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设备管理与维修的思想转变

浅论设备管理与维修的思想转变

设备的使用、管理、保养及维修阶段占设备总寿命周期的绝大部分,抓好设备管理工作,保证设备的安全、正常运行,是企业管理工作中一项基础性工作,它维系着企业生产经营的根基,影响着企业的方方面面。

随着现代机械设备制造技术的高科技化、结构复杂化、操作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机械设备维修的难度愈来愈大,维修要求愈来愈严,维修地位也显得重要。

半个世纪以来,维修思想、维修观念伴随着机械设备的进步,其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深刻地变化。

从“预防为主”的维修思想到定期维修思想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机械设备的安全性决定于其可靠性。

故认为预防工作做得越多,修理周期越短,机械设备越可靠。

这就是我们沿用多年的以定期维修为主的预防性维修思想。

早期的定期维修制认为多做维修工作、增加维修项目、缩短维修周期就能提高机械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其结果是多做了很多无效工作,增加了维修工作量、维修费用及停机时间,但却不能排除随机故障和早期故障。

根据对故障数据的统计分析却表明,定期维修对许多故障的控制并不起作用,所进行的分解检查不能提供用以确定尚可使用的零件在何时可能会出现故障的
真实基础,过多的拆修反而易产生人为故障,增加维修消耗,降低维修效率。

2O世纪6O年代初人们对传统的维修思想产生了怀疑,是否需要对机械设备进行全面修理才能保证其可靠性和安全性?这时有的国家开始通过应用可靠性大纲、针对性维修、按需要检查和更换等一些试验性大纲进行探索,在统计的基础上初步产生了新的维修思想。

从“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思想到视情维修思想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是现代维修理论的核心。

是从系统工程的观点看问题,视维修对象的研制、设计、制造、使用与维修都是与维修有关的环节,各个环节都围绕着可靠性这个中心进行工作。

这种维修思想也是对传统的“以预防为主”的维修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随着可靠性理论的深入研究,可靠性技术在机械设备设计、制造和试验中的广泛应用,机械设备的固有可靠性得到了提高;由于在机械设备使用、维修中重
视了数据资料的积累和处理,使得掌握机械设备零部件及总成的故障有了可能;加之较先进的不解体检测设备在机械设备上的应用,为改革维修方式奠定了基础。

根据这些情况的变化,人们对维修的认识由原来的“工作一磨损一故障危及安全”,演变为“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控制机械设备可靠性下降的因素,以保持恢复机械设备的固有可靠性”。

这是人们从传统的“以预防为中心”的维修思想发展为“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现代维修思想的飞跃通过对机械设备可靠性诸因素的分析,科学地确定维修工作项目,优选维修方式,确定合理的维修周期,只做必须做的维修工作,使机械设备的可靠性得到恢复,同时又能节省维修时间和费用。

定期维修与视情维修相结合的维修思想
定期维修与视情维修相结合制度的理论依据是可靠性理论,可靠性理论告诉我们,机械设备的故障可以分为突然的和渐进的两类。

所谓突然型故障是指在出现故障之前没有出现可以觉察到的征兆,机件的损坏是瞬时出现的;所谓渐进型故障是指损坏程度是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加重的,如零件的磨损、腐蚀等。

无论是哪种故障,在其使用过种中均有早期故障、随机故障和耗损故障3
个故障阶段。

3.1早期故障阶段。

在机械设备使用初期零件的损坏率较高,经过一个时期使用后,损坏率下降,其原因主要是制造质量和产品装配检验上的问题。

对零件的原材料及其制造工艺加强检验和质量控制,可以减少或避免这种早期损坏产品的出现,降低早期损坏率,对此,预防维修是无能为力的。

3.2随机故障阶段。

经过早期故障阶段后,零件的损坏率开始减少,一旦进入随机故障阶段,不但故障率很小,并且大体上是一个常数。

在这个时期,零件所发生损坏大部分与其强度和所承受的负荷有关,损坏是偶然发生的,对随机故障进行预防维修是无效的。

3.3耗损故障阶段。

机械设备经过长期限使用后,由于疲劳或磨损等原因,造成零件的强度和性能下降,损坏率上升,在这个阶段,机械设备发生的故障多属于零件老化的问题。

对耗损故障及时进行预防检查、保养,不让零件工作至耗损到故障阶段,可减少这类故障的发生,防止故障率迅速上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