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与比较文学
文化人类学与比较文学
英语语言文学 苏日娜 31305015
文化人类学与比较文学
• 一、文化人类学的学科特质 • 二、文化人类学对比较文学的启迪 • 三、文学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
文化人类学的学科特质
• • • • • • 文化人类学与比较文学的相关性 文化人类学的定义 产生历史背景 文化人类学科的发展 人类生存的三种基本关系 文化人类学的发展
• 文化 人类学的核心范畴,人类特有的一种适应环境 的体系或机制,解决人类生存的三种基本需要所涉及的关 系: • 人与自然:生计经济、工艺和物质文化或人工制品; • 人与人:社会的组织、结构、风俗、制度和社会事实; • 人与自己心里:个人基于知识、思想、信仰、态度、价值 等所显示的行为和精神文化或心态的关系;
文化人类学科的发展
• 创始于1901年,区别于体质人类学(人类体质特 征)1871年 • 19世纪后期就已经开始对文化进行系统的科学研 究的尝试
• 奠基性著作
巴斯蒂安(Adolf Bastian) 德国 1860
泰勒(Edward B. Tylor) 英国 1871
«历史上的人»
«原始文化»
人类生存的三种基本关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文化人类学与比较文学的相关性
• 文化人类学 比较文学(时间、空间)
• 发源于19世纪后期的欧洲人文学界; • 20世纪获得长足的发展; • 范围、规模; 文化人类学:人文社会科学中最具有综合优势的显学之一; 比较文学:文艺学中体现跨文化和跨学科旨趣的一个学科;
• 文化人类学对比较文学产生了根本性的亲缘影响,而且继续产生着这 种影响。
文化有机论
• 英国功能主义学派
• 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整体中各部分相 互联系,相互制约,分别在文化整合中发 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
• 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切特征---思维、语言、 理性、艺术、宗教等,均可归入“文化” 范畴,并在文化系统中得到本质的说明。 这就是文化人类学在20世纪成为人文社会 科学领域中领先学科的内在原因。
文化人类学的发展
• 一个多世纪以来文化人类学迅猛发展,先后涌现 出众多的流派,大大丰富了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 领域和研究视界,积累了相当可观的理论经验, 并使文化问题的研究从学科本身中拓展开来,形 成普遍性的跨学科研究热点。
• “文化进化”问题 • “文化传播”问题 • 文化有机论
“文化进化”问题
几种比较法
• 一对一比较法 • 有限比较法(Controlled Comparison) • 统计比较法(Statistical Comparison)
• 这些使得比较作为建立和验证假说的方法更加精 确有效,近似于自然科学中的实验和取样技术。
• 比较文学研究的现状因受到学历,视野和资料等 方面的限制,还不能达到人类学的那种纵横四海 的统计比较程度。不过,比较文学从西方扩展到 东方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许多森严的堡垒已经 被打破,中、印、日、阿拉伯等亚洲主要文明同 西方文化的交汇与对话业已展开,这也就为未来 的文学人类学开辟了道路,提供了可供局部概括 和演绎的基本素材。
文化人类学对比较文学的启迪
• 一、比较的视野与方法 • 二、比较作为文化对话的一种形式 • 三、后殖民时代多元对话与人类文学经验 的整合
比较的视野与方法
• 人类文化普遍规律的摸索 • “比较”赋予人文研究“科学性”的依据 • 几种比较法
引 言
•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冷战结束,信息高速公路 开通和世界性市场的真正形成,对比较文学学者 的自我定位产生了根本性影响。随着文化交往升 级和文化对话的空前扩大,一种以多元取代一元, 边缘挑战中心为特征的超学科的文化研究正方兴 未艾,预示着新世纪人文社会科学新趋势和新格 局的到来。我们在此时借鉴文化人类学的视野与 成果,作为比较文学发展的中远期理论目标的有 益参照,是比较文学继续发挥促进文艺学总体变 革的先锋作用。
• 古典进化论---摩尔根,泰勒,弗雷泽
• 新进化论---怀特,斯图尔德,萨林斯,塞维斯
• 单线进化说已经被兼顾文化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多线进化说 所取代,文化进化与生物进化的本质差异的观念也得到理 论的确认。
“文化传播”问题
• 早期的德澳,英国的文化传播论派
• 当今的文化变迁理论
• “文化圈”,“文化丛”,“文化特质”,与 “文化中心”等相关的概念单位,可以对传播和 变异现象进行系统的理论说明,也可以为比较文 学中的影响研究提供理论解释的模型。
• 在21世纪中。随着跨学科交流的发展,文 学艺术的人类学价值将会得到更广泛的重 视和更深入的开掘与利用,而人类学的影 响也会进一步拆除文学经验的国别和文化 界域,把诸如«北京人在纽约»、«日本人在 巴黎»之类的猎奇式体验引向人类文学经验 整合的总体目标。
文学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
• 一、原型批评与文学整体:弗莱的文学人 类学方法; • 二、文化诗学:新历史主义的文学人类学 研究; • 三、人类学家的文学人类学构想
定
义
• 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 • 人类学的主要分支,有时亦简称为人类学,是以人类文化 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新兴学科。 • 文化人类学研究整个人类文化的起源、发展、变迁和进化 (包括一般和特殊进化)的过程,并比较研究各民族、各部 落、各国家、各地区、各社区的文化同异,由此发现文化 的普通性以及各种特殊的文化模式。它从文化的而不是生 物的角度去考察人类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解释人类生 活、行为、信仰和观念的差异性及成原因。 • 人 文化动物(cultural animal)
与异文化的对话
• 在人文研究领域寻求与异文化的对话,成为本世纪以来学 术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源泉。 • 托多洛夫(保加利亚裔的法籍批评家)倡导:“对话批 评”,可以看做是文化对话通过个人经验而凝结出的杂交 优势成果的典型案例。 • 文化间的边缘体验和个人的流放经历使托多洛夫获得了反 思自己原有的单一立场和偏执态度的可能,这种反思终于 使他克服了“普遍与相对的对立”,站到“对话批评”的 境界之上。 • 不同文化代表之间的相互理解是可能的,假如这种互相理 解的愿望存在的话。比较作为异质文化对话的形式导致了 认识论上的突破,而文化相对论的态度则引发出新的真理 观:真理不在形形色色的自我本位者和民族自大狂的手中, 真理就在对话中的“相通之处”。
产生历史背景
• 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过程上着眼,关于宇宙自然科学出现 在前,关于人本身的科学在后。 • 古希腊哲学始于自然哲学 • 苏格拉底时代提出“认识你自己”的理论命题 • 文艺复兴后解决了宇宙认识的根本问题:日心说取代地心 说 • 19世纪开始解决人的认识的根本问题:进化论取代深造轮。
• 文化人类学:将有关人与文化的认识纳入科学的理论框架。
“比较”赋予人文研究“科学性” 的依据
• 人类学家必定要跨越某一独特文化的界限而比较 人类行为,比较分析是文化人类学的必需的因素。
• 人类学家能建立假说,控制可变因素,并检验接 受或抛弃假说。人类学家在得到大量的民族志材 料后,能够借这些材料来建立或检验假说。其他 人类学家能再检验其对这些假说的检验。因此, 交叉文化分析达到了科学的方法的基本标准之一--能够检验和再检验假说。
比较的视野与方法
• 比较文学在文化对话方面已经做出了有目共睹的业绩,但 是比较既不是理由,更不是目的,它是一种手段,一种过 渡和中介,它未来的理论目标将通向总体文学或文学人类 学。从文学研究本身来看,比较文学比国别文学的封闭研 究传统是大进了一步。从文化人类学的进展上来看,把一 国文学同另一国文学比较,或把一个语种的作家同另一语 种的作家想比较,充其量只能看做通向对人类文化学的本 质与功能认识目标的一个起点,一种过程,因为世界上有 数千个民族和一千多种语言,其中的每一种都毫无例外的 应视为“视界”或“人类”总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人类文化普遍规律的摸索
• 19世纪--欧美人类学之父--泰勒和摩尔根--概括人 类进化的程序--是建立在三百多个社会样本上的; • 19世纪末--戴克斯特--“文学的比较史”--预期的 文学理想也只不过是“欧洲的”而已; • 20世纪初--洛里哀--«比较文学史»(1903)--欢 呼世界大同的到来--被迫接受了东方学的历史成 果,在一部以欧洲为中心的欧洲文学史的框架上 点缀了若干“东方”民族文学的花絮。
• 以上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和整合,构成了各社会的制 度化的人生之道或行为规范,形成各种文化模式。这也是 人类学家的主要兴趣所在。
• “文化”概念作为学科术语在文化人类学中获得 普遍共识的重要前提,便是“文化相对论”的立 场和态度,它对于破除种种形式的本位主义、中 心主义都是有效工具。具体说来“文化”概念的 相对论底蕴,直接消解着两种典型的本位态度--“我族中心主义”和“学科本位主义”。 • 文化相对论--美国人类学家法籣茲· 鲍亚士提出的 一种观点与态度。其内容主张某一个文化的行为, 不应该只由其他的文化观点来判断,只由从该文 化本身的标准及价值出发才能够了解该文化。
比较作为文化对话的一种形式
• 文化相对主义 • 与异文化的对话
比较作为文化对话的一种形式
• 比较方法不只和跨文化分析的技术有关,而且也直接影响 到处理异文化问题的情感和态度。 • 斯梅尔塞在回顾社会科学中比较方法的兴盛时指出:“在 人类思想史上,人类集团歪曲他们对“不同”集团的认识 的倾向,只是在最近才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为克服这种 歪曲而进行的严肃努力相对也是在最近才出现的,其途径 是超越单独一个集团的实践范畴去认识社会生活的差异。 大部分这样的努力都是在社会科学领域进行的,尤其是在 人类学、社会学、政治科学和历史学领域;对于闭关锁国 了几十年的中国学界来说,由于“歪曲”早已习惯成自然, 最初倡导比较就需要相当的勇气。
弗莱的文学人类学方法
• 加拿大理论家诺斯洛普· 弗莱改造了柏拉图,荣格的“原 型”(archetype)概念,以之作为整合人类文学经验,寻 找从宗教、神话到文学的发生发展规则,建构史、论统一 的文学批评规范的核心概念。他理论的精髓就在于把文学 还原到文化背景之中做出整体性考察。他还试图为文学虚 构的表现形式及其变化规则归纳出普遍的模式。弗莱曾把 文学原型的研究称作一种“文学人类学”。文学评论家认 为弗莱德原型批评论是建构“系统诗学”的最重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