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心理学整理.ppt
Ch7 代表性與熟悉度
心理學的研究已經證實,人類的大腦會 利用一些捷徑來降低分析資訊的複雜度。 這些捷徑可以讓我們的頭腦在充分消化 吸收所有可獲得的資訊之前,就產生答 案的估計值。
代表性、熟悉度
它們可以讓大腦很迅速地組織及處理大 量資訊。但是這些捷徑也會令投資人很 難正確分析新的資訊,以致獲得不正確 的結論。
投資人無法靈活運用不同資產間的相關
性來設計投資組合。
建構行為投資組合
圖6.4
實務上,投資人的多角化是來自於投資 目標的多角化,而不是馬可維茲的投資 組合理論所描述的那種精心規劃的資產 多角化。
大多數的投資人並未擁有有效率的投資 組合。
投資人就其所獲得的平均報酬水準來說, 承擔了太多的風險。
投資人就其所承擔的風險來說,其實應 可獲得更高報酬的。
心理會計系統:人們心智中的檔案櫃, 每個決策、行動,與結果都放在檔案櫃 中不同的檔案夾裡面,所以檔案夾中包 含了每個特定決策的成本和效益。
一旦某項結果被派入其中一個心理檔案 夾時,我們要再用不同的角度來檢視這 個結果,就很困難了。從心理會計衍生 出來得是,它會以一種非預期的方式來 影響人的決策。
沉沒成本的構面:規模與時機。 規模:籃球比賽;暴風雪 (花40美元 VS.別人贈送) 時機:球賽;暴風雪 (一年前買 VS.昨天買)
心理會計與投資
投資人傾向把賣出虧損股票看成一種心理帳戶 的結清,而買進類似股票等於是開立另外一個 心理帳戶。
考量兩個帳戶彼此間的交互作用可以增加投資 人的財富,可是投資人傾向於忽略不同帳戶之 間的互動關係。
制幻覺。 3. 任務的熟悉度:一個人對工作愈熟悉,就愈
覺得能夠掌控工作。 4. 資訊:取得的資訊量愈大,控制幻覺愈大。 5. 積極涉入:對於任何一件事情,參與程度愈
大,能夠掌控的感覺就愈強烈。
線上交易與績效
Ch3 害怕後悔與追求自尊
人會避免做出引發後悔的行動,而從事帶來自 尊的行為。
EX:用相同的號碼去簽樂透彩。從未中獎。朋 友建議你試試另外一組數字。妳會去改變簽注 的數字嗎?
後悔來源 1.不作為後悔 2.作為後悔 作為後悔比不作為後悔帶來的痛苦更強烈。
處分效果
Hersh Shefrin 與 Meir Statman 就把 這種心理行為應用在投資人身上進行觀 察。他們發現,害怕後悔以及追求自尊 會使投資人表現出賣盈守虧的傾向.
已經賺到錢的股票賣得太早,而賠錢的 股票卻持有得太久。
投資社會化:投資人把自己的決策建立 在其他投資人的意見上面(分析師、財 經新聞、雜誌、同事)。
主流共識&社會壓力:當你與眾人的看 法不一樣的時候,會使你對於自己的判 斷產生懷疑;而當你與大家的意見相同 的時候,則會對自己的判斷產生過度自 信。
一窩蜂
當你瞭解到其他人對於各檔股票抱持著什麼樣 的想法時,社會共識就形成了。而當投資人按 照這個共識來行動時,一窩蜂就形成了。
當股票輸錢了,投資人如果發現這個損 失是自己的決策所造成的話,他會感到 比較強烈的後悔;但是如果投資人可以 把損失歸咎於非其所能控制的因素,則 後悔的感覺就會弱些。
Ch4 考慮過去
人們對於風險的反應,隨著情境的變化 有所不同。
人們似乎會利用過去的結果當作評估風 險決策的參考因素。簡單地說,在獲利 之後,人們願意接受較大的風險,但是 在損失之後,願意承受的風險就比較小。
投資心理學
指導教授 鍾俊文 博士 學生 邱建龍
John R. Nofsinger
華盛頓州立大學博士 曾於紐約證交所&投資管理暨研究協會
做研究 華盛頓州立大學財金系教授 與Richard W. Sias 合著之論文『法人
機構的群體行為與反饋交易行為』曾經 榮獲財經管理協會頒授「最傑出論文獎」 以及「最佳投資論文獎」
熟悉度
人比較喜歡熟悉的事物。 1.本地球隊 2.自己公司的股票 有時候即使勝算較低,他們還是會選取
較為熟悉的賭局。
熟悉度孕育投資
投資人通常是買賣自己熟悉的證券。把 金錢投資在看得到的企業上,讓人感覺 較舒服。
這種投資於熟悉標的的投資傾向,會使 人把過多的錢投資在國內企業,使投資 比重遠遠超過傳統多角化理論所建議的 比率。
賺錢的股票賣得太快,賠錢的 股票持有太久
當投資人賣出贏家股票時,Odean發現,該股 在接下來一年的績效,可以擊敗市場而且超出 幅度平均高達2.35%。在同一年中,投資人仍 然握在手上的輸家股票,卻是被市場打敗,而 且落差達到1.06%。
投資人傾向於賣出那些最後能夠獲得高報酬的 股票,而持有那些報酬終究很低的股票。
Ch1 心理學與財務學
傳統上,正式的財務教育認為所有人都 可以做出良好的投資決策(不受心靈層 面因素影響)。
因為過去30年來,財務領域的發展乃是 建構在兩個基本假設上:
1. 人們制定理性決策。 2. 人們對於未來的預測沒有偏誤。
理性假設並不符實!
心理學家早已知道這些假設很糟糕 人們常常以一種宛似不理性的行動方式
心理預算
人們利用財務預算來記錄並控制支出, 人的頭腦則利用心理預算,在每個心理 帳戶中將特定消費的效益和成本一起處 理。
購買商品或服務所發生的痛苦(或成 本),與財產損失的痛苦非常類似
同樣的,消費商品或服務所得到的喜樂 (或效益)與財務利得類似。
心理預算程序使情緒上的痛苦和情緒上 的喜樂彼此配合。
大部分的個別投資人缺乏專業投資人的訓練與 經驗,因此,較不確知應如何解讀資訊。也就 是說,因為缺乏正確解讀資訊的訓練,這些資 訊對於瞭解真實狀況所能提供的知識,並不如 他們想像中那麼多。
控制幻覺
人們自以為自己對於一些不可控制的事件具有 影響力。
造成這種控制幻覺的關鍵因素 1. 選擇性:主動選擇常常會帶來控制感 2. 結果出現的順序:結果發生的方式會影響控
家鄉偏誤、母國偏誤 專業經理人一樣受到熟悉度偏誤的影響。
熟悉度帶來投資問題
當人們對某一樣事物很熟悉的時候,認 知往往便有所扭曲。
投資人對於他們所熟悉的投資標的,通 常都寄予厚望,較為看好。
他們相信,比起那些不熟悉的投資,熟 悉的投資會帶來較高的報酬、較低的風 險。 投資組合分散不足!
Ch8 投資人社會化與投資狂熱
賭資效應:經歷獲利之後,人們願意接 受更多的風險。
蛇咬效應:在歷經了財務損失之後,一 般人比較不願意接受風險。
損益打平效應:其實輸錢的人也不是一 定會規避風險的。有時候人也會為了彌 補損失而孤注一擲。
對投資人的影響
賭資效應:投資在結清獲利部位之後,較可能 買進高風險的股票。 過度自信愈發嚴重
這種跟隨大眾一窩蜂的作為是有問題的,因為 它會進一步誇大心理偏誤,使你的決策建立在 對群眾的「感覺」上,而不是建立在正式分析 的嚴謹上。
禍不單行:雖然買到賠錢股票會產生後悔感覺, 可是,當你知道其他人也選擇這些股票的時候, 這種後悔的感覺就會舒緩些。
市場狂熱
網路非理性繁榮 市場P/E比的歷史平均值大概是15左右,
行為財務學
所有的人都會被心理偏誤所影響,但是, 傳統的財務學卻認為這些心理偏誤是非 攸關的。
行為財務學所探討的是,在金融環境中 人們實際上是如何作為的,這些作為如何 影響財務決策、公司理財,以及金融市 場
本書所關注的議題:心理偏誤如何影響 投資人。
Ch2 過度自信
過度自信使人高估知識、低估風險、誇 大控制事件的能力
成本效益配合
人們通常喜歡即買即付的支付方式,因 為這種方式讓因購買而發生的效益與成 本緊密配合。
人們偏好的方式因情境而異。 1. 買洗衣機與傳統經濟學論點一致 2. 加勒比海度假先付錢會玩的比較快樂 3. 加班收入
嫌惡負債
當商品或服務是很快就消費掉的時候, 人都表現出一種嫌惡負債的傾向。
一般人對於他所使用的商品或是服務, 似乎很希望使用期間能與支付期間彼此 配合。 房屋、汽車、電視
對於資訊的判斷有所偏誤。 過度自信的投資人過於相信自己所做的
股票評價,對於別人的看法卻不怎麼關 心。
過度自信與風險
過度自信使投資人誤判其所承擔風險的 水準
為何過度自信投資人之投資組合具有較 高的風險?
1.傾向購買高風險股票 2.傾向低度多角化、投資組合不夠分散
知識幻覺
人們傾向於相信他們預測的準確度隨著資訊的 增加而提高。換句話說,人們相信較多的資訊 可以拓展對於某件事情的知識,並且改善他們 的決策。
來行動 在做預測的時候也會做出一些可預料的
錯誤 投資人很可能是非理性的 決策錯誤 影響市場運作、個人財富
視覺幻覺(optical illusion)
人在處理資訊時,常常利用若干捷徑或 是情緒過濾機制,以提高效率。
心理偏誤 1. 人們對自己的答案過於確定 2. 大多數的人持續犯相同的錯誤 3. 注意力定錨
當人感覺自己對事情的結果有控制能力 的時候,過度自信的傾向更大
Ex:打賭:錢幣丟擲之前下注的話,多 數人下注的賭金比較大;如果錢幣先丟 擲出去並蓋住丟擲結果,再讓人下注的 話,人會下的賭金就比較低。
過度自信影響投資決策
過度自信的人過度交易 因為這種傾向使投資人過於確信自己的
意見 過度自信使投資人高估資訊的準確度,
對於那些很快就消費掉的購買品,人們 並不喜歡舉債購買。 融資度假
沉沒成本效應
傳統經濟學:沉沒成本不是決策的攸關 因素。
真實世界:人在對未來作決策的時候, 常常會考慮到那些歷史、無法回收的成 本。
沉沒成本效應 一般定義:一旦在金錢、時間或者其他
方面已經做出投資的時候,就會產生更 強烈的傾向,要繼續努力下去。
原賦與投資人
在真實的世界裡,投資人面對的選擇是 成千上萬的股票、債券、基金等。面對 這麼多的選擇,壓力很大,因就可能帶來很大的問題, 因為若要賣出帳面虧損的股票,則投資 人不但會產生後悔的感覺,還要面對喪 失原賦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