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子女暑期需求现状分析------以X市X社区为例摘要: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当前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X市的调查研究,对目前农民工子女的数量规模、分布结构及假期生活需求现状进行评估和分析。
认为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现行的户籍制度及城乡二元化政策的产物。
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以及生活中的问题必须立足于城乡平等和城乡统筹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法律和制度,消除对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歧视,建立城乡一体和公平的义务教育体制。
文章就进一步加强对农民工子女教育权益保护,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制度保障需求分析在我国城乡之间,每天流动着上亿农民工。
在这些农民工的身后,有数千万未成年的子女。
他们或留在家乡上学,成为“留守儿童”,或者随父母进城上学,成为“借读儿童”,还有的既不在家乡读书,也不在城市读书,变成“失学儿童”。
他们是一批游走于城乡之间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教育问题和平时的生活照顾问题等也是这些流动农民的心头之痛。
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的问题,也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的问题。
本文基于对X市进城务工子女上学问题的专门调查,并结合全国其他省市的调查研究,对这些流动儿童的教育及其其他生活问题需求权保障机制进行分析,对进一步完善流动儿童教育的相关政策及支持和保障机制提供建议。
一、“农民工子女”的范围与法律定位对于流动于城乡之间的农民及其子女,人们给予了不同的称谓。
目前,关于进城农民的称谓多达十余种:流动人口、外来人口、流入人口、外来流动人口、暂住人口、外来务工经商人口、盲流、自发迁移人口、流迁人口、暂时迁移人口、农民工、民工等等。
对于流动农民的子女,有的称之为“民工子女”,有的称之为“打工子弟”,还有的称之为“流动儿童”或“流动儿童少年”。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3]1号)将进城务工就业的子女称为“农民工子女”。
200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则统一称为“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
显然,对于这些游走于城乡之间的特殊群体,迄今仍缺乏一个统一的、法定的名称。
上述一些称谓,有的是从人口流动的角度出发的,有的是从劳动就业的角度出发的,还有些是从户籍管理的角度出发的。
有的只是一种形象或习惯的描述,还有的称谓还存在明显的社会歧视和偏见。
这种称谓和概念上的模糊和混乱,不仅给人们的研究和讨论带来困难和不便,也容易造成管理上的真空和困难,同时也不利于这一特殊群体的权益保护。
在“流动人口”中,不仅包括“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民”,也包括暂居他乡的非农人口。
或者说,进城务工就业农民是城市“流动人口”的一部分。
从人口统计的角度看,如果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民在城市居住半年及以上,他们就属于城市的“常居人口”。
不过,按照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在一个移居他乡而又未取得当地户口的人员,均是“暂居人口”。
由此可知,即使在城市居住半年以上,成为城市“常住人口”的农民工,也是法律上的“暂居人口”。
由于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民均是未取得所在城市的户口,保留着“农民”的身份,他们均是所在城市的“暂居人口”。
与此相应的,通常所说的“农民工子女”也特指那些城市工作和居住但未取得城市户口的农民的子女,他们也属于“流动儿童”。
不过,1998年3月2日国家教委、公安部发布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则规定,“流动儿童少年是指6至14周岁(或7至15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
”一些省市也据此对“农民工子女”作了相应的限制。
如《成都市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施意见(试行)》规定,“成都市进城务工就业农民是指持有五城区和成都高新区暂住证明和劳动合同或工商营业执照、纳税证明的外来务工农民。
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是指6至15周岁未完成义务教育、随父母在该市暂时居住的儿童、少年。
”这些规定均将6岁以下的子女排除在外,而特指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儿童和少年。
如果说进城务工就业农民是“流动人口”的话,他们的子女并不能完全称之为“流动儿童”。
从农民工子女就学情况来看,他们事实上存在三种形态:有的并没有随父母流入城市,而是留在家乡上学,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留守儿童”;有的则随父母进城上学,但他们大都需要缴纳借读费,我们可以称之为“借读儿童”;还有的既不在家乡读书,也不在城市读书,变成事实上的“失学儿童”。
这些“留守儿童”显然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流动儿童”。
当然,由于父母工作的“流动性”及由此造成的家庭生活的不稳定性,“留守儿童”的生活也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和“流动性”,在此意义上称之为“流动儿童”也未尝不可。
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其居住及生活形态的差别。
这些差别不仅对于农民工及其子女的生活深刻的影响和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我们相关政策的制订。
因此,在我们看来,“农民工子女”应包括进城务工农民工所有未成年的儿童和少年,不论是否进城生活。
对农民工子女权益的保护不仅要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的权益,也要保护“留守儿童”的权益。
不仅要保护6岁以上的流动儿童、少年,也应保护6岁以下的农民工子女。
二、“农民工子女”的规模和结构从一些大中型城市的调查来看,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流动人口也迅速增长。
X市公安局治安支队有关负责人介绍,据统计,X市区的外来人口总量从2007年的98万人,激增至2010年的306万人,而目前X市区户籍人口共301万人,X市人口密度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随着近几年来郑州城市的快速发展,外来人口日趋增多。
为了加强外来人口管理服务,2007年8月1日,X市出台实施了《X市区暂住人口登记办法》,废除了暂住证,并首次在全省实行居住证制度。
其中:居住半年以上人员为200.6万人,比2008年增加20.7万人;三个月以下的人口占15.8%,比2008年下降1.2个百分点;三个月至半年的占9.1%,上升0.3个百分点;半年以上的占75.1%,上升0.9个百分点,其中一年以上的占55.8%,上升3.6个百分点。
这表明,流动人口城市就业和居住日趋长久化和稳定化。
在全部流动人口中,0-14岁人口占7.2%,15-59岁人口占91.4%,上升0.6个百分点,其中15-39岁人口占78.1%,下降1.7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4%,上升0.2个百分点。
如果据此推算,目前郑州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至少有10万以上。
尤其是我们必须看到,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发展,我国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农业转到非农业,从农村转到城镇,流动农民及农民工子女的数量将不断增加。
显然,农民工子女是一个数量庞大且不断增加的群体,其合法权益和正常的生活学习需求保护不容忽视。
三、农民工子女暑期安排基本情况暑假一到,城里的孩子们忙着参加各类培训班,或参加夏令营、旅游,而那些进城务工者的子女,却过着另一种暑假生活。
他们是怎么过暑假的呢?我们走访了一些民工居住比较聚集的城中村,发现大多数民工都很担心孩子的暑期安全,也对孩子进行了反复的教育。
一位安徽的妈妈说:“我最担心孩子的安全,现在路上的车太多了,所以只让他在家做作业、看电视,老实待在家里不要乱跑就好了。
”她的工作是清洁工,每天凌晨4时就要起床开始工作,工作场所就是在马路上,见过很多起车祸,心里常常会有一些恐惧。
放暑假了,孩子比上学的时候自由多了,大人也不可能随时陪着,就更担心孩子的安全。
每到暑假都会是安全事故的高发期,所以孩子们的安全也一直牵动着家长们的神经。
曾几何时关于少年儿童的安全事故频发,整个社会都为孩子们的安全担忧并为改善这种状况而实施多种保护少年儿童的措施,而那些缺乏社会关注与学校教育的农民工子女的暑期生活更应该得到大家的关注。
家长在身边的孩子,一旦成绩下降,老师可以找家长,可是这些孩子的功课没人辅导,家里也买不起好的学习工具,没有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这些孩子的父母文化程度低,又忙于打工,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给孩子们辅导功课。
然而照顾孩子们的老人大多来自农村,没有文化。
由于家庭贫困,很多孩子也没有条件到辅导班或者特长班参加培训。
甚至连课外读物都很少看到。
学习机、MP3、篮球、布娃娃这些看似普通的东西却被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当做新年的梦想。
他们知道家庭的贫困,知道父母的艰辛,这些孩子大多把心愿埋藏在心底,生怕这小小的要求加重了父母的负担。
他们的暑假生活是怎样的?经过走访与观察,我们发现X市外来务工子女的暑期生活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在家呆着,哪也不去。
2、帮助父母干活。
3、做一些兼职。
4、进厂挣钱。
5、和伙伴们天天在街上玩耍。
6、在家自学。
7、参加一些免费的或廉价培训班。
8、回老家过暑假。
四、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通过我们的调查与分析,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构成。
(一)安全问题在当下安全事故频频发生,不仅仅局限于交通,还有更多的拐骗以及其他方面的安全问题。
务工子女随父母进城打工,其父母主要的任务是打工挣钱,同时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挣钱上,虽然担心子女的安全问题,但是却抽不出更多的精力放在子女身上。
但是在打工挣钱的同时又要确保子女安全,于是便形成了这种现象:在外来务工人员出去打工时要求其子女呆在家里那也不能去。
这一方法确实可以保证子女的安全,但是也让其子女失去了很多。
暑假本来就是学生的室外课堂,然而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由于条件限制、安全问题以及其它方面的原因不得不呆在屋里,这让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自由和快乐,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对生活的兴趣、爱好、课外时间学习与素质拓展的机会。
(二)生活的压力做饭、扫地、洗衣、刷完,当许多城市里的孩子还在其父母怀里撒娇时,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的时候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嫣然已经撑起了整个家。
由于家庭的贫困,这些孩子都非常的成熟、懂事。
他们很少向父母提要求,在暑假里帮助父母做事甚至出去打工挣钱成了他们另外的一种暑期课堂。
在调查中我们看到了这些孩子的成熟与坚毅,自觉地为家庭撑起一片天他们无怨无悔,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他们的渴望,他们也渴望像城市里的孩子一样参加各种活动过着丰富多彩的暑期生活。
然而残酷的现实使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心愿埋藏在心底,呆在家里给父母帮忙或者出去做兼职来减轻家庭的负担。
(三)逆向发展,缺乏家庭教育并不是所有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都成熟懂事,也有一部分因缺乏家庭教育而逆向发展的。
教育理论认为家庭教育重于学校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情感的培养与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许多父母文化程度低,并且忙于生计,跟孩子的接触与交流较少,是孩子产生孤独、寂寞、胆怯的心理,形成孤僻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