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美学(选)爱来纯粹心灵/诗经-关雎-心体(二)(2008-11-08 12:59:05)标签:80后标签:国学爱情美学诗经天人合一文化版权供应境界杂谈“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只此一句尚有人回忆,其余远人远矣。
《关雎》记录的是君子淑女之间的爱恋,是天地之间最朴正的爱恋,其中蕴萃世间万象之间的大美。
所谓纯正的生命的态度必是刚健、纯净和升进。
君子淑女之间的爱情是来纯粹我们的心灵的,就像用悲剧来纯粹美。
宛如芙蓉花破水而出,是刚健、明净和升进的礼赞。
刚健者言虽然我们爱美的生命,但是我们无需祈求于爱情,爱我者当爱我的生命和灵魂。
明净者言真的爱情的结果便是明净,在爱之时感受的是忘我,在爱之后也不觉得污秽,明澈之中蕴含的便只是对美好的向往。
升进者言爱情能使人的情感上升到新境界,或者最真地看到自己的感情。
中国美学以爱生命态度为底子。
《易》基乾坤,《诗》始《关雎》。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01、雎鸠(JuJiu):旧说是一种鱼鹰类的水鸟,传说此鸟雌雄终生相守。
古今注家多解之为鱼鹰。
鱼鹰民间称它为“黑老鸨”,通体黝黑,俯冲以利抓抓鱼,饱食后成群在船头、礁石上晾翼。
求偶时雄鸟抖动两翼,鸣声粗戾。
如此丑陋的形态,比兴为温文尔雅的人间求爱,如同把狼“比兴”为人。
为知诗者不取。
把鱼鹰和鱼的关系比喻为爱情,如同流行歌唱的“老鼠爱大米”。
胡淼先生多年从事农业科技,求证为东方大苇莺;02、窈窕(YaoTiao):娴静端正的样子03、淑:《说文解字》说:“淑:清湛也”。
淑女:指气质清俊的女子。
《诗·王风·中谷有蓷》有“遇人之不淑”,淑通俶,即德好,爱善。
淑女是贤德的善女子。
04、好逑:好一对儿,甜也!逑:匹配,好对象。
《诗·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为民逑。
”05、荇(Xing)菜:一种根生水中、叶浮水面的可食用植物06、流之:水流助其摆动,又见水又见荇菜,又见水势,又见草姿。
这是中国早期语言具备的特质,体味深切鲜明。
07、寤寐(WuMei):指日夜。
寤,睡醒;寐,睡着。
08、辗转反侧: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09、芼(Mao):《尔雅》言“芼,搴也”,采集。
《毛传》:“古之将嫁女者,必先礼之于宗室,牲用鱼,芼之以苹藻。
”诗中写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乾源1]”“关关、关关”,这是雄雎鸠向雌雎鸠歌唱,雌雎鸠对鸣。
就像英俊的男子在姑娘的窗前歌唱一样。
先闻声后见关雎鸟,虚化而入,别有韵味。
雪芹红楼凤姐之出场,笑入。
没有虚境就平白,没有空间的、真味的感受。
即便只一句,也已经使人进入到了缠绵悱恻的情感世界了。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读这一句就滋生了情丝,而有了千古绝唱的人鬼之恋。
这是“公子多情,女儿薄命”。
世上的多情女儿多,而多情男子少,碰上了就是个稀罕物。
多情男子的深情倾诉,便能歌咏起爱情的诗篇。
山谷中鸟鸣“咕咕”,这种声音是独特的求爱的信号。
这种声音是雄雎鸠向雌雎鸠的挑逗和诱惑。
相当于我们人话“妹妹大胆地跟我走吧!”。
雎鸠解为鱼鹰不美且丑,然而雌雄能够终生厮守,概说它是有忠贞信念的生命,心美大于形美;若为黄莺、唱时“既铿锵又婉转”。
铿锵是为捍卫领地,婉转者又是“唱给产卵、育雏的雌鸟听的”。
婉转又铿锵的声调是爱的不息咏唱。
我曾有诗一首赞颂昆曲名家李佩红的演唱。
“亢鸣南雁行,婉爱费精神;含章锁麟囊,独自莫悲伤。
”歌唱艺术也象法了爱情的精神。
关于美的第一个定义,观看世间物象的角度。
人们总是抱怨缺少风景,其实风景自在。
只是缺少看它的目力和风神,夜燎时瞭望星空,星汉灿矣。
树下暂息,蓦然回首尽是满树菩提。
正应了生活中本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美就是发现美。
一个落叶、一个虾虫是美的。
《关雎》正是以发现情爱的角度在发现着美。
美在感发之中,诗人存留着感发的记忆,他对生命直接咏唱的。
初学者有感发而力不能至。
冒牌者无感发而只能从画稿中检录。
西方的美学大致要把审美庸俗,以为各人有各人的审美,便不要一种生发感兴的力。
我们中国的诗歌要求读者和诗人一样同时参与诗歌意境美的创造中(其他艺术具有同样的审美要求),而不只是诗人负有创作的责任,正是对读者有审美判断的假定(或称前提),诗歌乃创造了其别有的风范,特殊的比兴的手法,言不尽意、大美无言的艺术规律。
有了感发之力就好,不要看这种力是大是小,而要看是否或可发展。
“横看成岭侧成峰”,但是也不仅限于这一层次上,角度各异未有定论,但是最终却要脱化一个境界来,这就是艺境、美境和绝境,通常人达不到的。
这种境界也只是时有时无,于诗人或者艺术家也是需要追寻的,它云岚氤氲,或起或落,或沉或浮,或入或出,只是在永恒的幻美中。
众生有自由的求美的空间,美是不可以定义的,但是至美只能存在特定的描述或者心灵感受之中,是天公造化和人心感受的完美契合。
人之所以活得美,就是要有一个美的人生追求的境界。
《关雎》把生命最大化。
生命有缩小和沉沦;有放大和飞升,非过来人所不能知。
[乾源1]诗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乾源2]”窈窕是身段美好,淑女是气质若兰。
数千年过去了,还是想不出其他更美的形容女子的词汇。
不信你到众芳丛中寻她,一眼看上去是她,看了千遍顺眼的还是她。
窈窕的意味便是女性的风味,在成熟男性眼里自有“月意风期”的想象。
一个淑字又去尽淫华浮躁。
真是既让人想去亲近,又觉得不可接近。
这样的女子怎让人不梦魂牵绕呢。
我的家乡在秦晋之间,当地话把窈称为美心,窕成为美容,尤其是身段高挑。
北京大学的辜正坤先生也翻译了此诗,辜先生的翻译巧用“tall”, 揭示的也是诗人对美好女子身体的渴慕之感。
淑女尊重圣贤,却爱悦浪子。
爱她身体之美的圣贤便有几分烟火味,才会是她的最爱。
逑通仇,指配偶,更妙的是逑字与现代汉语的“求”字同音。
虽是好配偶,也得君子好好去追求啊。
君子和淑女是对应的,他们是般配的好一对儿。
我们崇尚本真的爱情之美,只有才子和佳人相配,他们才会互相爱慕,才能真心沉浸在爱情之中。
这才是美好的一对。
这样的一对儿说得堂堂正正,光明磊落。
如果按照弗氏恋母或者恋父的方式,搞一个老少杂配,断断不敢宣称是“好逑”或者“好一对儿”。
如果用金钱或者地位掺杂了,则如同油炸驴粪一般。
诗中重复四次“窈窕淑女”,丝毫无冗赘之感,使人不察。
“窈窕淑女”是心中所有,心念专一之对象。
想你千遍不厌倦。
真实的美正是从万象中抽取出来的对象,专一而且恒定。
美是贞。
诗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乾源3]。
”参差不齐的荇菜,被清清的河水带动,左右摇摆着。
清情的河水就像我那绵长的思绪。
左右摇摆的荇菜就像我动摇的心。
这位是大胆真情的公子,但是他绝不同现代的花花公子,上去就是一句“我爱你”。
说完了就想着如何折腾上床,这位公子希望用日夜的想念来打动姑娘。
此处的“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是空谭,看美之人可见荇菜,但是荇菜实是空物,诗者原意不在此。
看美之人可见流水,但是流水亦复未尝有形。
大概是以空物托情,滋长出浮动的情思,借用这等空物,情思有所寄托。
此便是对空灵的渲染。
所谓“参差荇菜”虽是写实之笔,却意在刻画出虚境。
虚境飘忽、难言,却尽在人心。
人内心真挚的诚实的情感,虽为缥缈虚无的念想,却是诗人抒发感受实在的对象。
艺镜实是空镜,艺镜实是灵境,空境中看灵性。
这是一面,如果把它完全看虚了,以为这只是“思之境”,并非实有其物,并非实有美人美态,这又失去了诗人的真心,诗人的真心是从往日所见不能放怀,萦绕盘结在心中呈现出来的。
我想写《关雎》的诗人,必是见过一位如花的美眷,驾舟浮游在碧波之上。
必是为她的美丽陶然,怅然而返;必是终日思索,昏昏沉沉,憧憧往来,不能释怀。
生活的美境和艺术的虚境、空境本来距离不是十分遥远的。
此就是英国诗人济慈所说的“美就是真,真就是美(truth is beauty, Beauty is truth)。
”恰是真与美的关联,才使美之为真美。
真之为美真。
真美和美真成为永恒的美境。
中华美学却是虚和实的关照。
《关雎》之美是中华美学之真谛虚境和实境的关照。
《关雎》情感是在连续性诗歌表达中推出产生出的,使人类的心灵和智慧向境界的空间飞升。
人说世上有两种美是最美的,一个便是出水芙蓉,一个便是错采镂金。
出水芙蓉美在朦胧,是虚境,美在移形换影、美在明静,美在升进。
所有的美都是被人的精神情致感染后的。
出水芙蓉之美是个大美。
孟子说:“充实之谓美”,是实境。
用性灵和情感充实起来的便是人生的大美境界。
诗人是用萦绕在心中的美的感受充实完美自我的生活的。
诗人不仅生活在诗中、在生活中,而且在美中,生活在文化之中。
人的意义是用情感充实自我的生命的。
佛说戒色、悟空,但是真之情意恰又是生命的真谛,也是佛的入灭。
本节四句可以是如是观。
第二小结,第一句诗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君子对“求之不得”的痛切,君子追求天地精神是泛爱众的灵魂。
爱我者当爱人类的灵魂和精神,这君子所谓君子的原因。
君子求而不得,在彼看来就是对自身存在于世间的疑问。
“同气相求、同声相应”,物有自己的归属,如果最美好的女子看不上这最美好的才子,这个才子定然、全然不是真才了。
这是贾宝玉一样的君子常有的“怪”念头。
在贾宝玉看来世间的男子多是污秽的,而女子清净,是用女子的情感涤荡和选择人类的高贵精神的。
如果不能赢得姑娘的喜欢,这首先伤击他作为动物属性的本能,其次便伤击他的灵魂,那个超我世界中存在的灵魂。
西方哲学首先是否认这种哲学评价依据,认为女人更是原罪的来源,是蛇唆使夏娃引诱亚当偷吃了苹果。
而东方哲学却无上崇敬地对异性的置于生命价值的最高范畴上,并因此给与女性以最高贵的平等,甚至是优等。
所以破坏了以坚韧苦力的男性美的文化尚可自存,破坏了以心灵美善的女性特质的文化世界几复难以维继。
“求之不得”之后是忧思,而不是掠夺,是男子精神和才华的再追求,而不是两个男子之间的决斗。
东方是以“同求”的生命追依为最高贵的美学规范,才子佳人就是这种大美之配。
[乾源4]关于男女情爱中的关系,《关雎》也说的十分坦率,是男“求“女,是“君子好逑”、“求之不得”。
今人以为只有现代社会才有妇女的解放和地位、自由的爱恋,孰不知这是天地人的天性。
对于动物来说大多都是雄物美丽,以吸引雌性,何况是人呢?男求女是常情、常理。
不要美化到只有女性平等了才有。
男子追求女子也要表现出一番谦卑的态度来,不仅不平等还要比女子低一等呢。
荀子《礼论篇》有“礼者,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者。
”简单地说,如果你要真爱某个女孩子,你们互相对待的方法特别的郑重,因为她在你心里有定位,你才这样做,你的礼看似是外在的,却是内心的真实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