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 浙江师范大学《金融风险理论》课件(严继莹)

第二章 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 浙江师范大学《金融风险理论》课件(严继莹)

❖ 应用:防范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 信用风险的防范 ——“三查” ——资本充足率的要求
▪ 流动性风险的防范 ——备足存款准备金和短期证券
规避策略
❖ 规避策略是指经济主体根据一定原则,采取一定 措施避开金融风险,以减少或避免由于风险引起 的损失。
❖ 应用:
▪ 放弃高风险投资和高风险贷款; ▪ 国际贸易中的“收硬付软”和“配对”; ▪ 银行头寸管理; ▪ 货币互换和利率互换。
金融风险管理的程序
1. 金融风险的识别 2. 金融风险的度量 3. 金融风险管理决策与实施 4. 金融风险的控制
金融风险的识别
❖ 识别的内容
▪ 金融风险的“敞口” ——金融风险存在于哪里?
▪ 金融风险的成因和特征 ——什么原因引起?发生的概率多大?可能引起
的损失是多大?
❖ 识别的方法 ▪ 菜单分析法 ▪ 保险调查法 ▪ 头脑风暴法 ▪ 德尔斐法 ▪ 财务分析法 ▪ 风险树分析法
▪ 量的标准 ——我国设立商业银行的最低注册资本要求为
10亿元人民币 ——城市合作商业银行为1亿元人民币 ——农村合作商业银行为5000万元人民币。
▪ 质的标准 ——包括法人资格、组织章程、高级管理人员
素质、经营管理方式等
❖ 银行日常监管
▪ 谨慎监管
• 资本充足率 • 流动性指标 • 贷款集中度 • 资产质量 • 呆帐准备金 • 内部控制
❖ 衍生性金融工具的投机性交易引发了新的金融风 险
▪ 衍生性金融工具的杠杆性特点决定了它很容易被用 来进行非法、过度投机。
▪ 衍生性金融工具过度投机的后果是引发新的金融风 险,造成金融市场的动荡,进而引发金融危机。
金融风险的监管
❖ 有没有必要进行金融风险监管? ❖ 监管什么? ❖ 如何监管?
金融风险监管的必要性
❖ 风险管理问题真正在美国工商企业中引起足够的 重视并得到推广则始于50年代。
❖ 1963年,美国出版的《保险手册》刊载了《企业 的风险管理》一文,引起欧洲各国的普遍重视。 以后,对风险管理的研究逐步趋向系统化、专门 化,风险管理也成了企业管理科学中一门独立学 科。
❖ 80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和金融一体化的负面影 响使得金融风险管理在金融行业中越来越被重视。
第二章 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
❖金融风险管理的概念、程序 ❖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策略 ❖金融风险的监管
风险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 风险管理起源于一战后的德国,由于战后严重的 通货膨胀,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开始关注风险管理 问题。
❖ 美国于1929-1933年卷入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 更使风险管理问题成为许多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 1931年,由美国管理协会保险部首先提出风险管 理概念。
▪ 现场检查 ▪ 非现场检查
❖ 流动性指标:
▪ 各种贷款与各项存款之比按余额或按增量考核都不 得超过75%;
▪ 一年期以上的中长期贷款与一年期以上的存款之比 不得超过120%;
▪ 流动性资产与各项流动性负债比例不得低于25%;
▪ 在中央银行备付金存款和库存现金与各项存款之比 不得低于5%。
❖ 贷款比例:
分散策略
❖ 分散策略是指通过多样化的投资组合来分散金融 风险。
❖ 应用:
▪ 证券组合投资 ▪ 贷款分散化 ▪ 外汇储备多样化
转嫁策略
❖ 转嫁策略是指经济主体通过各种合法手段将其承 受的风险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
❖ 应用:
▪ 保险 ▪ 利用金融衍生产品转嫁风险
对冲策略
❖ 对冲策略是指经济主体通过进行一定的金融交易 来对冲某种金融风险。
▪ 证券价格风险——分散策略 ▪ 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预防策略和补偿策略
❖ 20世纪70年代以后
▪ 出现金融自由化、金融证券化和金融一体化趋势 ▪ 金融风险管理策略不断完善 ▪ 金融衍生产品成为金融风险管理的常用工具 ▪ 金融风险管理的国际间合作加强
金融衍生产品在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双重作用
❖ 衍生性金融工具的产生和发展源自金融风险管理 的需要
❖ 应用:
▪ 套期保值
补偿策略
❖ 补偿策略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已发生或 将要发生的金融风险损失,寻求部分或全部的补 偿,以减少或避免实际损失的一种策略。
❖ 应用:
▪ 加价保值和压价保值 ▪ 担保和抵押 ▪ 利率协议 ▪ 保险
金融风险管理策略的历史演变
❖ 20世纪70年代以前
▪ 主要的金融风险是证券价格风险和金融机构的信用 风险及流动性风险;外汇风险与利率风险很小。
调整。
金融风险管理的组织形式
❖ 金融风险内部管理的组织形式
▪ 股东大会 ▪ 董事会和监事会 ▪ 总经理 ▪ 风险管理部 ▪ 基层业务部门
金融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
股东大会
董事会 风险管理委员会
总经理
稽核部
财务部
人事部 操作部门 会计部
调研部
科技部
监事会
风险管理部 战略组 监控组
❖ 金融风险外部管理的组织形式
金融风险监管体制
❖ 金融监管体制的类型
▪ 单一监管体制
• 由一家金融监管机关对金融业实施高度集中监管的体制。
▪ 多头监管体制
• 集权多头监管体制:不同金融机构或金融业务的监管由 不同的监管机关来实施。如我国。
• 分权多头监管体制:不同金融机构或金融业务由不同的 监管机关来实施,而且联邦和州都有权对相应的金融机 构实施监管。主要被联邦制国家采用。
β系数法
❖ β系数是在CAPM中被提出的。 ❖ 基本原理
▪ β= 资产i 的风险程度/整个市场的风险程度 ▪ 若β大于1,说明该证券的风险大于市场风险; ▪ 若β小于1,说明该证券的风险小于市场风险。
缺口模型
❖ 简单地说,缺口就是资产与负债的差。通常缺口 越大,金融风险也越大。
❖ 缺口模型包括敏感性缺口模型和持续期缺口模型 两种,主要对利率风险进行度量。
例:某资产组合的均值与方差如下:
资产类型 预期收益 方差 投资比例 相关系数AµAຫໍສະໝຸດ ơA2xAρ
B
µB
ơB2
xB
则:µ= xA µA+ xB µ B Ơ2= xA2ơA2+ xB2ơB2+2ρxA xBơAơB
当ρ =0时,Ơ2= xA2ơA2+ xB2ơB2
说明:在选择资产组合时,应尽量选择相关性小的 金融资产。
▪ 行业自律——同业公会、行业协会等形式
▪ 政府监管——人民银行下属的银监会、证监会和保 监会
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策略
❖ 预防策略 ❖ 规避策略 ❖ 分散策略 ❖ 转嫁策略 ❖ 对冲策略 ❖ 补偿策略
预防策略
❖ 预防策略是指在风险尚未导致损失之前,经济主 体采用一定的预防性措施,以防止损失实际发生 或将损失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以内的策略。
❖ 金融风险监管国际合作的方式
▪ 双边的谅解备忘录 ▪ 多边论坛 ▪ 制定统一的监管标准 ▪ 由统一的监管机构进行跨国监管
•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The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 国际证券委员会(IOSCO) • 国际保险监管者协会(IAIS)
❖ 信用风险的度量
▪ 传统定性分析: ——信用评级、五级贷款分类等
▪ 现代定量分析: ——建立各种模型来对金融风险进行度量,如信
用监控模型(KMV)和信用度量制模型(Credit Metrics)。
金融风险管理的决策与实施
确定管 理策略
制定行 动方案
落实与 实施
金融风险的控制
❖ 进行日常监督和检查,保证方案顺利实施。 ❖ 监控金融风险的变化,及时调整策略。 ❖ 对实施效果进行及时反馈和评价,并进行必要的
▪ 对单个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与银行资本总额的比例不 得超过15%;
▪ 对最大十户借款人的贷款总额不得超过银行资本总 额的50%;
▪ 对股东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该股东已缴纳股金的 100%;
▪ 有问题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各项贷款余额的15%。
❖ 存款保险制度
▪ 功能:
• 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提高存款人对银行的信任度和投资 信心
金融风险管理的意义
❖ 微观层面的意义:
▪ 以较低成本避免或减 少损失的发生。
▪ 保证生产经营活动正 常进行,提高资金使 用效率。
▪ 有利于经济主体作出 合理决策。
▪ 有利于经济主体实现 可持续发展。
❖ 宏观层面的意义:
▪ 有助于维护金融秩序, 保障金融市场安全运 行。
▪ 有助于保持宏观经济 稳定并健康发展。
我国的金融风险监管体制
❖ 监管权限集中于中央政府 ❖ 监管职责分属不同监管机关:
▪ 证监会:负责证券业、投资基金的监管; ▪ 保监会:负责保险市场和保险业的监管; ▪ 银监会:负责银行、信托业的监管。
金融风险监管的国际合作
❖ 金融风险监管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 国际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加大,单凭一国的 监管力量难以控制 ▪ 国际金融活动跨越多国国境,造成各国的监管 管辖权范围不明确 ▪ 各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差异导致国际金融市场上 的不公平竞争
❖ 外部效应 ❖ 信息不对称 ❖ 金融体系内在脆弱性
❖ 监管成本论 ❖ 监管俘虏论 ❖ 监管经济论 ❖ 监管失灵论
反对观点
金融风险监管的目标
❖ 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 ❖ 保护社会公众的利益
银行业监管的主要内容
❖ 银行准入管理 ❖ 银行日常监管 ❖ 存款保险制度 ❖ 银行危机处理和退出管理
❖ 银行准入管理:审批制度
金融风险的度量
❖ 市场风险的度量 ▪ 均值-方差模型 ▪ β系数法: ▪ 缺口模型 ▪ VaR法
均值—方差模型
❖ 基本原理
▪ 均值反映金融资产的预期收益。均值越大,预期收 益越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