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地理环境
1.基于地理知识的“整体性” ——整体性的内涵
(3)“整体性”形成的根本原因: 各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如何实现): 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 (4)“整体性”的主要表现: ①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②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③一个区域的变化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纬度高,植物生 长缓慢,食物供 应量少;环境空 间差别大,适宜 生存的空间小; 冬季寒冷漫长, 生存条件恶劣。
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 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 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 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图示意堪察 加半岛的地形。
考点二 生物与地理环境
3.自然带水平分异规律
(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判读: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①看更替方向:东西方向。② 看延伸方向:多南北方向。③看自然带变化:森林→草原→荒漠。 ④看主导因素:水分。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 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 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 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2)题。
(2)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 测他在甲地选 蔽;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 于拍摄。
考点二 生物与地理环境
一、植被与地理环境 1.植被类型 (1)木本——森林: ①形态:乔木(高大树干,具有地带性)、灌木(树干矮小,丛生,不具有地 带性)。 ②陆地分布: 针叶林、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热带 季雨林、红树林、珊瑚岛常绿林、稀树草原和灌木林。 ③用途:经济林、防护林(生态林)、薪炭林。 ④发育演替: ●原始林位于边远地区,基本上不受人为的影响—种类多,生态效益好。 ●次生林是原始林经过人为的干扰破坏以后,通过林木的自然更新再度形成 的森林—种类多,生态效益好。 ●人工林是人为地采用播种或植苗的方式营造的森林—种类少,生态效益差。 (2)草本——草原、草甸。 (3)农作物——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水果林木、花卉、蔬菜)。
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 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 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 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图示意堪察 加半岛的地形。
(1)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 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
考点二 生物与地理环境
2.陆地自然带与气候带的对应关系
考点二 生物与地理环境
3.自然带水平分异规律
(1)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判读: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①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 ②看延伸方向: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南、北美洲西海岸自 然带南北延伸)。③看自然带变化:雨林→常绿林→落叶阔叶林 →针叶林→苔原→冰原。④看主导因素:热量。
生物与地理环境 福建 张露
考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基于地理知识的“整体性” ——整体性的内涵
(1)自然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大气、地形(地貌)、水文、生物、 土壤 (2)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即形成了 自然景观(自然环境)。
考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4.自然带垂直分异规律 垂直地带性一般规律:
(1)分异原因:山地海拔高,水热条件随海拔升高而发生变化,导致 植被随之发生变化。 (2)水热变化规律: 热量:海拔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水分:随海拔升高,先增多后降低。
4.自然带垂直分异规律
(3)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异特征: ①基带(山麓地带)—纬度—气候—位置; ②自然带数目(谱)。 ●变化规律:雨林带、常绿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 高山针叶林带、高山草原带、高山草甸带、高山荒漠带、冰雪带(两 个自然带之间海拔大约相差1 000米左右) ●纬度、海拔高度、相对高度。 ③同一自然带的高度: ●热量:热量条件好,同一自然带海拔较高;纬度低的同一自然带海 拔高,阳坡大于阴坡。随纬度增加,其分布海拔降低。 ●降水:干旱半干旱地区迎风坡低于背风坡。 ④雪线——冰雪带的下限:雪线以上降雪量大于消融量;以下降雪 量小于消融量 影响因素:气温、降水、地形
常绿
冬季不落叶
对冬温要求高 气
特征
灌木
温 天然丛林中分布在中底层 对光照要求低 为
当A图A..地示常气的常绿温自绿阔常绿灌木然灌叶植木林品被成种属为B.于我降国(B叶 皮 革多.水很小 厚 质样)落多、 具叶城阔不 求市叶减 能同 可的C弱 力品 能林.景蒸 强种 各光观腾→对 不照植、耐C土 相.保旱物壤 同水常要,绿制硬约D无木要.叶其法整求对土林栽判体降壤种断对水范常土要绿壤围求灌的低的D.主针要主要制约因素叶自林然因素是(
考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四大应用
(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常分析某一区域景观 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一般 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 合某一区域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区域联系的原理分析某一环 境问题对其他区域造成的影响。 (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 虑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这“一 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 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