注意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此差异不属于本质特征);而在各项言行(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等要求上,又忽视了人的个体差异性,一棒子挥下君子当如何如何,如何如何是小人,对于手工技艺、发明创造类,硬是斥为奇技淫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