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思修论文人生价值

思修论文人生价值

思修论文人生价值价值和价值观念都具有主体性。

社会主义是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它的主导价值观就必须以人民为主体,以人民的利益为标准。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关于价值的思修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关于价值的思修论文篇一《关于价值与核心价值》[摘要]价值和价值观念都具有主体性。

社会主义是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它的主导价值观就必须以人民为主体,以人民的利益为标准。

以人民为主体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平等、公平、正义。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概括和阐述,应该是:主体宜显不宜隐;理论层次宜高不宜低;思想内容宜实不宜虚;形式宜简不宜繁;用语宜熟不宜生。

[关键词]价值;核心价值;社会主义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问题,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人们都很关注。

这是一个在政治实践上、在学术研究上都是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也是非常有难度的问题。

价值和价值观念的理论曾经在哲学上被看作是禁区。

改革开放以来开始有了这方面的研究,当时还是有风险,担着压力的。

研究工作坚持了这么多年,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近年来,在党中央文献中正式提出社会主义价值观问题,充分表明我们党对于倡导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高度重视,它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关系日益多样化的形势下,全国各族人民应该有一个共同的社会理想和目标,有一个一致的思想导向和凝聚内核,才能团结起来,为实现祖国振兴和人民幸福共同奋斗。

而在国际上,我们既然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那么这面旗帜所代表的思想理念,也不仅要科学、系统、先进,而且一定要高度凝炼,简洁鲜明,毫不含糊。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形象和独特魅力。

自从中央文件和媒体上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表述以来,不少人在学习和理解中感觉到,究竟如何理解价值和价值观,如何把握一种价值观念的体系性和它的核心内容,如何一以贯之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关系,等等,这里有许多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地思考和把握。

在这个问题上应该鼓励大家继续充分讨论,以便在理论上认识得更透彻,从而更有利于广大干部群众对社会主义价值观问题的学习、理解,使社会主义价值观在确立我们共同的理想、信念,从而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根据当前有关的思想认识和理论学习情况,我认为,应该把理论上和宣传中容易模糊的几个问题搞明白,避免混淆,并作出尽可能准确、明确、简洁的理论阐述与表达,使人们能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问题有比较清楚、透彻的理解,从而消除困惑。

一、确切把握价值和价值观的科学含义价值和价值观是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在理论上,价值是客观的东西,价值观则是主观的、观念的东西;主观的、观念的东西要反映客观的东西,这是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观点。

反之,在西方的传统学术中,价值就是主观的,所以它们总是不区分价值和价值观。

不了解这一点,就可能达不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而是简单地照搬西方的话语和思维方式。

具体地讲,价值问题,用我们生活中的语言来讲就是好坏问题,所谓“真假、善恶、美丑、得失、利弊、祸福、荣辱、应当不应当、值得不值得”,等等,总之凡是能够用“好坏”来概括的这类现象,都属于价值现象。

价值不是事物存在本身,而是事物对人的意义。

事物的价值与事物的存在、属性不是一回事。

事物的存在本身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一个东西就是它本身,不会因人而异。

但一个事物的价值却是因人而异的。

就像同一双鞋,它的存在是客观的,但它是否“好穿”则必然因脚而异。

这就是说,同一个事物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

这种不同的意义也是客观实在的,不是主观随意的。

就像鞋是否“好穿”是客观的效果一样。

所以我们一定要区分价值的客观状态与主观反映。

价值是指人的价值关系状态;价值观念才是对这一客观状态的主观认识或表达。

在生活中人们会形成一套观念,认为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

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之间有本质的一致性。

一般说来,阶级、政党、国家的价值观念,就是它们的意识形态,二者本质上是一回事。

因为,任何一个社会意识形态体系的核心,实质上就是一定主体的价值观念体系。

所以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主观上的价值观念如果能客观反映价值关系,那么它就是一套合理的、有效的、好的价值观念。

如果脱离了现实客观存在的价值关系,那么这套主观的价值观念就可能误导人、束缚人。

如果我们重在强调自己的价值观与客观价值的一致性,那么把二者合起来,用“价值体系”来表达,也未尝不可。

但心中一定要明白:价值的客观形态与主观追求之间,是有所区别的。

我们要讲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从根本上是立足于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具有怎样的客观利益和客观要求,而不仅仅是表达一套良好的愿望,更不仅仅是一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主观意志。

二、充分明确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主体定位价值和价值观念都具有主体性。

我国社会存在着多元化的主体,比如不同的阶级、阶层、民族、行业、个人等。

主体是多元的,价值观也是多元的。

价值现象的这种本性来自它的主体性,也就是因人而异。

事物有什么价值?要想弄清楚,就首先要看它对谁而言,是对谁的价值。

这一点不弄清楚,它有什么价值是无法确定的。

比如一个球踢进门里面去了,是好还是坏?要看对谁而言。

对进攻一方来说是胜利,对防守一方来讲就是失败。

价值就是因为主体不同而不同。

现实社会中的价值主体是多元的。

多种社会利益关系,不同的社会存在,造成了主体的多元,主体的多元造成了价值的多元。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一种认识上的多元现象。

之所以见仁见智,是因为一个人自己是仁者,他总是用仁者的眼光去看事物,看到的都是仁的方面;智者总是用智的眼光去看事物,看到的都是智的方面。

这就是价值和价值观念的多元。

多元之间要共处,要形成共识。

一个社会要想和谐健康地发展,就必须有一个相对能够成为大家共识的价值观,也叫主导价值观。

我们在谈论“核心价值”时,要区分一个社会中“核心主体”的价值观与一定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内容”,这两个概念,不要把它们混淆了。

因为,如果按照前一个意思就会想到:所谓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就是指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因为党作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正是这里的“核心主体”;而按照后一个意思,即无论是谁的一套价值观体系,它本身都有自己的核心,那么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是什么?对它作出精确的、高度凝炼的概括表达,就是我们要说的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了。

应该看得出来,这两者之间虽然有联系,但是不可以简单地等同和混淆。

首先要注意主体的定位。

搞清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体与核心主体的关系。

说到底,我们国家社会的主体是谁?答案是明确的,是全体中国人民,是整个中华民族,是我们大家的共同利益整体。

继而要明确的就是,作为这个主体的核心,党和政府用什么,用谁的价值观来作主导价值观?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一个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肯定是这个社会在经济、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人群的思想表现。

社会主义是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那么它的主导价值观就必须要以人民为主体,以人民的利益为标准。

所以,我们的主导价值观不论以什么方式表述出来,它的实质和根基是不能改变的,这就是:它是以人民为主体,以人民的利益为标准的价值观念体系。

如果离开了这一点,那么它要么不是社会主义的,要么它成不了主导价值观。

这里要注意防止出现的一种混淆或误解,就是把党的价值观直接等同于全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观。

这种混淆是同对主体相互关系的误解相联系的。

要避免混淆,就要认清党与人民、党的价值观与全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观是什么关系。

党的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宗旨所表达出来的“为人民服务”。

党以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纲领、行动的标准。

然而它的价值观显然不能无条件等同于全国各民族、各阶层的人民群众的共同价值观。

党不能把自己的主张原封不动地加给全体人民,也不能把对自己的要求与对广大群众的要求混为一谈,而是要向人民学习,从人民那里,把他们的共同愿望用党的理论、党的方法加以总结概括,表达为全体人民的价值观。

“要人民怎样”与“人民要怎样”是两种不同的表述,我们更需要体现后者。

解决了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的主体定位问题,才能进一步解决它的内容定位问题,就是以人民为主体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究竟要追求什么样的核心价值?三、什么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价值观念以信念、信仰、理想的形式表现着主体的价值取向和追求。

那么,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共同的现实理想、信念和目标呢?我们党有过非常好的表述,就是“富强、民主、文明”这六个字。

在党的十七报告中增加了“和谐”。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八个字,全国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的人民群众都没有争议,共同认可,非常具有凝聚力、号召力,最有代表性。

它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提供了共同理想和目标的蓝本。

我们当前就要把这个最现实的理想和目标作为理想和信念建设的重点,用它来团结和鼓舞大家。

因此就需要结合实际去说明,我们追求的社会主义究竟有哪些方面的特点和优越性,为了实现它需要创造什么样的条件、付出什么样的努力和代价等等,这其中包含了价值观的大量问题。

这一切都要在全体人民中形成积极明确的共识,才能变成改变世界的巨大力量。

考虑到我们正在做的是一项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创造性事业,那么就决不应轻视这个具体层次的理想建设,决不应该把它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对立起来。

现实是通往未来理想的阶梯。

既不能离开现实空谈大目标,也不能用庸俗、片面的观念代替崇高目标。

这里要注意我国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整体内容与它的核心内容之间的区别。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当前我国人民共同的现实理想和信念,那么它又遵循什么样的核心理念,把握什么样的核心标准,追求什么样的核心目标呢?这就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问题。

对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我们要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区别的角度来看。

这个问题理论上很深刻,但表达出来也很简单。

多年来学术界、理论界实际上都很清楚:简单地说,这个核心的内容就是“平等”,或“公平正义”。

我们知道,自从文艺复兴以来,人类追求的美好价值目标曾经被概括为三个词:“自由、平等、博爱”。

它虽然是由资产阶级最初倡导的,但是资本主义却不能真正完全地实现它。

后来的实践表明,这三个词的意义和分量是不同的。

首先被淘汰掉的是“博爱”,它在资本主义价值观中越来越显得不那么重要了,现在也没有哪个国家的制度和意识形态以“博爱”为原则,只有红十字会这样的组织还强调这个观念。

然后就剩下“自由”和“平等”。

再进一步发展,发现自由和平等虽然并不冲突,但有时也不可兼得,二者之间也总要有一个选择,究竟哪个更重要?我曾经与西欧九国的一个价值观研究机构做过同样的调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