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生网络语言之我见

初中生网络语言之我见

初中生网络语言之我见
初一(9)班卢鑫指导老师:吴勇
前一段时间,有一则有关学生作文的新闻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说的是重庆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道“作业写到晚上九点多,好‘杯具’啊!”其中“杯具”一词让老师感到疑惑,老师弄了半天才搞清楚“杯具”是“悲剧”的谐音。

“杯具”是现在很流行的网络新词,这则新闻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

众所周知,网络语言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语言形式,包括中英文字母、标点符号等多种组合,这种组合往往在特定的网络媒介传播中表达特殊的意义。

进入21世纪的10多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革新,这种语言形式在互联网媒介的传播有了极快的发展。

目前,网络语言越来越成为人们网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现在流行的网络语言除了“杯具”外,还有“GG”、‘“MM”、“PK”等。

通常的网络语言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数字或字母,如“886”表示“拜拜啦”,“9494”表示“就是就是”,“7”表示“气”,“MM”表示“妹妹”;二是“谐音”,如“果酱”是“过奖”,“稀饭”是“喜欢”,“斑竹”是“版主”,“粉丝”是英语fans的音译,指对某人或某物超级迷恋的意思;三是一些流行的新语,如“打酱油”的意思是“不关我事,不评价”。

前几年的全国中小学生作文比赛中,某个赛区的150篇参赛作品中至少有三分之一使用了比如“努力ing”等网络新词。

近年来,网络语言以极快的速度流行,受到初中生的青徕。

它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呢?主要在于这些语言具有简洁、幽默、巧妙的特点,利用了谐音、暗喻、借喻等技巧,使人读起来有“满口生津”的感觉。

一般来说,网络语言的流行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节约时间,提高上网效率。

网络语言将数字、符号、拼音、汉字和英文字母结合在一起,比传统的语言要简单地多,减少了打字时间,提高了上网聊天的速度。

二、可以掩饰个人身份、年龄、性别和通用语言。

网络交往对象具有虚拟性、间接性、和隐蔽性。

在网络上可以自由地选择交往对象,畅所欲言;因看不到对方,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

网络语言可以很好地适应网络交往的特点。

三、张扬个性。

初中生是广大网民中的巨大群体。

他们渴望张扬个性,特别希望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近年来有一种趋势,也可以说是广大网民无形中形成的一种共识:至少在网络的聊天室里,不用或很少用网络语言,就会被人看不起,就不愿与你聊了。

这种状况使得网络语言迅速流行起来。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语言不断涌现。

一些学生把网络语言用到了考试作文中,让评卷老师摸不着头脑。

有人认为网络语言扭曲了语言的本质,歪曲了语言的意义,有悖于传统文化,也使青少年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应该杜绝。

可是网络语言是依附于网络的,只要网络存在,它就不可能杜绝。

既然不能杜绝,难道就该任其泛滥吗?当然不能。

我认为应该规范网络语言。

事实上,有些网络语言已被收入词典中,如“链接”、“上传”、“下载”等。

文字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汉字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使用规范的汉字,说标准的普通话,是每个中华儿女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语言是发展变化的,汉语同样如此。

对于网络语言出现在日常汉语中,我们不必大惊小怪,应该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

对于词典中已收录的网络词语,在日常交流中就可以大胆地运用,包括在作文中使用。

对于词典中没有收录的网络词语,只能限制在网络环境中运用,不能逾越这一界限。

否则,将糟蹋我们纯洁的语言、优秀的文化,愧对我们的祖先留下的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为了维护汉语的纯洁,学习推广普通话,规范使用网络语言,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在全社会要大力宣传、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使规范使用汉字、学说普通话深入人心,尤其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宣传教育,使他们从小养成规范用语的好习惯。

二、在学校中,老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教育,为学生营造规范使用汉语的良好氛围,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不合规范的“网络词语”一律以错别字论处,绝不姑息。

三、在家庭中,父母要做学生的表率,规范使用汉语,发现自己的子女有误用、滥用网络词语的,要加以纠正。

四、政府有关部门要规范网络经营行为,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新闻出版等文化部门要规范使用汉字;公民要积极举报公共场所不规范使用汉字的现象,由有关部门加以纠正。

总之,我们对网络语言不能视而不见,应当积极面对。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一方面,既能丰富、充实汉语,适应网络时代汉语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规范使用网络语言,又能保证汉语的纯洁性,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守护好自己的精神家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