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真题刷一刷:魏晋隋唐时期

高考真题刷一刷:魏晋隋唐时期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接上)小结:阶段特征:秦汉时期包括秦朝(公元前221 —前207)、西汉(公元前202—9)、东汉(25 — 220)等王朝, 是我国的“大一统”、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 。

政治上,“大一统”的实现,秦汉王朝加强了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 的管辖,政权基本稳定;秦朝建立封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西汉时得以巩固。

经济上,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

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两汉的休养生息政策等有利于经济发展;黄河流域是当时的经济重心; 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

思想文化上,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加强了思想控制;西汉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科技文化迅速发展,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文学、艺术各放异彩;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

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据此可知,在唐代3. 唐宋时期,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弓I 泉水灌溉,形如阶梯,被称为山田,也叫梯田。

这种做法A •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B •加剧了土地兼并C .适应了南方深入开发需要D .刺激了人口南迁3 .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

“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

”由此可见,尚书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 的发展A •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 .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 .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26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三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得以与凤衙、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4•“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

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

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A •商品经济的发展B •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C .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D •边患问题得到解决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

这表明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 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 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 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 延续了他高超的统治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 表2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广为流传。

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A. 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 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 .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 .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2所示。

26 .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由朝廷颁行。

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同风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26.表 2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8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根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3 •《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 这里“水车”的使用A .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A. 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 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 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 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26.表1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D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记载的真实性B 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6.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耍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 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表明A. 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 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 A. 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 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 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D. 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表1据此可知,当时该地C.均田制破坏严重 A .自耕农经济盛行B . 土地集中现象突出13. 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 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A 、汉长安B 唐长安24. 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B. 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情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25.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电视就《三国》的影碟,其中属于第一手史料的是8、以下史实哪一项反映了唐代的民族交往? D 、元大都C 宋汴梁 等三种字体刻写。

这三种字体反映了()1113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26 •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 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地位的确立, 是因为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C 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15.定州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下列关于定州的表述,正确的是①秦汉始置州②唐代私营绞织作坊兴起③宋代以制瓷业闻名天下④元代为中书省辖地A.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只有王羲之的书16.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

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A.东周诸侯国与元省制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3.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

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 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

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

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 .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B .为统治者“润色鸿业”C .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D .为阅读者“铺陈气势”4.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

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 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

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 农业A .注重作物品种选择B •需要政府合理作为C •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7、为研究三国时代的历史, 某同学找来了电脑游戏《三国英杰传》、二十四史中的《三国志》、小说《三国演义》、A 、《三国志》B 、《三国演义》C 、《三国》D 《三国英杰传》A 、鲜卑族的拓跋氏改姓元氏C 、文成公主嫁往吐蕃时带去书籍、耕作用具和蔬菜种子B 、胡床、胡服、胡食传到中原地区,并为汉人所接受 D 、中央设宣政院兼管吐蕃事务12、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

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

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13.针对皇帝频繁越国中书省直接向留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

“由此可知,该朝臣()A.反对中央集权B.主张建立内阁C主张加强相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14.“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

在东汉隶属少府。

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

魏晋以来,浸以华重。

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

”这段话意在指出()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 .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 .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 坊市制度瓦解B. 土地集中加剧C. 农业技术进步D. 海外贸易拓展2 .安史之乱(755〜763)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有位诗人在这场战乱中写了一首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写出了千古以来战争中妻离子散的悲哀。

这位诗人应该是A.杜牧B.孟浩然C.杜甫D.白居易14 .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

该制度旨在A.瓦解宗法体系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小结:阶段特征: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220 —907)经历了魏晋时期(220 —420)、南朝(420 —589)和北朝(439 —581)并立、隋朝(581 —618)、唐朝(618 —907)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上承秦汉的强盛,下为隋唐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基础,是封建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时期,也是江南经济大开发并开始赶上北方的历史时期。

具体说来,在政治方面,政权更替频繁,政治上长期处于分裂的状态;士族制度盛行;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代表的北方各少数民族地区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进行的全面改革,不仅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更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在经济方面,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江南地区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缩小。

在文化方面,科学技术在不少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文学艺术和三教并行发展。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国家统一,疆域辽阔,政局相对稳定;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和租庸调等制度发达;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显现繁荣景象;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影响深远,全面辉煌。

补充:隋唐时期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的五大变化1.中央机构的变化(三省六部制取代了秦汉以来的三公九卿制,完善了封建王朝的中央官僚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2.选官制度的改革(科举制终结了九品中正制等制度,既扩大了统治基础,稳定了政局,又抑制了门阀势力,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3.土地制度的变化(唐朝初期,均田制保证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恢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