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生态系统的结构,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内容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态系统的结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一节。
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加深了对种群、群落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稳定性知识等内容的基础。
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内容,通过本节学习对培养学生系统分析的方法,建构模型的学习方法有积极意义,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列出生态系统的判断要点;
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能以实例简述食物链(网)的概念及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2、过程与方法
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结构的概念模型,体会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重点
重点:讨论生态系统的结构。
难点: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
因此,课堂上教学关键是通过一系列问题进行师生、生生讨论,让学生寻找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联系,在讨论中体验物质与能量的存在,从而认同生态系统是一个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说学生
本节内容的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有所涉及,能够区分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的联系,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基础。
高二学生拥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有自己的思维,因此通过讨论探究的方法能更好接受知识。
五、说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以师生互动对话和学生之间合作讨论共同探究有关生态系统的营养成分和营养结构的知识为主,以有关PPT课件为辅完成教学目标。
尽量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比较和归纳出生态系统的营养成分,进而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让学生参与完成课堂练习,实现教学反馈与调整。
五、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我们学过群落的演替可以看出,一定区域内无机环境的状况,决定了哪些生物能够在一定区域定居和繁衍,生物群落的存在又改变着无机环境。
说明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引入生态系统的概念
2、请用生态学知识判断:一只熊猫、保护区所有熊猫、保护区所有生物、保护区分别属于什么?(区别个体、种群、群落、系统)深化概念
3、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生态系统的类型,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的模型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问题并指导学生思考问题,活跃学生思维,加深对生态系统概念的理解。
(二)学习目标,自主学习
展示森林、农田、草原等生态系统图片,让学生分析这些不同的生态系统是否有共性。
选择一个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态系统,讨论教材P89的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设计意图:通过安排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先阅读课文中相关的知识,可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熟悉程度,从心理上产生较强的可接受性,便于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知识构建
1、利用课件以池塘生态系统为例
设问:该生态系统中有哪些成分?
它们各自有什么样的作用?
能不能将这些生物分类?
让学生结合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分组讨论并交流,构建生态系统模型
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小结生态系统的组成。
提出问题:如何区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要就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 =“细菌、真菌”,这些说法对吗?能否举例?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质疑,在质疑中达到解疑的目的
在学生对三种生物成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列表对比,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
引申问题:设想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中缺少一个,后果会怎样,引导分析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关系,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
模型展示生态系统各成分相互关系的课件,引导学生找出它们内在联系,让学生尝试画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创造感性的直观情境,出示没有箭头标示的图解式模型,让学生完成。
然后课件展示完整生态系统结构模型,使学生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建立模型,把学生对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关系理清楚,加深对概念的掌握,进而突破难点,凸显重点。
(三)、食物链与食物网
提出问题:每一个物体的生存都离不开物质和能量,这些生物都是怎样获得物质和能量的?不同种类的生物获取物质和能量的途径一样吗?
指出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吃与被吃的营养关系,引出营养级的概念。
指出通过营养关系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物质和能量的流通渠道。
1、通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谚语要求学生写出相应的食物链
树叶蝉螳螂黄雀
2、举例讲解如何写食物链,区别消费级别与营养级关系。
3、提问学生问题:一条完整的食物链必须包括那两部分?
4、投图,连接图中的食物链,引入食物网的概念
设问:食物链有几条?
该食物网中猫头鹰和蛇的关系?
同一动物在不同食物链所处的营养级相同吗?
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越强还是越弱?
食物链或者食物网某一环节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食物链,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生态系统结构与其功能的关系。
将知识问题化,将问题层次化,不仅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还能降低思考难度,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
(四)课时检测,及时巩固
1.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
①一块稻田中所有三化螟幼虫、蛹和成虫②崇明岛东滩的全部生物
③东方绿舟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④九段沙湿地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①D.①②④
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A.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B.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C.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D.群落中生物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3.下列各组生物中,全部属于生产者的一组是( )
A.海带、梨树、酵母菌B.蘑菇、水绵、洋葱
C.马铃薯、菠菜、乳酸菌D.硝化细菌、紫菜、苹果树
4.以下是关于消费者的叙述,错误的是()
A.消费者都是异养生物B.消费者在食物网中可占有任何一个营养级
C.动物不一定都是消费者D.消费者都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
5、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分解者不一定是微生物
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生产者再利用
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不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D.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也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5、右图反映的是某区域生物之间的关系,据图回答:
1)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该图中还缺少.
2)该图中具有条食物链
3)蛇与鸟是关系,鹰与蛇是关系.
六、板书设计
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的范围
1、概念
2、范围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组成成分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二)营养结构
食物链
食物网
七、教学反思
设置问题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逐层揭示问题的本质,使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概念,有效掌握知识。
让学生动脑筋构建生态系统的概念图框架系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果。
通过课时检测,及时巩固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