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共同经验1.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政府主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发动、部门协调、规划引领、财政引导上,形成整体联动、资源整合、社会共同参与的建设格局。
政府主导不是政府包办一切,美丽乡村建设要形成多元参与机制。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整体联动,各负其责,形成合力。
2.规划引领,项目推进从实践来看,注重规划引领,并通过项目形式进行推进,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
首先,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做到统筹兼顾、城乡一体。
编制美丽乡村规划要坚持“绿色、人文、智慧、集约”的规划理念,综合考虑农村山水肌理、发展现状、人文历史和旅游开发等因素,结合城乡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做到“城乡一套图、整体一盘棋”。
其次,做到规划因地制宜。
第三,尊重群众意愿。
第四,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
为了把规划蓝图落地变成美好现实,就必须把规划内容分解成定性定量的具体内容,转化成年度行动计划,细化为具体的实施项目。
3.产业支撑,乡村经营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有产业支撑。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产业发展中体现乡村经营的理念,通过空间改造、资源整合、人文开发,达到美丽乡村的永续发展。
譬如,永嘉县发挥本地生态、旅游、“中国长寿之乡”品牌等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两区”建设,重点发展现代农业、休闲旅游业和养生保健产业,促进农村产业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四大基本表征。
内涵特征:集中体现在“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
其中,“产业美”是美丽乡村的前提,“生活美”是美丽乡村的目的,“环境美”是美丽乡村的特征,“人文美”是美丽乡村的灵魂。
创建目标:根据农业部2013年5月下发《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体系》,“美丽乡村”目标体系分总体目标和分类目标。
总体目标:以发展农业生产、改善人居环境、传承生态文化、培育文明新风为途径,构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打造“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示范典型,形成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新农村建设内涵,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社会管理。
分类目标:从产业发展、生活舒适、民生和谐、文化传承、支撑保障五个方面设定了20项具体目标,并将原则性要求与约束性指标结合起来。
1 产业发展型模式概述:主要在东部沿海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特点:产业优势和特色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基础好,产业化水平高,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实现了农业生产聚集、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带动效果明显。
典型案例: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2 生态保护型模式概述:主要是在生态优美、环境污染少的地区特点: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具有传统的田园风光和乡村特色,生态环境优势明显,把生态环境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潜力大,适宜发展生态旅游。
典型案例:浙江省安吉县山川乡高家堂村3 城郊集约型模式概述:主要是在大中城市郊区特点:经济条件较好,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交通便捷,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高,土地产出率高,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是大中城市重要的“菜篮子”基地。
典型案例: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4 社会综治型模式概述:分布主要在人数较多,规模较大,居住较集中的村镇特点:区位条件好,经济基础强,带动作用大,基础设施相对完善。
典型案例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弓棚子镇广发村5 文化传承型模式概述:分布主要在具有特殊人文景观,包括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以及传统文化的地区特点: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具有优秀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文化展示和传承的潜力大。
典型案例: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6 渔业开发型模式概述:分布主要在沿海和水网地区的传统渔区特点:产业以渔业为主,通过发展渔业促进就业,增加渔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渔业在农业产业中占主导地位。
典型案例: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横沥镇冯马三村7 草原牧场型模式概述:分布主要在我国牧区半牧区县(旗、市),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0%以上。
特点:草原畜牧业是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典型案例: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浩勒图高勒镇脑干哈达嘎查8 环境整治型模式概述:分布主要在农村脏乱差问题突出的地区特点: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问题,当地农民群众对环境整治的呼声高、反应强烈。
典型案例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村9 休闲旅游型模式概述:分布主要是在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特点:旅游资源丰富,住宿、餐饮、休闲娱乐设施完善齐备,交通便捷,距离城市较近,适合休闲度假,发展乡村旅游潜力大。
典型案例: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10 高效农业型模式概述:分布主要在我国的农业主产区特点:以发展农业作物生产为主,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农产品商品化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人均耕地资源丰富,农作物秸秆产量大。
典型案例: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三坪村建议与对策一要科学规划村庄布局。
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有效的规划实施举措,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
按照“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的要求,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衔接配套其他规划,科学制定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细化区域内生产、生活、服务各区块的生态功能定位,做好村点有机串联、彰显整体风貌,加强沿线环境整治、景观设计,做到空间布局优化、功能定位合理、梯次衔接有序、实施落地可行。
二要培育特色主导产业。
把产业发展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着力点,根据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的原则,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生物农业、休闲农业等各具特色的村级主导产业,着力打造精品产业,全面提升产业层次。
三要完善基础设施配套。
深入实施农村联网公路、农民饮水安全、农村电气化等工程建设,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等化。
统筹建设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健全农村文化、体育、卫生、培训、托老、通讯等公共服务。
完善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等环保设施。
四要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开展沿路沿线、村庄外围和内部的环境综合整治,成片连村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建立健全“户集、村收、镇运、县(区)处理”的城乡垃圾收运体系,使农村环境明显优化。
大力开展清洁能源大推广行动、农村污染大治理行动、乡风文明大提升行动,促进农村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居民卫生健康意识不断提高。
五要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要有效整合各项涉农资金,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金”的作用。
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不同经济成分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项目开发。
支持民间资本以BT、BOT等形式,参与农村安全饮水、污水治理、沼气净化等工程建设。
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群众投资捐资、投工投劳,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六要以建管并举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一方面要立足于改变村容村貌,通过规划引导和环境整治,实现村庄布局更加合理,村容村貌更加优美。
另一方面,要注意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引导农民树立自觉维护乡村良好生态与环境的习惯,并建立起一系列巩固和提升环境质量的长效管理机制,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
七要以点带面分步推进。
通过开展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活动,为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创造经验,提供路径。
八要加强组织领导。
要建立明晰化的责任机制,明确分工、整合资源、聚焦重点、合力推进。
要围绕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加强督查考核力度,促使美丽乡村建设各项计划、指标任务逐一落实。
在建设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审视和思考。
(一)集聚合力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动力源泉。
建设美丽乡村,群众是主体,但是部分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存在“政府热,群众冷”、“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部分包抓部门和乡镇有畏难情绪,工作主动性不强,没有真正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共建的良好局面。
因此,我们要把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形成合力作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动力源泉和坚实基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让美丽乡村建设的实际成效真正触动干部群众思想,共同携手快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同时,要在全社会凝聚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共识,争取社会各界和各方力量,支持全区的美丽乡村建设,把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全区的一大亮点工作来抓,由点到面,全面推开,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二)坚持标准是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实效的基本要求。
美丽乡村建设不是单一的乡村美,站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层面来看,要有更高的标准、更高的质量、更高的要求,至少要达到“六美”,即“思想美、班子美、产业美、村容美、设施美、生态美”。
思想美,就是要教育引导群众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型公民,充分认识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不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
班子美,就是要选优配强村“三委会”班子,特别是“一把手”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为加快“六美”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产业美,就是要因地制宜抓好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商贸服务等产业转型升级,继续发展好山地苹果、大棚蔬菜和畜牧养殖三大主导产业,为农民增收致富、建设美丽家园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村容美,就是要继续坚持“两条线”齐头并进,一方面深入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彻底根治脏乱差,做到院落整洁、色调统一;另一方面大力推广坡屋顶改造,做到既美观大方,又安全实用。
设施美,就是要不断完善休闲广场、文体设施、村民院落硬化和村内道路、厕所和垃圾台建设,让群众吃上干净清洁的自来水,享受到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
生态美,就是要严格落实封山禁牧政策,继续加强林木管护,及时补植补栽,坚决查处乱砍滥伐、乱采滥牧和破坏生态植被行为,全力打造绿色宜居的美丽家园。
(三)筹集资金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保障。
(四)建章立制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办法。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艰巨任务,一半靠建设,一半靠管理和维护,如不建立健全配套的长效机制,必将陷入“治理——反弹——再治理”的怪圈,也很难保障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扎实的成效。
关于开展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活动意见总体目标围绕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以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为契机,不断优化镇村发展布局,以产业结构调整、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加快构建农村经济和生态环境融合发展新格局,以推进强村富民为目标,不断创新农业农村发展体制机制,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的农民群众,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物质与文化共同进步、生产与生活同步提升。
通过三年努力,全区打造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3个以上、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2个,形成美丽乡村风景线3条,促进农村环境、产业发展、人文特色融合发展,加快实现武进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