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烈日灼心》:凝视深渊过久,不见光明始终
Self-inspiration:人性,善恶交织的矛盾体,人们有时很难分辨是非、善恶。
但我们一生都在不知不觉地追寻他们之间的平衡点。
美好与暗黑叠加,痛快与痛苦并存。
2.爆裂鼓手
Self-inspiration : 一方面敢于反对暴力,恐吓压抑;另一方面,拥有强大心灵,没有人有资格改变我的真实想法,即使是上帝。
1、看过《爆裂鼓手》,我想我的2015颁奖季第一本命出现了。
关于伟大、完美、超越极限的事往往不会太光明,导师Fletcher(J·K·西蒙斯)在寻找下一个如巴迪里奇般的传奇鼓手的路上,错杀了一众不够倔强不够偏执不够爆裂的天才,而拼死拼活通过考验的学生Andrew (迈尔斯·特勒)在成神之前却已成了魔。
《爆裂鼓手》颠覆了音乐天才/地材类型片的俗套,挥汗如雨血肉模糊的肢体表演,鬼斧神工的剪辑,激烈程度不输体育题材,排练室、导师、未来的音乐家们,没有枪支弹药却营造出战场上的生与死。
2、Andrew在碰到Fletcher之前只是个爱打爵士鼓的音乐青年,为赢得恶魔导师嘴角那丝诡笑,他渐渐变成了疯狂追求完美和伟大的小恶魔,本片无关励志,而是Andrew的黑化过程。
几处值得回味的细节:①乐队原核心成员鼓手命令Andrew为其保管乐谱,Andrew将乐谱扔在座椅上去买饮料,一个转场,乐谱丢了。
结果是原核心鼓手不能脱谱,早将谱子烂熟于心的Andrew顶替了他,顺便将他挤出乐队。
其中的隐藏情节可能是,Andrew洞察了原核心鼓手没背谱,设计了丢乐谱的狗血戏码搏上位。
第二天黑人钢琴师对Andrew说的那句“别碰我的谱子”意味深长,潜台词是,“你小子耍手段别刷到我头上来。
”②口齿伶俐思路清晰的Andrew愈发具备马克扎克伯格的风范,餐桌上与亲友的唇枪舌战始终处于上风,成魔雏形显现,父亲那句伤感情的总结发言是对儿子心理变化的惊恐。
③与女友的分手戏,观者情感上有意将Andrew归类到识大体,懂得长痛之苦,忍痛割爱苦情男之列,事实显然相反,Andrew一句句佯作无辜的狡辩是彻头彻尾的混蛋做派,我有正在执行中的远大目标,而你浑浑噩噩虚度光阴终将成为我星途的绊脚石。
④Andrew和Fletcher之所以能够互相吸引,有点臭味相投的意思。
Fletcher在Andrew身上看到了年轻的自己,有爆裂潜质,勇于投奔阴暗,为称神不惜将灵魂交于撒旦。
而Fletcher一席塑造完美就要自我牺牲的“肺腑之言”,无疑投了Andrew所好,轻松将其吸引上钩。
3、迈尔斯·特勒在高中那会儿当过摇滚乐队鼓手,为演Andrew苦练三周最终由摇滚转爵士并掌握传统握棍,片中血染鼓槌太夸张,据说“只是”水泡上面长水泡。
好莱坞符合角色要求的音乐素养的演员肯定不止迈尔斯·特勒一位,但此君早早具备了性格演员的特征,将Andrew 的纯良逐步消逝拿捏精准到位。
打鼓打到高潮脸增进了酣畅的观影体验,速度强度节奏精准的同时Andrew也承载着更加巨大的痛苦,此时的爵士鼓已无法带来美的享受,鼓手的灵魂更扭曲,神智更疯癫,最终达到被导演夸大的超越世俗的爆裂,迈尔斯·特勒的表演未必够资格载入史册,但极端表演造成的感官震撼至少是今年颁奖季的佼佼者。
4、《爆裂鼓手》有种决不妥协,对专业精神事无巨细的气质,具体到角色就是Fletcher。
J·K·西蒙斯音乐学院出身,雷霆万钧步步紧逼气质与无人性导师Fletcher严丝合缝,如果说迈尔
斯·特勒能够胜任角色却并非不二人选,J·K·西蒙斯则是舍我其谁的气势。
Fletcher那些政治错误的骂人技巧和飞出的椅子令人躲闪不及。
他会为高徒的死而流泪,但我不觉得这当中体现了他人性化的一面,正如那句“我只想让你们知道,他是一名非常出色的乐手”,惜才不惜命。
他一次次在演出前对乐手们言语中伤甚至恐吓,“敢演砸了我就杀了你们”,乐手们对于他来说更像是通往职业生涯顶峰的梯子,完全的利用关系,用他人未来赌自己的天才伯乐梦。
Fletcher在JVC音乐节开场表演对Andrew的设计,彻底打消了严师出高徒,善用激将法的可能,演出前那句“你当我是傻X吗?我知道是你!”令人脊背结冰,何等深仇大恨要陷害一个从前的学生到万劫不复彻底葬送前程的地步,也不用奢望酒吧里那次感性对谈能有几分真诚,我不认为这是Fletcher对Andrew潜能的终极开发,Fletcher永远更爱优胜者,Andrew 对他而言始终如众多有音乐天赋的孩子一样微不足道。
片末Andrew冲破极限的solo震慑全场,Fletcher那丝诡笑再次浮现,惨无人道的压迫式训练奏效,准备好将作为天才鼓手导师的荣誉收入囊中。
5、影片的半开放式结局是为Fletcher更是为Andrew保留一缕阳光,太阴暗不利于冲奖,却已注定了悲剧。
如果在JVC音乐节的开场表演遭陷害后,Andrew灰头土脸地下台,和父亲拥抱,回家当收银员,则表示他回归到自己纯良的一面。
在他决定重返舞台的那一刻就等于认同了Fletcher的极端教育方式,即并非出于自发的坚持,而是被他人逼迫,正如片名《Whiplash》的直译-鞭笞,扭曲了成功的定义,而他也将大跨步迈向他的成功,为成为完美与伟大的化身不择手段,若他当了导师,必定对学生实施严苛的负面打击,最终成为另一个Fletcher。
3.《极速蜗牛》——请拿出行动去证明你的梦想给我看
SI:有梦想的人最伟大,无论你的梦想有多大,而追梦的你多么渺小。
人性有这么一方面,周围的人会以善意或恶意的说辞阻挠你实现梦想,成为卓然不群的人,“超人”。
这仍然是一部主流化的动画电影,主题绕不开好莱坞动画一直推崇的追梦和励志,离不开美国人一直向外推崇的个人价值和自我实现。
因此即便它在外包装上加入了种种酷炫元素,它在本质上也还是一部主题很传统的动画电影,这或许可以部分解释本作为何在今年的北美暑期档遭遇惨败的原因:除了动画电影扎堆和档期问题之外,美国人也早已吃惯了这种套餐,即便拿到中国市场,本国观众也基本熟悉了这类好莱坞动画的套路,也就当快餐在影院里享受一下而已,至少观众“吃”的时候还是比较爽的。
不过就笔者个人而言,本作尽管平庸,多少还是带给了我一部分感触。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立志成为赛车手的蜗牛Turbo(英文原意为涡轮)如何真正走上赛道实现自己梦想的历程,这种类型在好莱坞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开始(对主人公的描述,梦想实际环境的反差)——过渡(遭遇外界和亲友的冷嘲热讽、自我沮丧和怀疑)——奇遇(偶然间获得神奇的力量、来到全新的环境中学习磨练)——过渡(开始铺垫走向影片终极舞台的种种努力)——低谷(遭遇某种背叛,或是获知真相后的失意)——走向高潮(踏上最终舞台,决战或是最终赛事,中间一定要穿插各种意外事故和重重困难)——大团圆(获得最终的胜利,自己和周围人的命运得到扭转)。
只是好莱坞很巧妙地用各种娱乐元素及细节弥补了故事上的单薄,让观众无心去察觉商品本质上的单一。
模式化这一点在人物塑造上也是同理,受制于已经固化的人物塑造,主角只是整部电影主题的一个载体而不具有灵魂,他是冲动的,爱做梦的,励志到底的,但本身很难让人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象。
倒是主角的哥哥,那只早已对生活认命的胖蜗牛让我稍有触动。
4.《美丽谎言》美丽的谎言,更好的人生
SI: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请尊重每个有故事的人,走进他们,理解他们。
If you want to go fast, go alone, If you want to go far, go together.
结局有句非洲格言是如此说:“与孤独同行,你会走更快;与伙伴同行,你则会走得更远。
”这句话就是对片中浓于血的兄弟姊妹情的最好总结。
苏丹内战遗留的“迷途之子” 在跨越国土和大洋之外的美国新生活的写照,简单朴素,却又容易触动人的泪腺。
常常听人说,路是人走出来的,有人孤独地走,有人相互扶持,同样的两条腿,却可以换来不同的人生。
当然但从剧情上来说,这部《美丽谎言》并非是那样想象中的那样尽善尽美,但其中所宣扬的人道主义精神还是颇为值得肯定。
可以说这是一部这不折不扣的主流电影,一个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来的“美国梦”。
5.《美丽人生》:浪漫,是一个男人最为可贵的品质
SI:即使面对狰狞的死神,能报之以戏谑的狂笑,保护孩子幼小的心灵免受创伤。
结局或许早已注定,但这伟大的历程,早已让索然无味的结局,黯然失色。
这里说的浪漫,不是简单的风花雪月、甜言蜜语,而是有信念支撑,有情趣福佑,昂扬乐观,诗意地传递力量的浪漫,它能让你能感受到一种不冰冷的坚强、充满力量的温柔和永不抱怨的执着。
这种对生活、对爱人全心全意地投入,对困境举重若轻的排解,乃是一个男人最可贵的品质,这就是第7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给我的启示。
犹太青年圭多凭借着一种永不放弃的执着和千方百计的浪漫赢得了美丽的女教师多拉的爱。
从此,王子和公主快乐地生活在了一起。
但是童话可以就此结束,生活往往才开始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