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政法大学名师名校讲义【民法总论课件】于飞 民法总论

中国政法大学名师名校讲义【民法总论课件】于飞 民法总论

王利明: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 信用原则、守法原则、公序良俗原则。
江平:意思自治原则、过错责任原则、私有财产 权神圣原则、权利本位原则、民事主体平等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
王卫国:个人本位的民法原则(人格平等原则、 意思自治原则)、社会本位的民法原则(公序良 俗原则、诚实信用原则)
李永军:契约自由原则、过错责任原则、私有财 产权神圣原则、权利本位原则、民事主体平等原 则、诚实“违反善良风俗的法律行
为无效。”
瑞士债法典第20条第1款,“含有不能履行、违反法
律或者违反公序良俗之条款的合同无效。”
日本民法典第90条,“以违反公共秩序或善良风俗的
事项为标的的法律行为,为无效。”
台湾地区民法典第72条,“法律行为,有背于公共秩
序或善良风俗者,无效。”
第二节 民法基本原则
一、概念与作用
(一)概念:是表述民法的基本属性和基本价值、 为民法所固有并对民事立法与司法活动具有最高
指导意义的标准。
(二)作用 1、立法指导原则 2、主体行为准则 3、解释法律的准则 4、克服成文法局限性的工具
梁慧星:平等原则、合同自由原则、公平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权利滥用之禁止 原则
(2)请求权,权利人得要求他人为特定行为 (作为、不作为)的权利。
A、请求权的基础权利: B、请求权基础: (3)抗辩权:用以对抗他人请求权之权利。 (4)形成权:依权利人单方意思表示变动法
律关系的权利。追认权、选择权、撤销权
3、绝对权、相对权(以义务人的范围为标准)
(1)绝对权:得对一切人主张的权利。
(2)相对权:仅得对特定人主张的权利。
4、主权利、从权利(权利的相互关系,能否 独立存在)
(1)主权利:相互关联的权利中,不依赖 其它权利而独立存在的权利。
(2)从权利:以主权利存在为前提的权利 是从权利。
5、既得权、期待权(是否已具备全部要件) (1)既得权指已具备全部要件而具备现实
二、民事权利 (一)权利的概念 权利,是得享受特定利益的法律上之力。 (二)权利的本质 1、关于权利本质的学说 (1)意思说:温特夏德 (2)利益说: 耶林 (3)法力说:梅克尔
2、权限与权能
(1)权限,是法律所确认的当事人的意思范围。
(2)权能,权利的具体作用样态,也即权利的内容。
5、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
(1)后于具体规则适用,即“不得向一般条款逃 避”,
(2)亦后于类推而适用。
6、诚信原则与禁止权利滥用
(1)权利行使,须依诚实信用原则。若行使权利 未依诚信要求,超过正当界限,即构成权利滥用。 (2)与诚实信用原则的关系
不易区分,通常重复适用。而在运用习惯上,于 债权法尤其是合同法中,常用违反诚信,于物权 法尤其在构成侵权时,用权利滥用。
不同。
B、认识意义:公法之设,目的在于保护 私权。
C、私法优位主义与公法优位主义: D、私法自治是民法基本原理:
3、民法是权利法 4、民法是市场经济基本法 (二)民法的本位
1、义务本位 2、权利本位 3、社会本位 4、中国民法之本位 坚持权利本位,兼顾社会利益
五、民法的渊源 (一)民法的渊源,指民法的表现形式。 (二)成文法与不成文法中不同的渊源 (三)成文法的局限性与克服 不周延性、滞后性、个别具体不妥当性 (四)我国民法的渊源 1、直接渊源:制定法 (1)绝对效力的直接渊源 民事基本法、单行民事法律、民事法规、
民法通则: 第三条 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
第四条 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 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五条 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 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
第六条 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 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
第七条 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 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计划,扰乱社会经 济秩序。
讲两个系统:其一、个人本位的民法原则:权利 神圣原则、身份平等原则、意思自治原则;其二、 社会本位的民法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 公序良俗原则。
二、民法基本原则
(一)权利神圣原则:
1、涵义:个体权利受到充分保护 民法通则第五条
2、近代法上的典型表现为“所有权绝对” 3、《物权法》立法中的争论 (二)身份平等原则:
体----民事权利主体----权利主体 (1)概念: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受民事权利
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人
(2)成为主体的条件: A、有适于享有民事权利的社会存在 B、 国家法律的认可 (3)主体包括自然人与法人,合称“人”
2、客体 权利义务指向的对象,又称权利标的
客体究竟为何?是物吗?
所有权----物; 权利质押----权利; 债权----人的行为; 知识产权----智力成果; 人身权----人身利益 3、内容 法律关系中主体享有的权利和义务
民法总论
中国政法大学
1、梁慧星:《民法总论》(第四版),法 律出版社。
2、王泽鉴:《民法总则》(增订版),法 大出版社。
3、李永军:《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 4、江平主编:《民法学》(第二版),法
大出版社。
5、王卫国主编:《民法》,法大出版社。
绪论
一、民法概述
(一)民法与民法学 1、民法的定义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与人身
关系法律规范的总和。(《民通》第2条) 民法的语源----市民法。 2、民法学的定义 民法学是以民法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二)民法的调整对象
1、民事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因民事而 形成的、平等的社会关系。
2、财产关系 (1)财产,指对人有经济价值的一切事物。 (2)静态财产关系、动态财产关系 (3)特征:利益与主体可以分离 3、人身关系 (1) 人格关系 (2)身份关系 (3)特征:利益与主体不可分离。
(三)民法的分类
1、形式民法与实质民法
以是否仅表现为民法典为标准。
2、普通民法与特别民法
以适用层次不同为标准。
二、民法的历史沿革 (一)西方民法的历史沿革 1、罗马民法 (1)十二铜表法 (2)民法大全 (3)罗马法复兴
2、近代民法 (1)近代民法的法典化 (2)近代民法模式 A、抽象平等的人格 B、私的所有 C、私法自治—意思自治 D、自己责任 3、现代民法 (1)具体的人格(2)私的所有受限制: (3)意思自治受限制(4)无过错责任:
(三)权利的分类 1、财产权、人身权 (依权利客体不同)
(1)财产权:有经济价值,权利可转移。 (2)人身权:无直接经济价值,权利不可转移。 (3)处于两者之间的权利:继承权、社员权。
2、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形成权 (权 利的作用)
(1)支配权,指权利人得直接支配其标的, 而具有排他性的权利。
(1)罗马法:义务与责任不区分,责任是义务不 履行的必然结果。
(2)日耳曼法:严格区分,义务为法的“当为”, 不含有法的强制。
(3)民法通则:严格区分。
民通84条:“债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法律 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 关系。债权人有权要求债务人按照合同的给定或 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履行义务。”
三、民法的体系 (一)法国式 法学阶梯式 (二)德国式 学说汇纂式,潘德克吞式
四、民法的本质和本位
(一)民法的本质 1、民法是市民社会之法 2、民法是私法 (1)公法与私法的区分标准 A、利益说 B、意思说 C、主体说 (通说)
(2)公法与私法的区分意义 A、实践意义: 救济的法院、程序、手段
违反公序良俗原则,法律行为无效,权利 与义务不存在。
诚实信用原则是对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提 出的要求,若行使权利不合乎诚信,则此 次权利行使、义务履行行为不发生效力, 但法律行为并不无效,权利义务也并未消 灭。若当事人此后调整行为方式,则依然 可以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区分的根本,在于两种禁止性行为的反社 会性不同。
德国民法典第242条,“债务人有义务依诚实和信用,
并参照交易习惯,履行给付。”
瑞士债法典第2条第1款,“任何人都必须以诚实、信
用的方式行使其权利和履行其义务。”
日本民法典第1条第2款,“行使权利及履行义务时,
应恪守信义,诚实实行。”
台湾地区民法典第148条第2款,“行使权利,履行义
务,应依诚实及信用方法。”
4、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 (1)大陆法系: 罗马法系、成文法系。 (2)英美法系: 普通法系、判例法系。
(二)中国民法的历史沿革
1、古代中国无实质上的民法 2、清未修律:民律一草 3、民国民法: (1)北洋政府:民律二草 (2)国民政府 :民国民法典 4、建国以后的民法编纂:
(六)公序良俗原则:
1、涵义:公共秩序、善良风俗。前者指国 家社会一般利益,后者指社会一般道德。
2、功能:民法的补充性法源:
公共秩序体现于法律的价值体系与一般精神 之中,善良风俗存在于社会一般观念之中。
3、与习惯法的关系
4、与诚信原则的关系
法律解释必先由文义解释入手,且所作的解释不能超
第一编 民事权利与义务
一、民事法律关系
(一)概念 民事法律关系是具体民事主体之间发生的,
符合民法所规定的法权模型要求的,具有 权利义务内容的民事关系。
(二)特征 1、平等主体之间 2、具有特定的范围 3、体现主体的私益
(三)要素 1、主体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民事权利义务的主
性的权利。
(2)期待权指未具备全部要件,将来有实 现可能性的权利。
6、专属权、非专属权(权利是否可与主体分 离)
(1)专属权:专属于权利人本人的权利。 (2)非专属权:如财产权。
7、原权、救济权(依权利的原生与派生关系) (1)原权:基础权利。 (2)救济权:基础权利受侵害或有被侵害
2、诚实信用原则的历史发展 (1)罗马法 :一般恶意抗辩 (2)法国民法典第1134条 (3)德国民法典第242条、民国民法典第219条。 (4)日本修订民法典第1条、台民增订民法典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