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网速提高100倍以上,可连接所有电器(图)来自网络

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网速提高100倍以上,可连接所有电器(图)来自网络

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网速提高100倍以上,可连接所有电器工程总投资:1000亿元以上工程期限:1998年——2020年在人类发展史上,火的使用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可以与火的使用相比。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已成为现代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目前全世界网民数量超过13亿人,联网电脑超过10亿台,网络世界正在迅速拓展着它的疆域。

中国目前是世界上互联网发展最快的国家,1987年9月14日,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 ”(越过长城,走向世界),揭开了中国使用互联网的序幕。

1994年4月20日,北京中关村教育网开通国际专线,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从此中国成为接入国际互联网的第77个国家,当年全国网民数量不超过60万人。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到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2.98亿人,比2007年增加了1亿多人,超过美国,稳居世界第一,短短14年间增长了近500倍!在网民数量呈现爆炸式增长的同时,中国互联网的使用质量、应用深度和广度也在迅速提升。

在网络接入中,中国宽带网民数达到2.7亿人,位居世界第一。

2008年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数量达到1.17亿人,位居世界第一,较2007年翻了一番还多。

博客用户数量为1.62亿,同样位居世界第一。

同时,随着3G时代的到来,无线互联网也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趋势。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对于网络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宽带网络应用日渐深入的同时,科学家们早已对下一代互联网开展了研究,其目标是速度更快、应用范围更广、信息更加安全,人类将真正步入数字化生活。

这个白胡子老头,就是被人称为“互联网之父”的文顿·瑟夫博士(Vinton Cerf),他是GOOGLE公司的副总裁。

他和罗伯特·卡恩制定了最初的TCP/IP协议,这是现代互联网的基石。

互联网源起美苏冷战现在人们使用的互联网最早起源于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设的ARPAnet网络。

从某种意义上,互联网可以说是美苏冷战的产物。

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很特殊的时代。

60年代初,古巴核导弹危机发生,苏联人率先将人造卫星送上太空,美国和原苏联之间的冷战状态随之升温,核毁灭的威胁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话题。

在美国对古巴封锁的同时,越南战争爆发,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发生政治危机。

由于美国联邦经费的刺激和公众恐惧心理的影响,"实验室冷战"也开始了。

人们认为,能否保持科学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将决定战争的胜负。

而科学技术的进步依赖于电脑领域的发展。

到了60年代末,每一个主要的联邦基金研究中心,包括纯商业性组织、大学,都有了由美国新兴电脑工业提供的最新技术装备的电脑设备。

电脑中心互联以共享数据的思想得到了迅速发展。

美国国防部认为,如果仅有一个集中的军事指挥中心,万一这个中心被原苏联的核武器摧毁,全国的军事指挥将处于瘫痪状态,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有必要设计这样一个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它点仍能正常工作,而这些分散的点又能通过某种形式的通讯网取得联系。

1969年11月,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简称ARPA)开始建立一个命名为ARPAnet 的网络,将分布在美国西南部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斯坦福大学、犹他州大学四所大学的4台大型计算机连接起来便于这些学校之间互相共享资源。

选择这四个结点的一个因素是考虑到不同类型主机联网的兼容性。

最初,ARPAnet主要是用于军事研究目的,它主要是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网络必须经受得住故障的考验而维持正常的工作,一旦发生战争,当网络的某一部分因遭受攻击而失去工作能力时,网络的其他部分应能维持正常的通信工作。

ARPAnet在技术上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TCP/IP协议簇的开发和利用。

作为Internet的早期骨干网,ARPAnet的试验并奠定了Internet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较好地解决了异种机网络互联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问题。

到1972年1月,麻省理工学院的林肯实验室、卡内基梅隆大学、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兰德公司、伊利诺利州大学也加入进来,之后越来越多的公司加入。

到了1975年,ARPAnet已经连入了100多台主机,并结束了网络试验阶段,移交美国国防部国防通信局正式运行。

在总结第一阶段建网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研究人员开始了第二代网络协议的设计工作。

这个阶段的重点是网络互联问题,网络互连技术研究的深入导致了TCP/IP协议的出现与发展。

到1979年,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投入到了TCP/IP协议的研究与开发之中。

在1980年前后,ARPAnet所有的主机都转向TCP/IP协议。

到1983年1月,ARPAnet 向TCP/IP的转换全部结束。

同时,美国国防部国防通信局将ARPAnet分为两个独立的部分,一部分仍叫ARPAnet,用于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另一部分稍大一些,成为著名的MILNET,用于军方的非机密通信。

同时,局域网和广域网的产生和逢勃发展对Internet的进一步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建立的NSFnet。

NSF在全美国建立了按地区划分的计算机广域网并将这些地区网络和超级计算机中心互联起来。

NFSnet于1990年6月彻底取代了ARPAnet而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

ARPAnet已退出了历史舞台。

如今,NSFnet已成为Internet的重要骨干网之一。

除ARPA网之外,早期的计算机网络还有UUCP、Usenet、Bitnet、CSNET和多种商用X.25网络等。

以现在的水平论,这些最早的网络显得非常原始,传输速度也慢的让人难以接受。

但是,ARPAnet网的四个节点及其链接,已经具备网络的基本形态和功能。

所以ARPAnet的诞生通常被认为是网络传播的“创世纪”。

不过,ARPAnet网问世之际,大部分电脑还互不兼容。

于是,如何使硬件和软件都不同的电脑实现真正的互联,就是人们力图解决的难题。

这个过程中,文顿·瑟夫为此做出首屈一指的贡献,从而被称为“互联网之父”。

此后,任职于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的蒂姆·伯纳斯·李于1990年底推出世界上第一个网页浏览器和第一个网页服务器,推动了万维网的产生,导致了互联网应用的迅速发展。

什么是下一代互联网目前全世界广泛使用的是第一代国际互联网,其基础是1983年由两位美国电脑专家罗伯特·卡恩和文顿·瑟夫开发的TCP/IP协议。

众所周知,如今电脑上网都要作TCP/IP协议设置,显然该协议成了当今地球村“人与人”之间的“牵手协议”。

1997年,美国为褒奖两位科学家对互联网发展的特殊贡献,授予他们“国家技术金奖”,无疑显示了该协议的重要性。

TCP/IP协议(中文译名为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由两个部分组成,即TCP协议和IP协议。

它们如同邮递员一般,保证我们的信息在互联网中迅速、准确、安全地相互传递。

IP协议的英文名直译就是:因特网协议。

从这个名称我们就可以知道IP协议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进行货物运输时都是把货物包装成一个个的纸箱或者是集装箱之后才进行运输,在网络世界中各种信息也是通过类似的方式进行传输的。

IP协议规定了数据传输时的基本单元和格式,以及数据包的递交办法和路由选择。

如果以货物运输做比喻,可以说IP协议规定了货物打包时的包装箱尺寸和包装的程序,以及货物的运输方法和运输路线。

此外IP协议还给互联网上的每一台电脑都规定了一个IP地址,这就如同每家每户的门牌号,以方便邮件投递。

在IP协议中定义的传输是单向的,也就是说发出去的货物对方有没有收到我们是不知道的。

就好像8毛钱一份的平信一样。

那对于重要的信件我们要寄挂号信怎么办呢?TCP协议就是帮我们寄“挂号信”的。

简单的说在TCP模式中,对方发一个数据包给你,你要发一个确认数据包给对方。

通过这种确认来提供可靠性。

TCP协议负责发现数据传输中的问题,一有问题就发出信号,要求重新传输,直到所有数据安全正确地传输到目的地。

1974年12月,瑟夫和卡恩的第一份TCP协议详细说明正式发表。

当时美国国防部与三个科学家小组签定了完成TCP/IP的协议,结果由斯坦福大学的文顿·瑟夫领衔的小组捷足先登,首先制定出了通过详细定义的TCP/IP协议标准。

当时作了一个试验,他们将一组数据包通过点对点的卫星网络,再通过陆地电缆,再通过卫星网络,再由地面传输,贯串欧洲和美国,经过各种电脑系统,全程9.4万公里竟然没有丢失一个数据位,远距离的可靠数据传输证明了TCP/IP协议的成功。

1983年1月1日,最原始的NCP网络核心协议被停止使用,TCP/IP 协议作为互联网上所有主机间的共同协议,得到了广泛应用。

正是由于TCP/IP协议,才有今天“地球村”互联网的巨大发展。

TCP/IP协议在被采用之后,进行了多次修改,我们目前采用的IP地址协议是IPv4,即第4版。

IPv4设定的网络地址编码是32位,总共提供的IP地址为2的32次方,大约43亿个。

早期全世界只有几百台电脑接入互联网,到1989年突破10万台,而现在全世界接入互联网的电脑已经超过10亿台,它所提供的网址资源已近枯竭。

早在90年代初就有人担心10年内IP 地址空间就会不够用,并由此导致了IPv6,也就是下一代互联网的开发。

1996年10月,美国政府宣布启动“下一代互联网”研究计划(简称NGI),其核心是IPv6互联网协议和路由器,有200多所大学和70多家企业参与该计划。

IPv6协议的地址是128位编码,能产生2的128次方个IP地址,总数约为340,2823,6692,0938,4634,6337,4607,4317亿6821万1456个IP地址,地址资源极端丰富,是全世界现有网络IP地址的79万亿亿倍。

有人比喻,世界上的每一粒沙子都会有一个IP地址。

此外,下一代互联网的主要特征还包括:更大:采用IPV6协议,IP地址资源无限庞大,任何一台电器都可接入互联网更快:主干网络传输速度比现在快1000倍,家庭网络速度提高100倍以上。

更安全:可对所有数据进行监测,具有数据加密和完整性,可以有效防止黑客和病毒攻击更及时:提供组播服务,进行服务质量控制,可开发大规模实时交互应用更方便:无处不在的移动和无线通信应用,属于典型的“即插即用”更可管理:有序的管理、有效的运营、及时的维护更有效:有盈利模式,可创造重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远程医疗将更加容易人类将真正步入数字化生活下一代互联网将把人类带进真正的数字化时代,与现有互联网主要为电脑服务不同的是,下一代互联网由于IP地址数量足够多,应用领域更广泛,其触角可以延伸到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