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1——认识软陶
课后作业
无
课堂教学反思
由于教师讲解内容较多,与学生交流互动机会较少,有个别班劳技课堂氛围不浓,教师缺少一些亲合力。有些地方过于死板,但对于软陶知识讲解比较清晰。
5.用剩的软陶材料及未烘烤的半成品如何保存?
6.软陶制作所需工具及辅助材料。
7.烘烤方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根据上一节民意调查结果,决定给大家开设软陶课程,那么软陶到底是什么样的劳技材料呢?今天就先熟悉并了解一下。
二、新授
(一)欣赏作品
1、先让学生欣赏软陶优秀作品图片。
2、在让学生欣赏软陶实物作品。(包括老师和学生)
2.在搓土时,最好先搓浅色,再搓深色,就不会把浅色土弄脏。
注意:用剩的软陶材料及未烘烤的半成品如何保存?
未用完的软陶材料、土条,以及未烘烤的半成品,可以用铝箔、蜡纸或保鲜膜包好,放在阴凉的地方即可。
(五)软陶制作所需工具及辅助材料。
所需主要工具
1、擀棒:可用来擀软陶薄片,并可调整厚度。
2、小刀:以宽的美工刀较好用,用来切片。
3.激发兴趣和制作欲望,4.提高自信心。
教学分析
学生特征
初一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很强。
重点难点
重点:软陶工艺制作基本知识。
难点:了解、理解。
教学策略
演示、讲授、探究
资源媒体
多媒体、课件、作品实物、常用工具和材料、陶土
板书设计
认识软陶
1.软陶简介。
2.软陶的特点。
3.软陶工艺制作的准备
4.工作和制作要求。
课下自行准备。
课下自行准备。
理解并深刻记忆。
学生用脑记住重点。
掌握制作前的一写须知和需要注意之处,培养学生做事要有条理性,勤于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了解软陶制作工艺基本工具的使用,生初步的操作技能。
复习巩固,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
课堂检测
无
课堂小结
通过讲解软陶工艺基础知识,学生对软陶非常感兴趣,喜爱劳技课,很愿意去接受这项新鲜事物。
3、牙签:可用来钻洞。
4、光滑垫板:擀软陶时放在垫板上,保持软陶的清洁,也防止软陶在擀压过程中随处粘住。
5、直尺:辅助切割软陶切片。
(六)烘烤方法。
烘烤时间视作品的厚度而定。以1cm厚度陶珠来说,放入烤箱后,将温度调120°C,时间约10-15分钟。
三、教师总结本课掌握的重点内容。
学生了解、注意。
课下自行准备。
(二)了解、认识软陶
1.教师叙述
软陶,是从台湾引进时的名称,日本叫[树脂粘土]。国内人士因为它由软加热变硬即可完成的作品,所以又称之为:“低温陶泥”,这种类似橡皮泥一样的五彩缤纷的陶土,能捏出各种你喜欢的样子,有人也叫它“多彩魔泥”。
2、找两位同学叙述软陶的由来。
(三)软陶的特点
继续找学生叙述:
1.具有较其它黏土更佳的延展性,可塑性及光泽度。
2.颜色鲜艳,可多色自由揉制,效果奇佳。
3.其柔软度较一般黏土硬,能创作出多样亮丽的陶珠。
4.可与布类、木头、金属片、亮片、玻璃等材质结合使用,创作范围广泛。
5.有无毒证明,使用安全。
6.防水、防霉、不破损、不怕虫咬,烤后不变形且具有永久保存性。
认真听讲
看电脑屏幕,欣赏软陶优秀作品。
欣赏、赞美。
学生看多媒体大屏幕,理解并记忆。
教学设计方案
授课时间
2014年3月5日第5节
授课班级
初一
课 题
认识软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软陶工艺制作基础知识。
2.欣赏美的作品。
过程与方法
1.多媒体导入,2.学生观看、想象、思考。
3.展示实物作品,4.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5.教师小结,6.提示本节掌握重点。
态度情感价值观
1.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动脑的好习惯,2.做事有条理性。
学生积极举手,大声叙述。
全班同学认真听,做到理解记忆。
提高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进一步激发兴趣,培养审美能力。
了解软陶发展历史,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了解软陶的特性,为学生动手实践打基础。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四)软陶制作要求
1.在搓土之前,将双手洗净、擦干,再抹上一点乳液或护手霜,在搓土或制作时就比较不会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