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保障学总结-期末总结

社会保障学总结-期末总结

第一章社会保障的历史和发展1.社会保障的定义: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实施的、以国民收入再分配为手段,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安全保障的社会行为及其机制、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这一定义包括以下几层含义:(1)社会保障的首要责任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2)社会保障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

(3)社会保障的目标是满足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从而实现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

(4)社会保障的手段是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它是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杠杆之一。

(5)社会保障的实施依据是国家立法。

(6)社会保障既是一种社会行为、一种社会经济体制,也是一项社会事业,还是一种社会政策,在现代社会,社会保障同时还是政府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

(P5—P6)2.归纳起来,社会保障一般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几个方面,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

(P8)3.社会保障的特点:(1)强制性(2)社会性(3)福利性(4)互济性(5)保障性(6)公平性。

(P8—P10)4.社会保障方式经历了以下几种方式:(1)*主从保障: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

社会保障具有了物质基础。

(2)*家庭保障:是指由家庭提供的对家庭成员的生活保障。

家庭既是生产实体,又是消费实体,是组织生活和赡养老幼的基本单位,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经济细胞和人们最基本的生活单位。

(3)互助保障(4)慈善救济保障(5)国家救济保障(6)社会保障。

(P11—P14)5.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的颁布就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萌芽阶段的标志。

1834年,英国政府又颁布了著名的《济贫法修正案》(史称新《济贫法》)。

*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第一种观点(1601年英国的《伊丽莎白济贫法》为标志,它的颁布标志着以法律形式规范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第二种观点(1883年德国俾斯麦政府颁布的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险法《疾病保险法》);第三种观点(1935年美国罗斯福政府颁布的《社会保障法》)。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产物。

(P15—P17)6.经济发展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1)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社会保障的规模及水平。

(2)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社会保障的体系结构。

(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保障的待遇标准。

(4)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及宗旨。

(P26—P27)7.社会保障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影响储蓄、投资和经济增长。

(2)保证劳动力的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和必备条件。

(3)为经济发展创造必要的社会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互为条件的,社会稳定必须以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为前提,社会关系和谐的基本条件在于物质利益关系的妥善处理。

(4)有利于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中最积极和最活跃的因素。

(P27—P28)8.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制约:(1)如果社会保障超前发展,则可能构成经济发展的负担,损害经济增长的持续性,损害企业甚至国家的竞争力;(2)如果社会保障水平严重滞后,则可能使各种相关社会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进而影响社会安定,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生产秩序将遭到破坏,经济发展最终还会受到损害。

(P28—P29)9.社会保障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关系:(1)社会保障是弥补市场缺陷的不可替代的手段。

(2)社会保障制度是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之一。

(P29)第二章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1.中国的社会保障思想渊源:(1)*大同社会论:大同社会的核心内容既涉及到社会制度,更包含了丰富的社会保障思想,这种思想较之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描述的更为直接地体现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及其对社会弱者的庇护精神。

(2)社会互助论(3)*仓储后备论:是一种主张建立谷物积蓄以备灾荒并济贫民的社会思想。

根据仓储后备论,国家建立了各式各样的仓储,在丰年之时把百姓手中的余粮收集起来就地建立仓库储存,荒年再行开仓赈济。

(4)社会救济论(P34—P37)2.西方的社会保障思想渊源:(1)人道主义:1)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价值,弘扬人道思想。

2)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人道主义。

3)作为政治学说和社会思想的人道主义。

4)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人道主义。

(2)空想社会主义思潮(3)生存权思想(4)社会连带思想(5)*慈善思想:慈善即同情和怜悯他人的善举。

(P37—P42)3.社会保障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社会保障学是一门以研究人类的社会保障实践活动及其发展规模为对象的科学。

内容:(1)社会保障的基本原理(2)体现社会保障各种关系的上层建筑(3)社会保障的管理(4)社会保障的国际比较(P56—P59)4.社会保障学的研究任务:(1)构建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学理论体系。

(2)研究社会保障政策的选择,制定一系列社会保障的原则。

(3)研究社会保障法和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与体制的设置。

(P59—P60)第三章社会保障的功能、原则与体系1.社会保障的功能:(1)化解个人与社会风险,维护社会安定。

(2)缓解贫困,创造更大的平等。

(3)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发展。

(4)调节社会供求,促进经济增长:1)社会保障为经济增长提供稀缺的人力资本。

2)社会保障为经济增长提供充足的资金。

3)通过社会保障收支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从而熨平经济周期。

(5)调节个人行为,保障其生存与发展。

(P68—P70)2.社会保障的原则:(1)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1)公平原则(保障对象的公平、保障待遇的公平、保障过程的公平性)2)效率原则(社会保障的社会效率、社会保障制度自身的效率)3)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相结合:公平与效率是相辅相成,公平是以效率为前提,是相对的公平。

(2)生存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3)权利和义务相对应的原则(4)适度性原则(P71—P74)3.社会保障的一般模式分类:(1)以社会保障的给付标准划分:1)受益基准制2)缴款基准制(2)以社会保障的性质划分:1)就业关联制度2)普遍保障制度3)收入状况调查制度(3)以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划分:1)社会保险型模式2)国家保障型模式3)福利国家型模式4)强制储蓄型模式(4)*以社会保障的财务机制划分:1)现收现付制2)基金制3)部分基金制(5)以社会保障的层次划分:1)单层次的保障模式2)多层次的保障模式(P75—P79)4.各国社会保障模式的共性:(1)任何模式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都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1)社会保障是为了解决社会成员的特定社会问题服务的。

2)任何模式的社会保障都需要有经济基础。

(2)各种模式下的社会保障项目大致相同。

(3)任何模式的社会保障都具有刚性。

(4)社会保障模式呈多样化发展趋势。

(P79—P80)第四章*社会保险1.社会保险的地位: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在社会保障制度中居于主体地位。

(1)这一主体地位是由其保障对象决定。

(2)社会保险承担的风险最多:包括劳动者的年老、疾病、伤残、失业、死亡的事件,形成了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较为完善的体系。

(P102—P103)2.社会保险的发展历程:(1)社会保险的萌芽:社会保险制度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并且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逐步完善的。

(2)社会保险的形成阶段:1883年德国《疾病社会保险法》,标志着社会保险制度的形成,也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正式建立。

(3)社会保险的发展时期:1935年美国《社会保险法》为标志。

(4)社会保险的成熟阶段:二战结束后到20世纪70年代,第三世界国家也纷纷建立了以社会保险为主题的社会保障制度。

(5)社会保险的改革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起,社会保险进入改革阶段。

(P103—P104)3.社会保险的特点:(1)资金来源多样性:社会保险的资金来源于国家、企业及个人。

(2)权利义务对等性(3)社会保险的储备性(4)社会保险的互济性(5)参加社会保险的强制性(6)社会保险的补偿性(P105—P106)4.社会保险的功能:(1)保障劳动者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

(2)保证社会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

(3)稳定社会的“减震器”。

(4)调节收入差距。

(5)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P106)5.社会保险的分类:(1)按照风险项目分类: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死亡(遗嘱)保险等。

(2)按照社会保险基金的积累方式分类:现收现付制、完全积累制、部分积累制。

(3)按缴费责任分类,社会保险的资金由政府雇主和雇员3方共同出资或其中的两方出资。

(4)按照补贴形式分类:社会保险补贴的形式主要有现金补贴、实物补贴和服务补贴等3种。

(5)按照领取时间分类:短期补助保险和长期补助保险。

(P106—P108)6.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联系:(1)社会保险借鉴商业保险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经验。

(2)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满足不同的保险需求。

(P108)7.中国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的目标及原则:(1)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险制度。

(2)资金来源多元化。

(3)保障制度规范化。

(4)管理服务社会化:1)社会保险信息和管理服务公开化。

2)社会保险待遇社会化发放。

3)保险对象社会化管理和服务。

(P112—P113)8.社会养老保险:(1)老年风险:是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确定性风险,由年老而导致的劳动能力逐渐丧失,从而失去收入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

(2)①社会养老保险的概念:是依照国家法令规定,要求符合条件的公民必须参加,由国家、雇主和个人共同出资建立基金,对达到法定年龄并退出劳动领域的劳动者提供补偿以保障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

②原则:1)享受老年社会保险待遇同时解除劳动义务的原则;2)保证基本生活水平的原则;3)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原则。

(P114—P115)9.养老保险的分类:(1)按照养老保险基金的筹措方式:国家统筹模式、投保资助养老保险模式、强制储蓄的养老保险模式、多层次养老保险模式;(2)按照社会保险基金的积累方式划分:现收现付制模式、完全积累制模式、部分积累制。

(P115—P118)10.医疗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险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国家通过立法形式确立的,当法定范围内的社会成员患病时为其提供医疗费用帮助和医疗服务,保障其基本医疗需求的社会保险项目。

特点:(1)保障对象的全民性(2)医疗社会保险涉及面广,具有复杂性(3)医疗社会保险属于短期性、经常性的保险(4)其他保险项目是以现金支付方式为社会成员提供保障的,而医疗保险则一般以提供医疗服务为主。

(P126—P128)11.医疗社会保险的产生:1883年,德国颁布了《疾病保险法》,标志着世界第一个强制性医疗保险制度的诞生。

(P128)12.医疗保险制度的模式:(1)国家医疗保险模式(2)社会医疗保险模式(3)个人储蓄医疗保险模式,实行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是新加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