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粮食散文赏析

粮食散文赏析

篇一:赏析散文的形象及内涵赏析散文的形象及内涵考点解读1、“作品的形象”广义上是指文本中呈现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审美理想的,有着审美价值的自然的和人生的图画。

散文中的形象通常指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物象。

欣赏散文中的形象主要包括以下两点:一是形象的特点以及塑造方法和作用,二是形象的内涵、意义。

“作品的内涵”是指由作品中的特定社会生活场景、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反映出的意义和价值,要在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正确领会和把握的前提下,领悟文章所表达的言外之意。

2.高考在“作品形象”方面的命题有何特点?答案 (1)就命题文体上讲,偏重选择咏物和写人散文,因为这两类散文都包含着形象——人物形象和物象。

(2)作品的内涵较广泛,命题时往往选择它所依附的事物,如象征物、人物形象等考查,这时,形象和内涵就合二为一。

有时会选择一些内涵丰厚、情感丰富的句子作为命题对象。

(3)虽说文学作品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物象两种,但就散文而言,考查重点放在“物象”上。

考查“物象”,主要考查主要物象、次要物象的内涵和作用。

散文中的人物形象考查主要是概括人物形象特点,分析人物品格、品质、精神、思想等,尤其注意从细节、对话方面考查对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

基础整合一、认识散文中的人物形象,掌握其分析方法【知识储备】1.基本概念散文中的人物与小说中的有所不同。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反映社会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原型加工提炼而成的,是艺术的真实,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也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散文中的人物形象是为表达散文主旨服务的,它并非塑造人物,而是借助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某种思想感情,所以散文中可以没有中心人物,也可以有多位中心人物,而人物本身往往是真实的。

当然,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同样具有艺术性和思想性,艺术性体现在其人物形象塑造的基本方法上,而思想性则包括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和社会意义两个方面。

2.分析方法(1)明了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和内涵,包括身份、地位、社会历史背景、思想性格牲和人物形象意义。

(简言之,性格+精神)散文写人,重在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如写历史之人,写功成名就之人,写作者敬仰之人,作者的思想感情除了敬仰之外,更重要的是对这一人物所具有的精神品质的推崇。

(2)掌握分析人物的手法,理解、概括人物性格、品质、精神等特点散文分析人物的方法同小说一样,即要抓住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等)和侧面描写(正衬、反衬等)。

所不同的两点是:①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不像小说中的那样丰满、完整,而是集中突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因此,在分析概括时,要根据散文中重点描写人物的段落,用几个词语集中概括。

②与小说不同的是,散文中作者经常会有议论、抒情,而这些议论、抒情句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对人物的分析、概括。

规范答题:1.审题审题同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题差不多,主要审清:①是分析还是概括。

②是形象特点还是性格特点。

(“分析”必须结合文中材料)2.答题答题的核心是对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作出准确的概括和分析。

为此,宜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将人物置于文中的具体事件和特写中去把握。

掌握文章写作背景与作者的情感倾向,特别要学会借助文中的关键词、句来解读人物言行,找出其独特性。

②人物的精神风貌由人物的思想、人物的社会价值组成,特别要关注其思想特征。

③善于结合生活实际,调动自己的生活阅历和感悟,设身处地地站在文中主人公的角度品味和感受人物的心理和感情。

④掌握答题模式:a.概括型,直接用一些人物思想、性格方面的语言答出即可。

b.分析型,应结合作品中的材料分析概括其人物的思想性格。

可用“分析+概括”式或“概括+分析”式。

⑤注意使用术语。

答题模式:(总分或分总)例如:《黄土》邹志安①我的父亲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民,劳动一生,默默死去,像一把黄土。

黄土长了庄稼,却并不为太多的人注意。

全中国老一辈的大多数农民都是这样。

②他死于肺心病。

这是严重威胁劳动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

中国农民在平时,是不大主动去医院检查身体的,即使有病躺倒,还要拖磨。

我父亲民国十八年遭年馑(jǐn,饥荒)时去南山背粮,走冰溜子,回来时冻掉了十个脚指甲,并且扎下了病根。

以后一直半夜咳嗽,而从不看病吃药。

直到死前几个月,在我强迫下才去医院作了平生第一次心电图。

医生打比方说:“机器运转一生,主机已经磨损,太缺少修复和保养了!”为了挽救,吃“心脉宁”一类比较贵的药。

他问:“一瓶药多少钱?”听说有三元多,半天沉默不语,后来就说:“不要买药了,我不要紧。

”当我不在时,就偷偷停止服药。

他一定计算过:一瓶药的价钱能买近20斤盐:要让儿媳们劳动好多天。

③他平生也就只知道劳动。

繁重的劳动使他累弯了腰。

不知创造了多少财富,自己却舍不得乱花一分钱。

有一次我给了他两元零用钱让他买点好吃的,半年后他还在身上装着。

在重病期间他出现了谵语(病中神志不清说的胡话。

谵,读zhān),净念叨“把猪喂了没有”“把锄头安好”“麦黄了就快收”之类。

临死时他默默流泪,留恋这个世界——他为之洒尽汗水然而仍不富裕的世界。

④父亲从来无是无非,关心而弄不明白各种国家大事,可以说在精神上是贫困的。

富有者被给予,贫困者被剥夺,那么他是被剥夺了:从前因为贫困而没有机会接受文化教育,后来倒是不断地接受各种政治教育,而终于都没有弄明白。

但他显然没有遗憾过,因为他有劳动,因此而填补了一切精神缺憾。

巧者劳矣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但他还有所求——祈求世事不乱,有安稳的日子。

⑤他现在去了!在黄土上劳动一生,最后回到黄土里去。

黄土是博大宽容的,无论善与恶,最终收容了所有的人。

’⑥那时我跪在泥水里为他送行。

我曾经想到过:他活了77岁,已很不易;而我们周围能活七八十岁的老人又实在太少。

不是老人们不想活,也决非儿女们不孝顺,实在是因为生活水平太差。

尽快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

这是儿女们挽留老人多驻一时的最符合孝道的方法了。

哭也徒然,哀也无助。

死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力。

⑦将军和领导人死了,会有无数悼文,因为他们功勋昭著。

一个普通劳动者死了,我就撒下这一把黄土,并期望世人能够容纳。

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答:①父亲是中国老一辈农民的代表②勤劳,直到临终念念不忘的还是锄头、庄稼、收割③节俭,对自己十分悭吝,舍不得乱花一分钱④善良,与世无争,惟一的祈求是过上安稳的日子⑤精神上的贫困,关心却弄不明白国家大事。

(总分即先用一句话从整体对人物作一个定性分析,再从几方面作定量分析;反之亦然。

)相关题目拓展:学生用书《金版教程》155《忆韦素园君》156《觅渡,觅渡,渡何处?》二、认识散文中的物象,掌握其分析方法【知识储备】1.基本概念所谓物象就是指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具体事物形象,它在以事物形象本身出现的同时,也包含着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说,物象不仅是有其本身的具体意义,而且具有被赋予的抽象意义。

可以说,我们在文学作品中欣赏到的物象,都是客观物象和作者或人物主观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形象。

2.分析方法(1)抓住外形特征,分析内在品质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有所感触必须要借助于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发,这类事物往往外形特征比较鲜明,只要找准对其外在形象的描写,就可分析出它的内在品质。

事实上,事物的外形特征便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

以“红砖”为例,我们可以归纳出其内在品质:纯朴、谦逊、无私,普通、刚毅、无求,献身、奉献、无悔等。

通过外形分析出内在品质是我们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

(2)仔细品读文本,提炼所言之志一般说来,作者所描绘的事物不一定是最终所赞美的对象,真正赞美的对象常常隐含其中,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品读文章,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者的情感脉搏,找出所托之物与所赞美的对象之间的相似点。

如2009年高考全国卷ⅰ《彩色的荒漠》,文中描写了恶劣环境中的胡杨树,最后写到了在荒漠中劳动的石油工人,那么作者的赞美对象就很清楚了。

题点突破如何分析物象的作用?1.如何分析中心(主体)物象的作用中心物象和作者的感情有直接关联,或贯串全文,或直接点明中心。

分析其作用,一般要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1)内容主旨作用。

中心物象是散文主旨之所在,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主要载体,分析其作用,首先看其在表达主旨方面的作用。

一般而言,写物的散文要找志,写景的散文要析情。

(2)艺术构思作用。

它可以是全文的线索,把众多材料组织穿串在一起;或起着象征、衬托的作用。

(2011年北京)祁连雪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临其境之前,总以为那里是黄尘弥漫、阒寂荒凉的,显然是受了古诗的浸染,“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这次实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

原来,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这片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如今已被国家划定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当你驻足武威、张掖,一定会为那里的依依杨柳、森森苇帐、富饶的粮田、丰硕的果园所构成的“江南秀色”所倾倒。

当然也不是说,整个河西走廊尽是良畴沃野,它的精华所在,只是石羊河流域的武威、永昌平原,黑河、弱水流域的张掖、酒泉平原,疏勒河流域的玉门、敦煌平原。

这篇膏腴之地,是仰仗着祁连山的冰川雪水来维系其绿色生命体系的。

祁连雪以其丰美、清冽的乳汁汇成了几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着农田、牧场、果园、林带,哺育着河西走廊的子孙,一代又一代。

祁连山古称天山,西汉时匈奴人呼“天”为“祁连”,故又名祁连山,一过乌鞘岭,那静绝人世、复列天南的一脉层峦叠峰,就投影在我们游骋的深眸里,映着淡青色的天光,雪岭的素洁的脊线蜿蜒起伏,一直延伸到天际,一块块咬缺了完整的晴空。

面对着这雪擎穹宇、云幻古今的高山丽景,领略着空际琼瑶的素影清氛,顿觉凉生襟腋,情愫高洁,它使人的内心境界趋向于宁静、明朗、净化。

大自然的魅力固然使人动情,但平心而论,祁连山确也沾了神话和历史的光。

这里难以计数的神话传闻和层层叠叠的历史积淀,压低了祁连山、涂饰了祁连山,丰富了祁连山。

在那云做梦的少年时代,一部《穆天子传》曾使我如醉如痴,晓夜神驰于荒山瀚海,景慕周天子驾入骏马巡行西北三万五千里,也想着要去西王母那里做客。

当时把其中的故事都当成了信史。

真正知道它“恍惚无征,夸言寡实”,是后来的事,但祁连山的吸引力并未因之稍减,反而益发强化了,四十余年的渴慕,今朝终于得偿,其欢忭之情是难以形容的。

旅途中我喜欢把记忆中的有关故事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相叠合,车过山丹河(即古弱水)时,我想到了周穆王曾渡弱水会西王母于酒泉南山。

《淮南子》里也有后羿过弱水向西王母“请不死之药”的记载,神话传说汇集着一个民族关于远古的一切记忆,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思维、情感、体验以至行动的载体,深入的窥察一个民族以至人类史前的发展轨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