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生态的安全性

农业生态的安全性

第三章种植、养殖的安全性第一节农业生态的安全性中国农业大学吴文良3.1.1农业生产基地的选择农业的主要目的是生产农产品,一个典型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环境要素包括:大气、水、土壤和生物(如图3-1)。

而对这些要素质量影响最大的是物质的输入,如生产资料的投入(如肥料、塑料薄膜、农药等)、工业污染物的输入(如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质的排放)、城市污染物的输入(如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建筑粉尘等)以及交通污染(如尾气等)等。

因此,选择农业生产基地一般遵循以下原则:(1)避开繁华都市、工业区和交通要道,周围不得有污染源,特别是上游或上风口不得有污染物质或有害气体排放;(2)基地具有清洁的生产水源,在水源或水源周围不得有污染源或潜在污染源;(3)土壤重金属的背景值位于正常值区域,周围没有金属或非金属矿山,没有严重的农药残留、化肥、重金属污染历史。

选择畜禽养殖基地,除了上述原则外,还要充分考虑畜禽动物的福利和健康,饲养场地要能够保持畜禽动物行为自然的生活条件,要善待畜禽动物。

对于水产品养殖基地的选择还要考虑水源充足,常年有足够的流量;水体清澈,符合国家《渔业水域水质标准》;池塘养殖要进水排水方便;海水养殖区应选择潮流畅通、潮差大、盐度相对稳定的区域,不得靠近河口,以防污染物直接进入养殖区,避免因洪水期在淡水冲击下盐度大幅下降而导致鱼虾死亡;水温要适宜,5-10月份一般在15~30ºC之间,其中7-9月份应在25 30ºC之间,根据不同的养殖对象灵活掌握。

图3-1农产品产地的环境要素构成3.1.2农产品产地环境的具体要求1. 对土壤环境质量的要求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古人云:“有土斯有人,万物土中生”。

土地乃万物之源,国脉之本。

土壤作为生命赖以生存和繁育的物质基础,不仅因为它的肥力属性,更因为它有过滤性、吸附性、缓冲性等多种特性,对进入土壤的污染物进行降解、转化、清除或降低毒性,为地上部的植物和地下的微生物生产繁衍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良好环境。

少量有机染污物进入土壤后,经生物化学降解降低其活性变为无毒物质,如进入土壤的重金属元素通过吸附、沉淀、络合、氧化还原等化学作用可变为不溶性化合物,使某些重金属元素暂时退出生物循环,脱离食物链,降低环境和食品污染的风险。

农业生产除了强调土壤的可持续生产能力外,更注重是否可以生产出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在这方面,我国1995年制定的国家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对土壤环境质量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

这个标准是根据土壤的利用功能和保护目标,为保障农业生产、维护人体健康而指定的。

农业生产中包括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等的土壤土颗粒 SO 2NOx F CN 等pH重金属有机污染物 微生物 矿化度等目标生物入侵生物杂草生物 病虫生物净化生物 共生生物等壤环境质量应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的二级标准(3-1),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表3-1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的二级标准项目(mg/kg)pH<6.5 6.5-7.5 >7.5镉(Cd)≤0.30 0.30 0.60汞(Hg)≤0.30 0.50 1.0铅(Pb)≤250 300 350锌(Zn)≤200 250 300镍(Ni)≤40 50 60六六六≤0.50滴滴涕≤0.502. 农业生产对水质的要求水是工农业生产的基础,工业生产、农田灌溉以及城市生活等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水。

农业历来是耗水大户,无论农田灌溉、畜禽养殖还是水产养殖都需要大量的水。

由于水的特殊性质,它不仅能溶解和搬运各种各样的物质,也会将这些物质带入土壤,通过食物链进而进入植物、动物和人的身体。

所以,水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农业产品的品质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水的循环流动已发生显著的变化,水体污染和森林草被等破坏导致的水土流失等都严重影响着正常的生态系统发展,也严重影响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发展。

所以,农业生产对水质有严格的要求。

我国国家标准规定农业生产基地的农田灌溉用水水质应符合《灌溉水环境质量标准》(GB 5084-2005)的规定(表3-2; 3-3)。

农业生产在强调产品质量安全的同时,也很重视生产系统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因此要求养殖场污染物的排放应符合GB18596-2001养殖场污染物排放标准。

水产养殖场选址时,应考虑到维持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和周围水生、陆生生态系统平衡,水产养殖场应不受污染源的不利影响。

水产养殖场和开放水域采捕区的水质应符合GB 11607-1989的规定(表3-4)。

表3-2 农田灌溉用水水质基本控制项目标准值 (GB 5084-2005)a加工、烹调及去皮蔬菜。

b生食类蔬菜、瓜类和草本水果。

c 具有一定的水利灌排设施,能保证一定的排水和地下水径流条件的地区,或有一定淡水资源能满足冲洗土体中盐分的地区,农田灌溉水质全盐量指标可以适当放宽。

a对硼敏感作物,如黄瓜、豆类、马铃薯、笋瓜、韭菜、洋葱、柑橘等。

b对硼耐受性较强的作物,如小麦、玉米、青椒、小白菜、葱等。

c 对硼耐受性强的作物,如水稻、萝卜、油菜、甘蓝等。

3. 农业生产对空气质量的要求2012年2月,国务院发布空气质量新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增加了PM2.5值监测。

国家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规定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环境空气质量应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表3-5),另外还有《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GB 9137)对空气中的污染物进行了规定。

和水一样,空气具有很强的移动性,因此,各种污染物质或有风险的物质都可能随之移动一定的距离,因此,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标准分级、污染物项目、取值时间及浓度限值,还有采样与分析方法及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

3.1.3产地环境中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造成危害的主要污染物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环境,环境的污染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

目前农业产地环境污染源主要有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这些污染源对农产品品质和产量均有极大影响。

大气污染中主要是以煤烟型大气污染最为严重。

水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和废渣)、城镇生活垃圾和农业垃圾等。

土壤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三废”和生活“三废”以及肥料、农药和生物污染等。

1.农药农药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和其他有害生物必备的生产物资。

但是农药也是一种有毒的物质,如果过量使用或使用不当,不仅会造成农产品农药残留,还会造成环境污染,有的甚至会造成人畜中毒、天敌死亡。

据《2012年中国农业年鉴》统计,2011年全国农药使用量178.7万t,按农药的流失率11%~12%计算,2011年我国有农药流失近20万t。

据估算,我国农药污染土壤达l 600 万hm2,主要农产品的农药残留超标率高达16%~18%。

大多数农药在环境中能逐渐分解成无毒的化合物,但有的农药化学性质稳定,能较长期的残留在作物或环境中,有的农药能代谢为更毒或致癌的化合物,如有机氯农药大多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滴滴涕、六六六等能在土壤中长期残留,并在生物体内富集;有机磷农药也会在土壤中残留,甚至可以转化为某种持久性的有机污染物。

2.化肥化肥是作物的粮食,它对农业的增产、增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不合理施肥或过量施肥则会给大气、水体、土壤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据相关资料显示,在施用的化肥中只有1/3 被农作物吸收,1/3 进入大气,1/3 进入土壤,我国每年因不合理施用化肥造成经济损失约300 亿元。

另外,化肥中也含有对产地环境和农产品带来危害和潜在危害的物质,比如,生产磷肥的磷矿石中,就含有对作物有害的砷、镉、汞、铅等元素;在磷矿石或过磷酸钙中,一般含氟2%~4%,随磷肥进入土壤中的氟可以在土壤里和植物体内蓄积,人长期饮用或食用含氟高的水和食物会导致氟骨症。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主要来自过量施用的氮肥。

硝酸盐对人体没有直接毒害作用,但进入人体后,会在硝酸还原细菌的作用下转化为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是一种有毒物质,亚硝酸盐与二胺类物质结合还可形成强致癌物亚硝胺。

农产品中以蔬菜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污染最为严重,人体摄入的硝酸盐有81.2%来自蔬菜。

3. 重金属有害重金属元素一般指镉、铬、铅、汞、砷、铜、锌、镍等。

重金属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三废”、农药、化肥、农业垃圾等含重金属离子的物质中,它对农业的危害主要表现为:(1)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降低农产品的质量,甚至造成作物的死亡;(2)通过产地环境富集在农产品内,再经食物链进入人体中,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危害或潜在的危害。

重金属污染物中以汞、镉和铅的危害最大。

重金属污染具有隐蔽性、潜伏性、不可逆性和长期性等特点,所产生的后果十分严重。

中国耕地土壤污染问题一直是各界关注的重点。

2014年4月17日下午中国首次公布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结果显示19.4%的耕地土壤点位超标。

以18亿亩耕地面积计算,中国约3.49亿亩耕地被污染。

公报显示,在点位超标的耕地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3.7%、2.8%、1.8%和1.1%。

耕地土壤的主要污染物为镉、镍、铜、砷、汞、铅、滴滴涕和多环芳烃等。

全国每年就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多万吨,另外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每年也多达1200万吨,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

4.农用残膜农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应用大幅度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农膜的使用量不断增加。

据《2012年中国农业年鉴》统计,2011年全国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229.5万t,地膜使用量124.5万t,地膜覆盖面积达1 9790.5万hm2,比2006年增长了50%。

但是由于农膜在自然条件下难以降解,土壤中过量的农用残膜(农膜碎片)会改变土壤特性, 造成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3.1.4保护和改善农业产地环境,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措施1.加强政府职能,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各级政府应将农业环境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拟定农业环境保护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建立以污染物总量控制为核心的政府环保目标责任制,采取有利于农业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农业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同时,要多渠道广泛宣传农业环境建设和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向生产者宣传普及农业环境保护知识,彻底扭转只追求农业生产数量目标、忽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传统农业发展观念。

2.制定环境保护规划,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农业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切实搞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和《农村环境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工作,提高农业环境执法水平,把农业环境管理纳入法制轨道;进一步完善农业产地环境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及农业生产环境管理规章,并依据区域环境状况合理规划产地建设,编制安全农产品产地发展计划与安全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规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