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的浅论白色污染原因及其危害与防治

新的浅论白色污染原因及其危害与防治

上海大学2011-2012学年冬季学期课程论文考试课程名称:绿色化工和可持续发展课程编号: 1100Y0021000 论文题目: 浅论白色污染原因及其危害与防治研究生姓名(学号)倪清荣(11121408)论文评语:成绩: 任课教师: 陈捷评阅日期:浅论白色污染原因及其危害与防治姓名倪清荣学号11121408(上海大学社区学院上海200444)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白色污染产生的原因及其给环境带来的危害,然后在研究白色污染如何产生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未来环境污染治理的总趋势,提出了相对应的综合处理方略。

关键词:白色污染塑料原因危害防治一.引言2008年初,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限制生产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

通知声明: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超薄塑料购物袋)。

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政府要颁布这样的规定当然是为了防止白色污染,那么白色污染究竟是什么呢?所谓“白色污染”,是人们对塑料垃圾污染环境的一种形象的称谓,它是指由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一次性的塑料制品(包括发泡的塑料餐具、器具、包装材料和薄的塑料袋、农用地膜等),在其使用后被弃成固体废弃物。

其中,绝大部分被丢弃在环境中,主要集中于风景区,旅游区周围,河道和道路两侧农田,湖泊和水塘中,以及城镇的各个角落,这不仅破坏了景观,造成了“视觉污染”,而且由于其在自然中难以降解的特点,对自然生态环境也造成了直接和间接的盐中破坏。

这种由废弃的一次性塑料制品一般都是白色,所造成的“视觉污染”和自然环境的破坏就被形象地统称为“白色污染”。

二.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原因1.塑料垃圾没有得到妥善的管理和处置,垃圾没有能够很好的实行分类收集,能回收的没有得到很好地回收利用,垃圾最终的处置方式基本上都停在裸露堆放或浅埋的水平,一些城镇甚至将江、河、湖岸作为了天然垃圾场。

2.交通、旅游业,除铁路外,还没建立起与生产经营相配套的垃圾收集系统,对经营中生产的垃圾放不管不顾。

3.对塑料包装废弃物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加上人们对环境意识比较淡薄,造成了滥用和随意乱倒现象相当的普遍,这当然并非塑料制品本身的责任。

三.白色污染的严重危害白色污染的危害主要在于“视觉污染”和“潜在危害”两方面。

“视觉感应污染”是指散落在环境中的塑料废弃物对市容、景观的破坏,如悬挂枝头的超薄塑料袋或者散落在自然环境、铁道两旁、江河湖泊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给人们的视觉感应与情绪带来很多不好的刺激。

“潜在危害”是指塑料废弃物进入自然环境后因为难以降解而带来的长期的深层次环境问题,这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土壤渣土化。

垃圾直接施用于农田,或仅仅经过简易的处理后就直接用于农田会破坏土壤的团粒结构,理化性质和保水、保肥能力。

我国目前使用的塑料制品的降解时间,通常至少需要200年。

特别是塑料袋,塑料布,还有农田里的废农膜等长期残埋在农田内,庄稼的根就不能得到很好的生长,会严重影响农作物对水分养分的吸收,抑制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从而造成农作物的减产,最终可供人们食用的粮食就会大幅度减少。

若牲蓄吃了塑料膜,会引起牲畜的消化道病症,甚至死亡。

但是若将废塑料直接进行焚烧处理,将产生二恶英——迄今为止毒性最大的一类物质。

二恶英进入土壤中,至少需要15个月才可令其逐渐分解。

它会直接危害到植物及农作物。

二恶英对动物的肝脏及脑有严重的损害作用。

2.被抛弃在陆地或水体中的废旧塑料包装物,如一些塑料袋、饭盒等,会被动物当作食物吞入,这经常会导致动物的死亡。

其次,遗弃的“白色垃圾”在风力较小的情况下,即可随风飘移,散落各处。

当动物误食时会导致生病、死亡。

北京动物园羚羊、长颈鹿有的误食塑料袋致病,“国宝”大熊猫因误食塑料袋致死事件也有发生。

3. 一次性发泡塑料饭盒和塑料袋盛装食物严重影响我们身体健康。

当温度达到650C时,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中的有害物质将渗入到食物中,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高密度聚乙烯等,这些有害物质会对人的肝脏、肾脏及中枢神经系统等造成损害。

我们现在用来装食物的超薄塑料袋一般是聚氯乙烯塑料,早在四十年前,人们就发现聚氯乙烯塑料中残留有氯乙烯单体。

当人们接触氯乙烯后,就会出现手腕,手指浮肿,皮肤硬化等症状。

在我国,我们用的超簿塑料袋几乎都来自废塑料的再利用,是由一些小企业或家庭作坊生产的。

这些生产厂所用原料是废弃塑料桶、盆、一次性针筒等。

生产时,首先用机械把原料粉碎成塑料粒子,再把塑料粒子放在“一个水池里清洗(名日消毒)取出来晒干,再用机械把它压成膜,制成种塑料袋。

每次吃饭时,就有不少人用塑料袋装饭菜,他们不知道这种行为不仅危害环境,也正在危害自己的身体。

4、火灾隐患。

垃圾中含有大量的可燃物,在天然堆放过程中会产生甲烷等可燃气,遇明火或自燃极易引起火灾。

随着城市垃圾中有机物质含量的提高和由露天分散堆放变为集中堆放,而在长期堆放中只采用简单的覆盖致使垃圾产生沼气的危害日益突出,垃圾爆炸事故不也在断发生,这些都造成了重大的损失。

5. 白色污染是一种成分复杂的垃圾混合物。

在运输和露天堆放过程中,有机物分解产生恶臭,并向大气释放出大量的氨、硫化物等污染物,其中含有机挥发气体达100多种,这些释放物中含有许多致癌、致畸物,特别是塑料膜与袋、一次性发泡塑料屑和粉尘随风飞扬形成多种致病害的空气污染。

6.因“经济”原因,大棚膜、农膜成为农民朋友的必用之物。

这些塑料在季节过后或老化后,会破碎遗留在农田表面和表层,耕作时掩埋在土壤植物生长层,一、二百年不腐烂,破坏土壤结构,影响植物生长,尤其是阻碍农作物对水分的吸收和根系生长,导致农作物收成降低。

同时也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这就使农业生态环境遭受了长期、深层次的破坏。

据调查,每亩地(北方)若含残膜3.9公斤,就可使玉米减产11—25%,小麦减产9—16%。

长此以往,这将会影响我国农业发展。

另外,垃圾排放量逐年增加,处理场的面积也在逐渐增大,这些都使有限的土地资源不断流失,潜在危害日益严重。

四.白色污染的防治1.从垃圾管理上人手从家庭开始分类,居民住宅、设区、公共场所都要有分类垃圾箱。

居民都应当自觉按要求投放,应很少有随地乱扔废物的现象。

密闭的专用车上门收集垃圾。

废纸、废塑料等包装废物送往工厂再生利用,厨房、庭院垃圾用于堆肥。

不能再生利用的垃圾必须在对环境不造成污染的前提下填埋或焚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很高,各环节流失到环境中的垃圾极少。

2.废弃塑料资源化2.1直接作为材料,有些可再生性塑料制品,可回收,加工后,再制成新的塑料制品。

2.2制取合成高分子单位。

高分子是由单体聚合而成的,那么在一定条件下可由废旧塑料制成单体。

如聚酯塑料通过醇解制成单体。

2.3制取燃料油。

将高分子链在高温下裂化。

如聚乙烯,聚丙烯在高温下能分解成低分子石油烃,再分馏即可得各种燃料油。

3.生物降解塑料3.1天然高分子改造法。

就是以淀粉,纤维素,甲壳素,木质素,海藻等天然高分子为原料,通过化学修饰和共聚方法,对这些分子进行改造,合成易被生物降解的塑料。

3.2化学合成法。

模拟天然高分子结构,从简单的水分子出发,在塑料的高分子链上接有活性基团如酰胺基,肽基,酯基,含这些基的化合物类似于天然蛋白质,油脂的结构片段,易被生物降解。

3.3微生物发酵法,许多微生物能以某些有机物为碳源,通过代谢,分泌产生聚酯类,聚糖类高分子,这些分子既易于降解,又可进一步再生利用。

4.从中长期治理规划入手非降解塑料制品从城市生活中“退位”已经是必然趋势。

这就要求人们应当有个紧迫观念,为其做两种准备,一是为自己找出路,二是制定时间表。

有关部门要在预防污染、减经污染、根治污染三个层次上规定任务、明确责任,使“白色污染”的治理有目标、有步骤、有期限地稳妥地展开。

5. 从包装废物管理上人手5.1管理办法许多国家根据环境要求实施了控制包装的等行动计划。

为了鼓励合乎环境标准的包装,各国采用了两类政策手段:一类是严格规定性的,如禁令和强制式包装回收;另一类则是运用经济压力式的,如税收和押金。

具体政策手段有:禁令和限制;强制式回收或再循环;押金退款制度;产品收费/征税;原始材料税;废物处置费;销售许可证;再循环信贷。

5.2有关法规各国相继立法,对包装的再使用、再循环和处置制定了强制性综合方案。

特别是1991年德国的《避免包装废弃物法令》,该法令规定了包装废物生产商和销售商的应尽义务,要求他们在包装使用之后对其进行回收,并采取再使用和再循环措施。

6.减少材料本身对环境的污染是控制“白色污染”的根本6.1省资源化是防患于未然从头抓起的非常好的办法。

对材料的总要求是:提高产品质量、功能齐全,使用寿命延长,做到一物多用或减量使用。

6.2资源化是环境无害化最重要的途径,回收生产、检验、销售等是社会系统工程。

回收利用主要有回收循环利用技术、回收材料再生利用技术,热解回收单体或化学品技术、油化回收燃料技术、焚烧回收热能技术、堆肥化技术等。

6.3开发易被环境分解的新材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6.4通过生命周期分析,按照科学方法来选择环境材料,使经济环境两方面达到最优化。

7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制止垃圾随手丢弃利用各处行政组织、新闻媒介、学校教育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普及有关知识,大张旗鼓地宣传造成“白色污染”的原因及其危害。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使其积极参与废塑料的回收,提高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包装材料,适度包装,节约资源,不用或者少用一次性包装产品。

提供垃圾分类回收的物品,反对随手丢弃垃圾,减少垃圾产生量。

8.狠抓污染源头治理实行减量化、无害化和省资源化、再资源化原则。

一方面要抑制“白色污染”量,另一方面也要强调“白色垃圾”的回收利用。

抵制“白色污染”的冲锋号已经在全球吹响,公众商家政府都要积极地参与到其中。

9.开发、研制、推广使用替代品目前,科技工作者已研制生产出许多环保产品为治理白色污染提供可能,如:纸模塑类,以纸浆为原料生产餐具;植物秸杆类制品,以植物的秸杆、稻壳等粉碎压制成型;淀粉类制品,以玉米淀粉、甘蔗粉为原料制作餐具;生物降解塑料类,在塑料中混入光催化原料、淀粉以达到降解的目的。

要不断推广使用可降解制品来替代难降解的塑料制品,一是要从政策上对生产降解产品的企业进行多方面扶持,满足降解产品的市场需求;二是鼓励企业开发和生产无污染,少污染的新材料、新工艺,来促进替代产品的开发利用,使难降解塑料制品能早日退出我们的生产、生活领域。

五、结语随着白色污染问题在全球的不断恶化以及人类对环境的重视,消除白色污染迫在眉睫。

完全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因其生产成本太高,用途难以进一步扩大,而淀粉基降解塑料在淀粉基降解后残余的碎片并不能完全降解,其分解产物是否会造成二次污染尚不明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