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刘奕志

刘奕志

刘奕志,男,42岁,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广州市人,广东省政协委员。

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博士,教授,博士导师。

从事白内障防治的临床、科研、教学以及防盲工作20年,现任卫生部眼科学实验室白内障防治课题组组长,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白内障学组副组长,中央保健局、广东省、广州市保健局成员,《眼科学报》编委,中山大学眼科中心副主任、眼科医院副院长、白内障专科主任。

从先天失明34年不见天日的梅州农民,到86岁笔耕不辍的新闻斗士微音,从卫生部部长到人大副委员长,乃至美、英、加、澳的外国友人,中山大学42岁的眼科教授刘奕志在过去10年里,亲手复明了10万只因为白内障而失明的眼睛,创造了“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人工晶体植入术”中国最早开展手术、手术例数最多、复明率最高三项中国记录,他亲手点亮了10万只眼睛。

在10万只眼睛中,超过一半以上的病例,是他在完成大学和医院繁重的医、教、研工作后,利用自己的节假日下乡到基层,在简陋的卫生院里、临时停泊的医疗车上,甚至露天义诊现场完成。

“当一个又一个失明了多年的患者,掀开眼前的白纱布,刹那间重见光明,并与亲人抱头痛哭的时候,就是一名眼科医生生命中最幸福的时刻。

”34岁破格提升正教授,37岁破格提升博士导师,中国眼科学界的传奇人物刘奕志经常用这句朴实的话语勉励学生百尺竿头,精益求精。

·白内障:中国致盲第一眼病·如果把人的眼睛成像原理比喻为一台照相机,晶状体就是照相机的镜头。

这个类似凸透镜的透明软体是光线进入眼球,最后在视网膜成像的唯一通道。

白内障的病人,因为组织老化、外伤、药物或者先天等原因,晶状体变混浊,光线不能进入眼球,因此感受不到外界的缤纷色彩。

切开眼球最前面一层的角膜,把混浊的晶状体取出,再放回透明的人造晶状体,心灵的窗户就可以重新开启。

在所有的致盲眼病中,白内障是病因明确、可以复明的最常见的眼病。

在全球盲人中,50%以上病因确定是因为先天或后天白内障而失明。

在中国,白内障同样是致盲第一眼病,已经失明的白内障患者大军高达500万,并以每年新增加40万例的速度在扩充。

全国2万名白内障眼科医生日以继夜操刀不息,目前每年能完成的手术量还不足40万台。

其中中山眼科中心每年完成的白内障手术1万台,在全国医院中名列榜首。

1984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的刘奕志,深知日夜生活在无边黑暗之中,生活无法自理,丧失工作能力的痛苦。

在中国眼科学界第一位院士李绍珍教授的指导下,他在五年内先后攻读了白内障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立志攻克白内障防治这一国际难题。

1994年起,他在全国率先开展“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人工晶体植入术”,从12毫米的大切口到只有1、2毫米的小切口,从折叠式人工晶体到螺旋式人工晶体,刘奕志的手术越做越精细,手术时间越做越短。

·“即使只有一天,我也要看到这个美丽的世界”·2004年1月,一位鹤发童颜的老先生在女儿和儿子的搀扶下,走进中山眼科医院的门诊部。

他就是新闻界的传奇人物、羊城晚报前总编辑、著名专栏作家、广州市慈善会名誉会长微音。

老先生曾参军打过越南,从文生涯中采访过毛主席、周总理、叶帅等政界名人,他的专栏“街谈巷议”为民请命,指点江山,伴随了几代广州人成长。

到了86岁仍然继续写作并不断公开发表作品的微音,老年性白内障发展到今年已经完全看不见了。

他被多家医院婉言拒绝后,经过多方打听,知道刘奕志是全国白内障手术做得最多,“安全”记录最高的医生,要求尽快接受手术。

刘奕志了解到,老人家有脑癌、脑血管硬化、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病,都是手术的禁区,老人家的身体状况太差可能下不了手术台。

但是微音的决心很坚定:“我是靠写字维生的,看不到东西就等于剥夺了我的生命,即使只有一天,我也要看到这个美丽的世界。

”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刘奕志只花了4分钟,就替老人家更换了全新、清澈透亮的晶体。

微音在接受了手术后,得以完成他生平最后的作品《微音忆旧》。

从医20年,刘奕志最欣慰的就是看到自己手下的白内障病人,重见光明并且返回工作岗位的一刻。

去年12月,刘奕志下乡到全省重点扶持的贫困县——梅州大浦去开展手术。

在养老院里一位30多岁的年轻人引起他的注意,他不是病人的家属,也不是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因为先天性白内障,他在有生以来的34年里都是在黑暗中度过的。

当地民政部门没有适合他的去处,生活不能自理的他,在父母先后病逝后,被送到养老院来度过余生。

刘奕志为他复明了双眼,这位四肢健全的年轻人现在已经开始工作。

还有一位梅州的老渔民,18年前炸鱼炸瞎了双眼,当时他的女儿还怀在妻子的腹中。

18年过去了,女儿已经长大即将出嫁,从未见多女儿一眼的老渔民听说中山医的教授下乡来做手术,在女儿、准女婿的搀扶下来到了义诊的现场。

等待了18年,手术只花了几分钟。

当揭开眼前的白纱布,看到面前亭亭玉立的大姑娘时,老渔民忍不住与女儿抱头痛哭。

·“把光明送到每一个黑暗的角落”·为了全国500万盲人能重见光明,刘奕志二十年来如一日在中山眼科医院勤勉工作,他每出半天的门诊,接诊的病人少则六、七十人,多则上百人,为了让不少从全国各地赶来的病人都能尽快被安全手术,刘奕志对病人不限号,他自己则从上午8点开始看病人到中午、下午,连上厕所都是小跑着去的,中途只匀出5分钟吃一个盒饭。

门诊下来马上换衣服洗手上手术台,功多熟手的刘奕志几分钟就能完成一台手术。

到了秋季的手术旺季,眼科医院连走廊上、电梯旁都住满了白内障患者,俨然成为一个“野战医院”。

很多来眼科医院的病人十分贫困,但也不乏身家千万的港澳富翁和外籍人士。

为了让穷人富人都同等享有视觉的权利,刘奕志的白内障门诊手术定价,在使用同一晶体产品的情况下,收费是全国最低的,从1000多块钱一只眼睛到4000多,只有人工晶体的国产与进口区别,没有任何待遇和技术的差异。

白内障是农村发病率最高的眼病,很多病人一辈子摸黑生活,连上广州的路费都筹集不到。

“把光明送到每一个黑暗的角落”是刘奕志从医的理想。

他除了完成中山眼科医院的工作任务,还抽出无数个双休日和“黄金周”,跟随卫生部、广东省防盲办、省残联等机构组织的义诊队伍,深入到韶关、揭阳、汕尾、惠东等贫困地区为病人免费做手术。

10年来,刘奕志亲手完成了10万台白内障手术中,有4万多例在中山眼科医院完成,其余近6万例都是下乡义诊或者到中山眼科医院对口帮扶的基层医院完成。

·为了几毫米的手术操作空间·医学界有一句顺口溜:“金眼科,银外科,累死累活妇产科。

”眼科毫无疑问是含金量最高、收入最可观的专科。

刘奕志的学生罗莉霞跟随老师多年,学到的不仅是精湛的医术,还有高贵的品格。

“有时病人缠得多了,刘院长就把红包交给主管医生,让我们替他退回去。

如果还是退不了,他就夹在病人的出院病历里,亲手交回给病人。

不但坚决不收病人红包,刘院长还经常掏钱给贫困病人解燃眉之急,或者向医院打报告请求减免费用。

省残联介绍过来的贫困病人,刘院长二话不说,马上为他们安排免费手术。

”罗莉霞说,在刘院长的言传身教下,白内障专科的医风医德建设一直是医院的一面旗帜。

对待病人就象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这也是罗莉霞在师从刘奕志的工作心得。

一次一位病情很复杂的病人要接受手术,眼看刘奕志忙得连午饭都没吃,罗莉霞打算为病人做一些手术前期的操作,替老师节省时间,没想到被刘奕志当场制止:“这么复杂的病例,只有一丝复明的机会,如果病人是你的父母,你会放心给低年资的医生操作吗?”在刘奕志看来,只要有一丝复明的机会,医生就要全力以赴,精益求精。

从眼角膜切开,到超声乳化并吸出,医生的可操作空间只有几毫米,紧贴着晶状体的后囊膜厚度只有4微米,手术中稍微不慎,后囊膜就会破裂,植入的人工晶体会掉进眼球的玻璃体里,手术前功尽弃。

白内障手术就象牙雕、发雕一样精雕细凿,但是绝对不允许重来。

刘奕志为了这项精细的手术奉献了20年,他培养出的硕士研究生6名、博士研究生16名,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取得累累硕果。

刚迈进40岁大关的刘奕志,因为在眼科学界的杰出贡献,已经先后被评为“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广东省有突出贡献的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并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中国青年科技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将。

近10年来,他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的论著70多篇,刘奕志的名字高踞《中华眼科杂志》论文数量排行榜首张晓系平邑县中医医院眼科主任,副主任医师,结业后一直从事白内障复明和眼病防治工作。

我县地处山区,白内障患者较多,为了摸清我县白内障病人状况,2002年他率领他的团队,冒着酷暑进村入户,带着仪器、设备免费为百姓筛查,共普查全县26个乡镇,675个村庄,那一年他完成了120例的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2004年承担了全县贫困白内障复明任务110例,圆满完成任务,无一例手术并发症。

2009年临沂市创建白内障无障碍县,900例的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任务又落在了他的肩膀上,他毫无怨言,积极组织,亲自制定了详尽的活动方案,采取了边筛查边手术的方式,利用仅仅不到6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任务,打破了“中医院眼科不可能完成任务的预言”,实现900例复明手术,无一例严重并发症的好成绩,得到群众的普遍称赞,受到市、县领导的高度评价。

在那个时期里他和他的团队加班加点,他每天总是提前上班,最后下班,风雨无阻,整天被那些老大爷、大妈甚至儿童围的汗流满面,但他无怨无悔,脸上总是挂着微笑,不厌其烦地认真倾听他们的唠叨和关于病痛的诉说,为一个个农村患者细心治疗,不但要考虑医疗效果,同时还要考虑到乡亲们的生活方便,使许多患者感动的热泪盈眶。

他上午查房、查看术前病人、制定手术方案,下午做手术,每天总是忙到很晚,做完最后一台手术他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家,每天总是这样,任务完成了,他的腰弯了,累成了腰病,本来瘦削的身躯变得更加瘦削。

2010年以来我院眼科被确立为“百万复明工程”手术定点医院,连续3 年来顺利完成省、市、县政府下达的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任务360例,真正做到手术一例,成功一例。

在2011年在国家公共卫生及白内障复明国家公益项目验收中因工作出色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和表扬。

几年来共施行各种眼科手术6000多例次,治疗眼疾患者11多万人次,使无数患者重见光明。

多年的行医生活中,她总把病人放在首位,恪守职业道德,对技术精益求精。

不但把他的医疗技术奉献给大众,而且毫无保留地介绍给同行,同时还在本院手把手传授给几位医生,使这些医生不但能对眼疾进行诊疗,而且可以做一定难度的眼科手术。

、发挥余热,报效桑梓陈梅英教授是笏石镇秀山村人,60年毕业于江苏医学院,是当时该村解放后的第一名大学生,她非常热爱这块生她养她的黄土地。

她在南京工作时就常有乡亲父老远道求医,回乡探亲时,窄小的居室更被求医者围的水泄不通,她眼看家乡眼科医疗力量薄弱,许多病人由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导致失明;耳听患者受疾病折磨的痛苦呻吟,感到揪心地难受,常恨自己分身无术,不能为家乡父老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