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凝ppt课件

血凝ppt课件


见表2-75。
【方法学评价】Fg检测的方法学评价见表2-76。
【质量保证】
【参考区间】成人:2.00~4.00g/L。新生儿: 1.25~3.00g/L。 【临床意义】
(五)凝血酶时间
凝血酶时间(TT)是反映血浆中纤维蛋白原转变为 纤维蛋白的筛检指标之一。TT延长主要反映Fg浓度减少
或功能异常以及血液中存在相关的抗凝物质(肝素、类肝
图2-58 PT检测原理
目前,PT测定已普遍使用血液凝固仪,它是通过仪器连续记录 血浆凝固过程中的一系列变化,并将这些变化信号转变成数据,用 计算机收集、处理数据后得出检测结果。血液凝固仪对PT测定的3种 方法与检测原理见表2-71。
【方法学评价】PT测定的方法学评价见表2-72。
【质量保证】血液标本采集和处理、仪器和试剂、 检测温度等各种因素都对PT的检测结果产生影响。因 此,全面质量控制对保证PT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十分重
差异。因此,每个实验室必须建立相应的参考区间。
【临床意义】
1.TT延长
①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和异常纤维
蛋白原血症,其中更多见于获得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② 肝素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如肝素治疗、肿瘤和SLE等。原 发性或继发性纤溶亢进时(如DIC),由于FDP增多对凝血 酶有抑制作用,可导致TT延长。
2.TT缩短
一般无临床意义。
(七)D-二聚体
D-二聚体(D-D)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之
一。因为继发性纤溶中纤溶酶的主要作用底物是纤
维蛋白,生成特异性FDP即为D-D,所以D-D是继发
性纤溶特有代谢产物。用D-D免疫动物可获得抗D-D
抗体,因此,通过免疫学方法检测血浆D-D浓度。
【检测原理】DD检测原理见表2-77-1。 【方法学评价】与FDP测定相同。 【质量保证】DD检测的质量保证见表2-77-2。
(2)PT结果审核与复查:应该结合标本质量和临床诊断 等对结果作出综合判断后,才能发出正确的检验报告。重视异 常结果的复查,必要时重新采集标本进行复查,并加强与临床 沟通,及时掌握反馈信息。 【参考区间】每个实验室必须建立相应的参考区间。① PT:成人11~13s,超过正常对照值3s为异常。②INR:因ISI
图2-59 APTT检测原理
【方法学评价】与PT试验相同。 【质量保证】 1.检测前 2.检测中 与PT试验相同。但应注意冷冻血浆可降低 其室内质量控制与PT试验相同。APTT试剂是
APTT对狼疮抗凝物(LAC)与FⅫ、FⅪ等缺乏的灵敏度。
激活剂和部分凝血活酶的混合物。因其来源及制备方法不同, 可影响APTT测定结果。 3.检测后 与PT试验相同。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血栓与止血一般检查
血液凝固是由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继激活而生成凝 血酶,最终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在生理情况 下,人体的凝血、抗凝血与纤维蛋白溶解(纤溶)系统相互 作用、相互制约,并受神经-体液的调节,使血液既不溢出
血管壁而出血,也不在血管内发生凝固而导致血栓形成。但
素等)。 【检测原理】37℃条件下,在待检血浆中加入“标准 化”凝血酶后,直接将血浆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使乏血小板血浆凝固,其凝固时间即为TT。
【方法学评价】与PT试验相同。 【质量保证】与PT试验相同。
【参考区间】16~18s,超过正常对照值3s为异
常。由于试剂中凝血酶浓度不同,其检测结果存在
要。
1.检测前 包括患者准备、血液标本采集、转
运和处理等,其要求见表2-73。
2.检测中 (1)测定:无论是手工法还是仪器法,都要严格按照规 程规范操作。 (2)组织凝血活酶的质量:PT的灵敏度依赖于组织凝血
活酶的质量。必须使用标有国际敏感指数(ISI)的PT试剂。
(3)ISI和INR:WHO将人脑凝血活酶标准品作为标定不 同来源组织凝血活酶ISI的参考品,其ISI确定为1.0。ISI值越接
在病理情况下,凝血功能亢进、抗凝血或纤溶功能降低,可 引起血栓前状态或血栓形成;反之,则可导致低凝状态或出 血。
(二)凝血酶原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PT)是在体外模拟体内外源性凝血的 全部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 PT是常用的外源性凝血 途径和共同凝血途径的筛检
指标之一。
【检测原理】 凝血酶原 时间检测原理(图2-58)。
近1.0,表示其灵敏度越高。
(4)正常对照值:商品化参考血浆常用100名健康男女 各半的混合血浆作为正常对照用的标准血浆。
(5)IQC:反映测定结果的准确性。EQA的结果可作为
评价实验室检测质量的客观证据。
3.检测后 (1)PT报告方式:PT(s)、INR、凝血酶原比 率(PTR)、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其评价见表 2-74。
(四)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原(Fg)是由肝脏合成,是血浆浓度最高的
凝血因子。Fg浓度或功能异常均可导致凝血障碍。因此,
Fg是出血性疾病与血栓性疾病诊治中常用的筛检指标之一。 Fg检测方法有多种,有的准确性较差,已趋向淘汰。目前 常用的方法有Clauss法、PT衍生法等。 【检测原理】Clauss法、PT衍生法等方法的检测原理
【参考区间】阴性(<250 μg/L)。
不同而异。③PTR:成人0.85~1.15。④PTA:70%~130%。
临床意义】PT变化的临床意义见表2-74-1。
(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APTT是在体外模拟体内内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
测定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以反映内源性凝血因子、 共同途径是否异常和血液中是否存在抗凝血物质, APTT是常用而且比较灵敏的内源性凝血系统的筛检指 标之一。 【检测原理】 APTT检测原理见图2-59。
【参考区间】25~35s,超过正常对照值10s为异常。但 每个实验室必须建立相应的参考区间。
【临床意义】APTT是检测内源性凝血因子是否缺乏的
比较灵敏的试验(表2-74-2),而且检测FⅧ、FⅨ的灵敏度 比FⅪ、FⅫ和共同途径中凝血因子更高,能检出FⅧ∶C小 于25%的轻型血友病,故已替代试管法凝血时间(CT)。但 是,单一因子(如FⅧ)活性增高可使APTT缩短,其结果则 可能掩盖其他凝血因子缺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