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皮肤系统慢性病

皮肤系统慢性病

皮肤系统慢性病湿疹花斑癣白化病慢性湿疹体癣老年性皮肤萎缩湿疹疾病简介湿疹(eczema)是一种常见的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的炎症性皮肤病.其特点为自觉剧烈瘙痒,皮损多形性,对称分布,有渗出倾向,慢性病程,易反复发作。

一般临床分为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慢性湿疹。

可见于全身各个部位,常见的有:乳房湿疹、阴囊湿疹、女阴湿疹、肛门湿疹、手部湿疹、腿脚部湿疹、眼睑湿疹、耳湿疹。

不同类型湿疹:婴儿湿疹、小儿湿疹、疱疹样湿疹、传染性湿疹样皮炎、淤积性皮炎、皲裂性湿疹、钱币状湿疹、自体敏感性湿疹。

发病原因湿疹的发病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所致。

一、遗传因素某些类型的湿疹与遗传有密切的关系。

二、环境因素很多研究证实环境因素是湿疹患病率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环境包括群体环境与个体环境,人类的群体环境致病因素是指室外大范围的空气、水、土壤、放射源、大面积的致敏花粉植被、大面积的气传致敏菌源等。

个体小环境是指个体的生活环境,由于人们的生活约2/3的时间在室内,因此,个体小环境对湿疹的影响更加密切。

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指日益增多和复杂的环境性变应原,包括:1、人造织物、人造革品、与衣着有关的印染剂漂白剂、光亮剂、防蛀剂、防霉剂、坚挺剂等现代衣着的环境性变应原。

2、人造食品、方便食品、反季食品,用于食品生产的化肥、农药、人工饲料、饲料添加剂,用于食品加工的防腐剂、矿氧化剂、香料、色素、催熟剂、增稠剂等,现代饮食环境性变应原。

3、人造建筑构件、化学涂料、塑料制品、橡胶制品、人造纤维、胶合剂、防水剂、家用及办公室电子器材所产生的电磁辐射、居室清洁剂、杀虫剂的功能现代居住中的环境变应原。

4、化学燃料燃烧所产生的气体,制造汽车,舟船,飞机的材料,道路的沥青路面,马路旁绿化植物的花粉等现代交通的环境性变应原。

5、洗涤剂工厂中制造洗涤剂所有的酶制剂,塑料工厂的甲苯二异氰酸酯,橡胶工厂的乳胶,制药厂的抗生素及其他化学原料等现代职业的环境变应原。

6、某些现代生活方式有关的环境性变应原,如使用化妆品及猫、鹦鹉等。

当人体长期生活在这种不良环境因素影响之下时,可导致免疫功能失调,最终造成对环境的变态反应,从而引起湿疹。

五、其他人类的食物品种极多,一般可分为植物类、动物类、矿物类,在近代的食物中还经常应用一些化学合成的食物如糖精、醋酸、枸橼酸、香精、合成染料等。

这些食物可引起食物的变态反应,从而导致湿疹的产生,有文献报道,在我国容易引起变态反应的食物主要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等;海产类食物,如葱、蒜、洋葱、羊肉等;具有特殊刺激性的食品,如辣椒、酒、芥末、胡椒、姜等;某些生吃的食品,如生葱、生蒜、生西红柿,生食的某些壳类果实,如杏仁、栗子、核桃以及某些水果,如桃、葡萄、荔枝、香蕉、菠萝、桂圆、芒果、草莓等;某些富含细菌的食品,如死鱼、死虾、死螃蟹以及不新鲜的肉类,某些富含真菌的食品,如蘑菇、酒糟、米醋等;某些富含蛋白质而不易消化的食品,如蛤蚌类、鱿鱼、乌贼等;种子类食品,如各种豆类、花生、芝麻等。

这些食物除了引起食物变态反应外,近代食物生化研究发现,在香蕉的皮中可以分离出组胺物质,在香蕉、菠萝、茄子、葡萄酒、酵母中含有很高的组胺成分,鸡肝脏、牛肉、香肠内亦含有相当高的组胺,而导致湿疹的发生。

五、药物因素药物因素是某些湿疹,尤其是湿疹型药疹的最主要的原因。

一般来说任何药物均有引起湿疹性药疹的可能性,但常见者主要为:1、乙二胺类抗组胺剂如氨茶碱、哌嗪;安息香酊吸入剂;普鲁卡因、醋磺已脲;对氨基水杨酸;食物和药物中偶氮染料;氯噻嗪、氯磺丙脲、甲苯磺丁脲、水合氯醛、氯碘羟、碘化物及有机碘化物,X线造影剂;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巴龙霉素、硝酸甘油片、氨茶碱栓剂和盐酸乙二胺、氨基汞、秘鲁香脂、苯左卡因和对氨基苯甲酸甘油、遮光剂、三氯叔丁醇、卤化羟喹啉霜、碘、硫酸新霉素、硝酸甘油软膏等。

主要引起系统性接触型药物性皮炎。

②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镍、肝素及汞主要引起佛狒综合征。

③青霉素、甲基多巴、别嘌醇、吲哚美辛、磺胺、金制剂、喹宁、氯霉素、可乐定与平阳霉素等主要引起内源性接触性湿疹。

湿疹型药疹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湿疹型药疹为后天获得,虽然和过敏素质与遗传有密切关系,但药物过敏不能直接由亲体遗传;②湿疹型药疹一般均发生于多次药物接触后,而绝少发生于首次接触者;③湿疹型药疹的首次发病均有潜伏期,一般至少经1周左右,而再次发病则无潜伏期,可以即刻发病;④湿疹型药疹的激发剂量一般均较低,患者一旦致敏,则往往可由极少量的药物接触丽致发作;⑤湿疹型药疹一般具有典型的症状或体征;⑥湿疹型药疹患者仅见于少数用药患者。

典型症状1、按病程不同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

(1)急性湿疹:发病急,常呈对称分布,以头面、四肢和外阴部好发。

在病程发展中,红斑、丘疹、水疱、脓疱、糜烂、结痂等各型皮疹可循序出现,但常有2-3种皮疹同时并存或在某一阶段以某型皮疹为主。

常因剧烈瘙痒而经常搔抓,使病情加重。

(2)亚急性湿疹:急性湿疹炎症、症状减轻后,皮疹以丘疹、鳞屑、结痂为主,但搔抓后仍出现糜烂。

(3)慢性湿疹:多因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演变而成,亦可开始即呈现慢性炎症。

患处皮肤浸润增厚,变成暗红色及色素沉着。

持久不愈时,皮损纹变粗大,表现干燥而易发生皲裂。

常见于小腿、手、足、肘窝、外阴、肛门等处。

2、皮疹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但以外露部位及屈侧为多见;皮疹往往对称性分布。

3、自觉瘙痒剧烈。

4、病程不规则,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5、常见特定部位的湿疹有耳湿疹、手足湿疹、乳房湿疹、肛门外生殖器湿疹、小腿湿疹等。

预防措施(1)尽管湿疹的病因不易明确,但我们仍然应该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必要的系统检查,尽量找出可能的病因,并加以去除。

(2)有过敏体质的人,除了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尽量避免接触容易引起过敏的物质(详见病因中的致敏物)以外,还应加强身体锻炼,以便改善过敏体质状态。

2、避免刺激因素湿疹一旦发生,作为患者,要尽量避免刺激因素,包括搔抓、开水烫洗、肥皂擦洗、饮酒及辛辣食物等,以免加重湿疹的病情。

3、早诊断、早治疗根据临床瘙痒剧烈、多形性损害、有渗出倾向、好发四肢屈侧及容易反复发作的特点,容易诊断。

对密集分布的红色丘疹、丘疱疹伴剧烈瘙痒,应早期治疗。

由于早期湿疹大多属于急性期或亚急性期,因此外用药治疗应循序相应的原则。

4、过敏性体质或有过敏性家族史者,要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如热水烫洗、搔抓、日晒等,尽量避免易致敏和刺激性食物。

5、生活要规律,注意劳逸结合。

6、衣着宜宽松,以减少摩擦刺激,勿使化纤及毛织品直接接触皮肤。

7、湿疹特别是慢性者,大都通过经年累月的治疗未获痊愈,患者常常失去信心。

其实,湿疹不是“不治之症”,由于此病发病原因极为复杂,给治疗带来困难。

患者应该与医生合作,建立治愈信心。

花斑癣疾病简介一般无自觉症状,但当劳动、日晒或多汗时可有瘙痒痒感。

男性较为多,冬隐夏发。

皮疹好发于有皮脂腺的部位,如躯干、颈部、上臂、腹部及面部,亦可累及臀部、腋窝及腹股沟。

皮损为粟粒、黄豆及到蚕豆大圆形或类圆形斑疹,反光性强,表面覆以极薄的糠秕样鳞屑。

多数患者的皮损弥漫、对称,斑疹与皮肤取平或起,境界清楚。

发病原因1、圆形糠秕孢子菌已被证实为本病的致病菌,为条件致病菌,当皮肤多汗,卫生条件差,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及罹患慢性消耗性疾病时,该菌可由腐生性酵母型转让化成致病性菌丝型,而引起皮肤发病。

病原菌为糠秕马拉色菌(Malassezia furfur),又称花斑癣菌。

花斑癣菌为人体皮肤的正常菌群。

有报道曾从92%正常人的头皮上分离出。

其他带菌部位有背、躯干、四肢、面部等。

儿童带菌率与年龄有关。

年龄越大,带菌率越高。

花斑癣菌平时腐生于角质层的表层,为孢子形态。

在某些条件下,会从孢子相转变为菌丝相,具有感染力,侵犯周围组织产生损害。

诱发因素包括全身或局部使用皮质激素,皮肤使用油脂类制剂、慢性感染、营养不良、细胞外糖原沉着、家族遗传等。

但临床上最常见的因素是高温和多汗。

2、花斑癣全球分布。

在温带地区常见于夏秋季。

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则十分流行。

墨西哥、印度、古巴等很多国家居民发病率高达50%。

我国发病率南方高于北方。

患者多为成人,男性多于女性。

由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

不感染动物。

花斑癣菌具嗜脂性,所以皮损多分布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

花斑癣菌能产生对黑素细胞有抑制作用和细胞毒作用的二羟酸,从而使花斑癣损害呈现色素减退。

亦有人认为是因为花斑癣菌及其代谢产物能阻止阳光透入局部皮肤而干扰了局部皮肤黑素形成所致。

从人体皮肤中能分离出两种形态的花斑癣菌,称正圆形糠秕孢子菌(Pityrosporum orbiculae)和卵圆形糠秕孢子菌(Pityrosporum ovale)。

现一般认为它们是同种异名。

典型症状1、皮损最常见于胸、背、臂和颈部。

其他有面部、腹部、臀部、腋窝、腹股沟、头皮、枕部等。

常夏秋加重,冬季减轻或消退。

开始为细小斑点。

患者常不自觉,渐成粟米、黄豆至蚕豆大小圆形或类圆形斑疹。

边缘清楚,与皮肤持平或微微高起。

表面覆以极薄糠秕样鳞屑,有光泽,尤其是对光侧看时,皮损表面反光性强。

新皮损色深,呈灰色、黄色、棕色、淡褐色或褐色。

老皮损色淡发白。

新老皮损同存时,黑白间杂呈花斑状,颇具特征性,为花斑癣的典型表现。

当除去鳞屑或皮损痊愈时,遗有暂时性的色素减退斑,患者常误认为患有白癜风而前来就医。

2、部分患者损害沿毛囊分布,类似毛囊丘疹,扁平,微微高出皮面,上覆鳞屑,反光性强。

少数患者皮损呈斑片状,数目较少,仅一至数片,但面积较大。

表面鳞屑较厚,多呈深棕或棕褐色,少数为淡色斑。

有时皮损面积如此之大以至误将皮损视为正常皮肤。

3、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少数略有发红和瘙痒。

病程慢性,一般冬天消退,夏天又发。

花斑癣在儿童皮肤上的表现与成人不同。

笔者曾观察了21例儿童花斑癣患者,最小年龄仅为2.5个月,最大12岁。

1岁以内为17人。

男女各半,均为首次发病。

皮损为边缘清楚的白斑,直径为1~5mm大小,上覆极细鳞屑。

少则3~4个,多至密集,部分融合。

家长皆因担心患儿有白癜风而来就诊。

皮损分布独特,以眉区、眉间、前额、两鬓最为常见和集中。

其他部位如颊部、颧部、下颌、耳前、颈部和上背均可有分布,但数目较少。

其中皮损位于眉毛和眉间者19人,两鬓10人,前额8人,颈部2人,耳前、下颌和上背各1人。

皮损往往同时有多处分布。

小儿一般均体健。

面部无脂溢性皮炎和湿疹样表现。

父母均无花斑癣史。

全部否认发病前有局部外用激素史。

真菌检查有典型的花斑癣菌丝和孢子。

预防措施一、一级预防(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澡、勤换洗内衣裤。

(2)合理营养,因营养不良可诱发本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