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省近五年中考数学试卷知识点分析与总结

安徽省近五年中考数学试卷知识点分析与总结

2010年安徽中考数学分析1、试题结构今年中考的数学试卷试题结构与往年相同,继续保持了中考命题思路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具体情况如下表:表一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题目数10491292分值402090726216百分比26.67%13.33%60%48%41.33%10.67%2、试题特征①“数与代数”:正负数的概念,整式、根式、分式的运算,科学计数法,不等式(组)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与二元一次不定方程的应用,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等。

②“空间与图形”:平行线的性质;特殊图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菱形、圆)的性质和判定;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三种几何变换(旋转、平移与轴对称);图形与坐标;视图;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简单的推理证明。

③“统计与概率”:从统计图表中获取有效信息,用枚举法列出所有可能情况,进行简单随机事件概率的计算。

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有:方程思想,函数思想,归纳思想,配方思想,类比思想,待定系数法,特殊值法,反证法等。

3、试题的考查层次按照中考考试纲要,对数学知识的考查分为四个层次。

本套试题的考查层次分布大致如下表:表二了解理解掌握运用数学活动与思考、解决问题试题1~6,11~13,157,10,16,17,19,208,9,14,211822,23分值474425826百分比31.33%29.34%16.67% 5.33%17.33%第9题着重考查学生的观察、发现、归纳、探究能力。

第18题着重考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第23题着重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猜想、实验与论证能力。

第2题,第11题,第12题,第15题都是直接考查学生的运算能力,涉及实数的计算,整式的运算,分式的运算,二次根式的计算和不等式的运算。

第3题,第13题,第20题是考查学生简单的几何推理能力和几何运算能力。

第16题,第19题题干给出了参考数据,主要考查学生引用参考数据及估算的能力。

第4、6、10、16、19、21、22题,要求学生能够分析问题,建立恰当有效的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本套试题涉及到实际应用的试题约有54分,占36%。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本套试卷的第9、14、18、20、23题都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和挑战性,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同时也使试卷具有恰当的区分度,符合中考试题具有部分选拔功能的要求其中第15题,第16题,第17题分别考查分式的运算,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解析式,都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大部分学生都能得满分。

第15题有部分同学由于计算不认真而失分,第16题有部分同学审题时没注意到参考数据()而失分,第17题有些同学不理解关于轴对称点的特征而失分,反映出这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第18题主要考查图形变换。

将初中所学的三种全等变换(旋转、平移与轴对称)放在同一问题中考查,是一道绝妙的好题。

大部分学生能解答出(1)问,不能解答出(2)问,此题得分不理想,说明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较差,探索、发现、描述的能力不足。

第19题主要考查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要求学生理解平均降低率的含义,能建立恰当的方程模型,在求解时要充分注意应用参考数据(),在第(2)问中要求学生会正确进行估算。

本题部分学生由于解题不够规范而导致失分,也有一些学生不能建立恰当的方程模型来求解,说明这部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不足。

第20题有多种证明方法,大多数学生都能给出证明,但书写时有部分学生条理不清楚,而导致部分失分。

说明部分学生思维混乱,缺乏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第21题考查具体情境中随机事件概率的计算,以时事“上海世博会门票”为背景,突出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对于第(1)问列举所有可能结果,学生有多种解决方法,可以用枚举法,可以用二元一次不定方程求正整数解来解,也可以用不等式来求解,是一道考查学生应用能力的好题。

本题学生得分良好。

第22题着重考查函数知识。

涉及到“一次函数中k的含义”,“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用配方法求二次函数的顶点、对称轴”,“讨论函数的增减性”等。

这些知识对学生后续的高中学习十分有用,为初中升高中进行了有效衔接第23题是试卷的压轴题,主要考查相似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第(1)问由相似比切入,第(2)问让学生给出特例并加以说明,第(3)问则在特例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反证法证明其不存在,由浅入深,逐步引导,步步深入。

本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是整卷中难度最大的一题,区分度较好,优秀学生能在这一题充分展示自己的数学才华,起到了较好的“选拔”作用。

2011年安徽中考数学试卷分析2011年安徽省中考数学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共8大题,23个小题。

第一题为选择题(共10小题),第二题为填空题(共4小题),第三到八题为解答题(共9小题).试卷的基本结构如下:二、题型细分1、选择题D.题干和选项:1. 题干的语言表述比较简洁明了.2. 选项的设置均为学生在解题时容易出现错误结果的选项,干扰性比较强.对教学工作的启示:1.设置题干要简洁明确,逻辑要合理,脉络要清晰.2.难易度把握要适当,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以适量的中等题目,难题以1到2题为宜.3.考查知识点不宜太集中,应均匀分布.4.选项设置方面:四个选项应保持长度相等,或两两一致.选项的内容要为学生易错易混淆选项.2、填空题考点设置知识面比较广:主要集中在不同知识点的简单综合运算、应用方面.D.题干和填空内容:1. 题干的语言表述简洁,使学生对题意的把握表述明确.2. 所要填空的内容均需通过一定的计算才能得出.对教学工作的启示:1. 注意语言的规范化,设置题干要简洁明确,逻辑要合理,脉络要清晰.2. 抓纲扣本,把握知识的考查深度.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3. 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三、解答题考点设置规律性比较强、知识面广泛:主要集中在计算,简单的综合应用,能力考查方面,方式由计算求值到简单证明到综合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考查再到能力提升的出题顺序.这也是我们在设计题型时要借鉴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D.题干:1. 题干的语言表述简洁、详尽,使学生对题意的把握表述明确.2. 加强计算训练,提高计算的准确率.3. 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方法来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要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索,自己发现问题,这样学生会逐渐养成自觉思考、直觉探索的习惯.总结:第15、16小题分别考查了分式的化简求值、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组的应用,第17小题考查了图形的平移、位似,第18小题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抽象思维等方面.第19小题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第20小题考查了统计并要求学生给予分析原因,加强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决策判断能力.第22题是几何图形的旋转问题,在旋转中找角的度数,线段之间的关系,题目没有突破常规,但是延续了学生在解数学题中的思维难点,让学生“够一够能抓到”,命题思路较好,是一道好的几何题.第23题,是在一个基本的几何图形的框架下考查了全等三角形及二次函数问题,是一道代数与几何结合的好题,在思考此题时只要学生审题充分就不会失分.对教学工作的启示:1.设置题干要简洁明确,逻辑要合理,脉络要清晰.2.难易度把握要适当,计算题方面以考查基本计算能力为主,综合应用方面由易道难的顺序出题,压轴题目以一题为宜,尽量不出偏题和怪题.3.考查知识点要广泛,以课本重难点内容、考点内容为主,在这部分不宜考查单一知识点,以综合能力的考查为主.总结:值得一思的是今年考查知识点偏重几何部分(代数:几何:概率=4:5:1),凸显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个特点,其中第9、10、22题的第(3)问有一定的区分度。

另外,今年中考数学的阅读理解题能较好地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日常生活体验,同时又能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后的抽象概括能力、建模能力、决策判断能力,是一大亮点。

如第12、14、18、20题.本次试题背景考生较熟悉,容易入手,但问题设置有创新、有变化是今年命题的又一大特点.2012年安徽中考数学试卷分析一、试题特征1、试卷结构科学合理:试卷没有超出《安徽省2012年中考(数学)纲要》的要求,试题设置有一定的梯度,选择题和填空题除了最后一题较灵活之外,其它都是常见的常规试题,解答题的前两题也都是最基础的化简计算和解方程。

整张试卷中“数与代数”约占50﹪,“空间与图形”约占37.4﹪,“统计与概率”约占12.6﹪.均接近于前几年中考各部分所占比例的平均值。

2、注重了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试卷中对于方程及其应用、整式和分式的化简、圆、解直角三角形、全等图形变换、统计以及函数等中考重要知识,考查的都很基础,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说,没有思维障碍,应该比较得心应手。

对于有一定灵活性的解答题,也都设置了多个问题,由易到难,使学生能够分步入手去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水平。

3、注重思想方法,关注初高中衔接:试卷除了对于函数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都有必要的考查外,特别对分类思想考查的比较多,如试卷的第10、17(2)、21(3)都要考虑到两种或三种情况,考生有时不一定会考虑的那么全面,在这方面常有丢分现象。

这些数学思想也是学好高中数学的基础,尤其是高一的第一学期,对于函数和分类思想的重要,体现的尤为明显。

4、试题很新颖:试卷中对于不等式、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解三角形、相似形的考查,有些题目没有直接呈现需要考查的知识点,而是将它们渗透在其它问题中,需要考生在解答时能灵活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如果想到的话问题很容易就解决,如果思维不能拓展延伸的话,对于考生来说就变成永远的遗憾了。

如试卷的第14、21(2)(3)、23(3)题。

二、试题考察的主要内容①“数与代数”中涉及的内容和方法:数的表示,整式的运算,因式分解,根式、分式的运算,一次、二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等。

涉及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有方程与不等式,方程与函数,归纳法等。

②“空间与图形”中涉及的内容和方法:特殊图形(角、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四边形、圆)等的识别和特征;图形的运动,视图,三角函数,图形与坐标,全等图形的应用,简单推理证明。

相似形的考查③“统计与概率”中的内容和方法:简单概率的计算及统计数据的处理及其应用。

本套数学试题在去年过于简单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好的调整,全面地考察了数学思维活动中理应表现的诸如:符号感,信息交流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空间想象力,应用能力等。

综合运用了选择、填空、计算(求解)、证明、应用、阅读分析、探索、开放等题型的功能,较好地考察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