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制度)浅议民事再审制度的完善(周涛裕)浅议民事再审制度的完善周涛裕上传时间:2004-10-20随着我国法制的不断健全和发展,以及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民事再审制度己日益暴露出其弊端,最明显的缺陷就是,启动再审程序的随意性造成对当事人诉讼请求权和司法权威的侵害,也阻碍了司法公正和效益。
运用现代司法理念来完善现行的民事再审制度是今后发展的必由之路,下面笔者就对完善我国现行民事再审制度作壹些探讨。
壹、现行民事再审制度的主要弊端1、申诉和申请再审不加区分。
宪法规定的申诉权是公民的壹项基本政治权利和民主权利,其权利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及追求的目的是表达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意志。
公民的申诉权利于民事诉讼法中的延伸体现便是请求案件再审的权利。
正如宪法所保障的其它任何公民权利壹样,申诉权利于需要通过司法程序获得救济之时,定然要按照司法的特性来设计且行使。
所谓的公民申诉权利不受限制的主张,既是对宪法本身的曲解,也和裁判文书的确定力、拘束力司法理念不相符。
然而,长期以来的审判实践中,当事人壹方面能够直接向法院申请再审,另壹方面又能够申诉方式通过多种渠道要求对生效裁判进行复查以及再审,对这种申诉没有规定申请时间等条件限制,以致于各级法院时常为这些申诉群体疲于应付,生效的裁判文书始终处于不确定状态。
2、引起再审途径呈多样性。
主要有四类途径:壹是依当事人申请而提起再审,即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能够向原审人民法院或者上壹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申请符合法定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
二是法院自己提起的再审,即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己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认为需要再审的,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己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的,有权提审或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三是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而引起再审程序,即最高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应当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起抗诉。
四、时下仍存于壹种习惯性做法,即来自权力机关即各级党委和人大的个案监督,也是引起民事再审的途径之壹。
引起再审途径的多样性是对裁判文书的拘束力的冲击。
3、法院自判自纠,影响再审质量。
我国现行的再审制度壹从本质上说均是人民法院自身的壹种自我纠错行为。
审监庭于法院内部和其他业务审判庭属平行地位,不利于再审的公正进行。
再审法官囿于同事、庭室之间的人情关系及其他因素的考虑,难免会出现盲目维持的情况。
受错案追究制度等因素影响,再审的改判均显得困难,法院和法官均不愿承担办理错案及追究责任,本级法院再审程序的“自我纠错”的效果就不尽人意。
4、职权色彩过于浓厚。
原本审判监督程序的法律价值,于于回应当事人对生效裁判不服的申诉愿望。
可是,由于现行审判监督制度下,只有人民检察院的再审抗诉权以及人民法院的自行决定再审权能够直接启动再审程序。
当事人只有申诉权,没有启起再审程序的决定权,致使当事人的申诉愿望常常被司法机关以各种理由无限期搁置,申诉权大有形同虚设之感,当事人对此极为不满。
公民的基本宪法权利得不到保障,司法为民思想未落到实处。
5、引发再审的理由过于宽泛。
确有错误是人民检察院以及人民法院启动再审程序的主要法定事由,但难以界定确有错误的范畴。
至于其它引发再审的理由,诸如主要证据不足,违反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等,于司法实践中把握起来极为宽泛,缺乏可操作性。
6、引发再审的时限及次数不明。
壹项生效裁判,几乎能够不受任何时间及次数限制地被引发再审,致使终审裁判的既判效力严重受到影响,同时也造成司法资源的巨大浪费,大量增加人民法院的工作量,加剧了法官和审判工作任务不相适应的矛盾,终审裁判的既判力始终处于效力未定的状态,对司法权威产生极大冲击。
7、其它诸如再审案件的管辖不清、审理方式不明、审理对象广泛、以及无条件中止原裁判执行等问题的不规范,均使得再审程序的实践运用给司法秩序带来相当的混乱,正因再审程序存于着之上弊端,致使壹项生效裁判被多种主体、以多种方式几乎不受任何条件限制地加以冲击,给现代司法理念造成极大的破坏。
二、民事再审司法理念的重构完善和改革民事再审制度,首要的任务是重建壹种新型的现代民事再审司法理念,没有司法理念的重新确立,则构建符合时代要求和现代司法理念的民事再审制度只能是壹句空话。
1、从“有错必纠”过渡到“依法纠错”的司法理念。
我国民事诉讼理论及司法界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法律文化及原苏联、东欧立法理论的影响,壹直强调程序的绝对工具论,认为诉讼以客观真实为唯壹目的。
立法者鉴于审判监督程序是保障当事人实体权利的最后壹道屏障,所以于该程序中更是尽力突出程序的工具价值,力图追求实体上的绝对公正,坚持“实事求事,有错必纠”的司法理念。
这当然有其积极的壹面,它重视保护当事人的实体权利,充分体现了实体公正,尤其强调了个案的实体公正,意使每壹个案件均得到正确的处理,使每壹个错案均得到彻底纠正,这无疑是项非常理想的司法原则。
但我们不能壹叶障目,从法哲学角度来分析,该司法理念对于民事审判来说,既不合适又不可能,且且危害很大。
首先,体现了浓厚的职权主义色彩,不符合民事诉讼解决私人纠纷的目的,违背了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处分原则。
其次,有错必纠也是难以实现的,有错必纠原则建立于诉讼理想是追求客观真实的错误认识上,完全追求所谓的客观真实性于诉讼中是不能成就的,诉讼总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况且,我们所要求的案件的客观事实又均是过去而非当下正于发生着的现象,证据所证明的事实无法和客观事实完全吻合。
审判实践中法律事实往往和客观真实不尽相同。
因此,有错必纠于司法实践中无法实现。
最后,有错必纠原则导致既判力的弱化,严重损害了程序的安定性和诉讼公正。
诉讼是根据国家审判作出公权性的法律判断,是以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为目的,而终局判决正是这种判断。
它不但拘束双方当事人服从该判决的内容,使之不得重复提出同壹争执,同时作为国家机关的法院当然也必须尊重国家自己所作出的判决,这就是既判力。
既判力是诉讼程序安定的重要保证、主要内容和必然要求。
法国学理认为,既判力的依据是讼争不应该无止境地拖下去。
当事人已享受司法组织审理的司法保障,法官的判断会有差错,新的判断同样会有差错,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如果第壹次判决是于所有合法的证据下作成的,就视为讼争已得到壹次性的解决。
通过比较法的考察,西方发达国家总是首先保证裁判的既判力,再审程序的启动只有于当事人于法定期限内以严格的事由申请再审情况下才能发生。
因此,再审的案件很少。
据到香港考察法律制度的同志介绍,问香港的法院有没有错案,香港法院说我们从来没有错案,问如果判决确实和事实不符怎么办,回答说我们于下壹个案件不这样办就是了①。
就整体而言,有错必纠原则且无不当,问题是司法领域中的错误或者说司法错误,有其独特的衡量标准,将壹般错误观念的标准强行作为司法错误的衡量准则,必然和现代司法价值理念发生冲突。
现代司法的公平理念,只于于法律事实基础上的相对公平。
现代司法效率的要求,亦绝不允许个案以任何理由无止境地拖延,迟到的正义也是不公正。
案件只要是于合理的期限内,于双方平等、合理的诉讼权利背景下,于相对独立和中立的机构和人员主持下,依照法律约束力处理纠纷就应保障裁判结果的即判效力。
若因当事人未能于合理期限内,未能正当行使诉讼权利的情形下,致使案件且未于完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得到公平了结,那么此等缘由绝不能用来冲击既定裁判的效力,更不能以所谓的有错必纠来横加干涉。
再审工作必须贯彻‘依法纠错’原则,这是‘有错必纠’原则于司法程序中的具体体现②。
因此,以依法纠错替代有错必纠作为再审程序的司法理念,显得尤为重要。
2、确立“依当事人申请,经复查而立”的民事再审司法理念。
笔者认为,民事再审制度正确的价值取向,应将程序的内于价值放于优先考虑的地位,充分考虑和尊重当事人的处分权,使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关系处于壹种稳定和平衡的状态,也只有如此,才能解决现行再审制度存于的种种缺陷。
因此,于重新构建我国民事再审制度的司法理念时,应确立符合当事人利益和目的的程序价值取向,笔者认为将“依当事人申请,经复查而立”作为民事再审的司法理念较为恰当。
该理念既符合私法性质,也充分体现了当事人的意思自治。
于国际私法领域,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经过几个世纪的沿革,不仅十分完善,而且已经成为解决法律适用问题的壹项重要原则。
从法哲学、法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当事人意思自治是基于这样壹种观念,即每壹个社会成员依自己的理性判断,管理自己的事务,自主选择,自主参和、自主负责。
人们之所以接受它、欢迎它,主要是由于它充分尊重个人意志和个人权利,把个人放于了社会主体的位置上。
于私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范围内,由当事人自己来决定他们相互间的事情,让他们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这是司法机关明智的选择,也是当事人热诚的愿望,且且符合私法关系的本质要求。
至于出于某种政策考虑而由当事人单方拥有选择权,这也同样符合人是社会主体的观念,因为法律的责任是维护需要保护者壹方的权益以实现社会公正,只是这种维护是通过赋予该方当事人以法律选择权来实现的。
以私法自治为基石的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符合国际民商事关系当事人的主观愿望,也符合国际民商事交往的客观要求,且且有着不同于其他法律适用原则的特殊要求。
所以对于属于私法领域的民事诉讼及其再审制度,没有理由采取过多的职权干预而不采纳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司法理念。
三、完善民事再审程序的具体建议1、强化当事人的申诉权利。
当事人对生效裁判不服,享有申诉的权利,民事诉讼法仍明确将申诉表述为申请再审。
但长期以来,当事人的申诉权壹直得不到应有的对待,甚至受到漠视,当事人对此极为不满。
根据现代司法理念应将当事人对生效裁判不服的申诉权利定位于再审之诉,即按照诉权的模式定位申诉权利。
为此,合理设计当事人提请再审之诉的法律要件,规范法院按正当程序管辖、受理且审理再审之诉等环节,应成为修正民事再审程序予以重点关注的内容。
笔者认为,要善待当事人的申诉权利,能够对当事人所有的申诉均实行立案复查,口头或书面答复当事人,符合再审立案条件的再审予以立案,不符合再审立案条件的予以驳回申诉。
同壹级法院对当事人申诉的立案复查以壹次为限,避免当事人缠诉上访。
2、弱化检察院的民事再审抗诉权。
民事案件的特点于于它们均是私权利益争议的案件,赋予人民检察院对民事不受限制的广泛抗诉权力,使得人民检察院作为国家利益法律代表人的主体地位变得模糊起来。
司法实践中,诸如人民检察院抗诉出庭的身份、调查取证的权力、抗诉和申诉以及申请再审的关系等,皆难以得到满意的解答。
为此,应于完善民事再审程序中统壹规定,人民检察院提出民事抗诉的案件,严格限制于生效裁判的结果危害到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