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9.《词两首》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9.《词两首》
惊 起 一 滩 鸥 鹭 。
争 渡 , 争 渡 ,
误 入 藕 花 深 处 。
兴 尽 晚 回 舟 ,
沉 醉 不 知 归 路 。
常 记 溪 李 亭 清 日 照 暮 , / /
如 梦 令
/ /
/ /
/小溪边的凉亭。 • 日暮:太阳将要下山,时间已经 不早了。 • 沉醉:大醉。 • 归路:回来的路。 • 兴尽:兴致得到满足。
• 词牌是填词时用的曲调的名称 , 它规定某一词牌的字数、句数、平 仄和韵脚。 • 《如梦令》、《渔歌子》就是词牌。 词牌之下,一般另有题目,但这两 首词只有词牌没有题目。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南宋 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宋词有“婉 约”、“豪放”两大派,她是“婉约派” 的代表人物之一。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 丈夫赵明诚都是当时的学者。她早年过 着平静、优越的生活,诗词多表现欢娱。 金兵南下,北宋灭亡,她饱受流亡之苦, 诗词多表现哀伤。她的作品被后人编辑 成《李清照集》和《漱玉词》。“漱玉” 二字反映李清照作品的风格:口吐珠玑, 如清泉翠玉,剔透玲珑,晶莹秀丽。
3、画面中有没有人?从哪儿看 出来的?
4、“不须”是什么意思?渔翁 为什么“不须归”?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桃 花盛开,水流湍急,水中的鳜鱼很肥 美。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 江上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 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 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江南春景迷住 了,久久不愿回家。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青箬笠,绿蓑衣, 桃花流水鳜鱼肥。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歌子》是词牌名,又名《渔父 》或《渔父乐》。作者写了五首《渔歌 子》,这是第一首。
张志和,本名龟龄,字子同, 金华(今属浙江)人。自号玄真子, 又自称烟波钓徒。著书亦名《玄真 子》。
1、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2、画出表示颜色的词。
(4)词人是一个人去的吗?
不是,“争渡”
(5)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
有趣,值得回味
词人回忆了一次
愉快的郊游情景, 因醉在归途中误入 藕花丛中,把栖息 的水鸟都吓飞了。 表现了作者热爱生 活,热爱自然的感 情。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手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 【译文】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 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 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游兴满足 了,天黑往回划船,误划进了荷 花深处。快划,快划,惊得水鸟 都飞起来了。
(1)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词人的一次郊游
(2)词人写作的是当天的事吗?
不是,“常记”
(3)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
夏天,“藕花深处”
小结: 全诗色彩明丽,用词活泼, 塑造了一位悠闲自在的渔翁形象, 生动地表现了作者淡薄的情怀和 对自然景物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