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到2009年四川省的三次产业变化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三次产业变化1978年第一、二、三产业值分别为82.2,65.5,36.8亿元分别占44.5% 35.5% 20%到了1989年、1993年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先后超过了第一产业但第二产业比重最大在三十年中除了1999年到2004年意外其他年份第二产业都高于第三产业到2009年第一、二、三产业值分别是2240,6711,5198亿元,分别占15.8%,47.4%,36.7%四川省地理位置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的腹地,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是中国唯一周围有八省区毗邻的省份,也是连接西南、西北和华中三大区的天然纽带。
地形复杂多样。
四川的气候复杂多变。
西部是川西高原,东部是川东盆地。
全省高原占地三分之二。
川西包括阿坝、甘孜、凉山三个自治州,毗邻青藏高原的西部,俱在海拔三千公尺以上。
高山峡谷具垂直气候的特点,高原山区地高天寒,严冬时气温约为摄氏二度至零下二十度,且冬季长达五个半月之久。
六月至九月是雨季,十一月至次年三月是旱季。
境内东部为盆地,西南为山地,西部为高山峡谷高原,平坝占7.84%,丘陵占10.06%,高原占32.08%,山地占49.44%,水面占0.58%。
2007年末常住人口8127万人,其中乡村人口5233.8万;耕地5918.9万亩,其中水田3128.7万亩、旱地2790.2万亩,人均耕地0.67亩;耕地有效灌面3749.7万亩,占耕地的63.3%,其中旱涝保收面积2594.4万亩,占耕地的43.8%。
四川农业素有精耕细作的传统,形成了夏收作物、秋收作物、晚秋作物一年三季的耕作制度。
2007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4651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0215.6万亩,经济作物2022.5万亩,其它作物2412.9万亩。
粮食作物中水稻、小麦、玉米、红苕地位突出,产量分别占粮食总产的42.6%、16.4%、18.8%和10.6%。
经济作物有油料、蔬菜、水果、茶叶、药材、花卉、蚕桑、棉花、甘蔗、烟叶、麻类等,资源丰富、种类繁多。
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547元,增收544元,增长18.1%,增收额创历史新高,其中种植业实现人均纯收入1061.6元,比上年增加120.5元,增12.8%。
四川耕地只占全国的4.7%,却养活了占全国6.6%的人口,而且每年还调出大量的生猪、白酒和一定的商品粮,同时又为西藏提供了大量的粮食和副食品。
四川农业的发展,为全国的粮食安全和保障西藏的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林地面积在日益减少的情况下,耕地面积不可能继续增加。
所以想要提高农业产量必须提高农业的科学技术。
可以通过引进高产作物来提高农业的产量,也可以通过开发立体式农业来是有限的地域空间产品品种的多元化发展,是农、林、牧、副、渔一个都不能少。
还可以通过建设乡镇企业将农产品加工,加工过后的农产品会提升一个档次。
这样不仅解决了农产品的销售问题还解决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
再通过现代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使农产品更快更高效的卖出,这样就可以推动农业产值的增加。
四川省第二产业的变化发展及个人看法第二产业在我国包括工业(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二产业的地位普遍上升,一般占就业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的30%以上。
第二产业迅速发展主要是:(一)满足经济现代化装备的需要(二)一些工业品取代农牧产品(如合成纤维)(三)生活水平的提高扩大对工业品的需要(四)发达国家比值下降,但绝对量却不断增加,利用其资金与技术优势,转到国外设厂等。
第二产业中重化工业进展迅猛,在发达国家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达到高峰(占工业的70%左右)。
80年代以来,重化工业比值有所萎缩,轻纺工业发展较快(主要是发展中国家),轻重比值大致为1∶2。
发达国家的工业日益向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发展,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发达国家以发展资源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工业为主,把劳动密集型工业转移到工资低廉的发展中国家。
70年代以来进一步调整产业部门结构,尖端技术工业猛增,比重上升,而资源密集型工业再一次向外转移。
目前发展中国家多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次为资源密集型,而新兴的工业化地区,已开始向技术密集型工业转移。
总之这已成为世界工业发展的总趋势。
战后世界工业生产地域也发生很大变化,其基本特点是:(一)工业生产向大型化、系列化和综合化发展。
大型化、系列化是战后工业分布规模的主导方向。
根据地域发展条件,以一二个工业部门为主导,多发展成综合性联合生产基地,是工业地域部门结构的特点。
(二)工业地域不同层次的集中和相对分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地域集中有所加强,形成世界性大工业地带,如北美工业地带、西欧工业地带、东欧工业地带、日本工业地带等。
发展中国家的集中程度更高,呈点状分布,如各国首都多发展成为最大的工业城。
世界工业生产从高密度区向低密度区扩展,是世界工业空间运动的趋势。
四川省的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地下矿藏有132种,仅攀西地区就蕴藏全国13.3%的铁93%的钛、69%的钒和83%的钴。
有32种矿产的保有存量居全国的前五位四川省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成矿条件有利。
矿产资源丰乱矿产种类齐全四川省矿产资源有以下几个特点矿产资源分布形成了3大资源集中区一、盆地盆周地区:主要以非金属矿产为主二、攀西地区:以有色金属矿和黑色金属矿为主三、川西高原地区:以贵金属、稀有金属矿为主矿产志愿的特点一、矿种齐全、总量丰富,但某些矿产人均占有量地二、大型、特大型矿床分布集中,有利于形成综合性的矿物原料基地三、共生伴生矿多,有综合利用价值,但采矿和选冶有一定难度四、重要矿产富矿不足,但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五、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能够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这一点已经被许多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所证明。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产业基础不稳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机械化程度偏低,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严重不合理,制造业比重偏高,轻工业产能严重过剩,加工工业存在大规模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存在大量落后产能,研发能力不足;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例偏低,内部结构不合理。
国家统计数据库表1表1所示为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情况,其中第一产业占比11.3%,第二产业占比48.62%,第三产业占比40.07%。
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过程中,虽然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我们产业结构调整必须有独特性,但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对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特点和演变趋势(一)产业结构演变高度化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不断从低级走向高级的演变过程: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顺次演进;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顺次演进;由低附加值产业占优势比重向高附加值产业占优势比重顺次演进;由低加工度产业占优势比重向高加工度产业占优势比重的顺次演进;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顺次演进。
我们分别以美国、英国和日表2 资料来源: 《国际统计年鉴》1999年,2008年,2009年。
由表2可见,美英日三国1980至2005年间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演变趋势大体相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减小,同时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增加。
体现了产业结构不断从低级走向高级的演变过程。
(二)产业信息化产业信息化是指在传统产业的生产、管理、设计等各个环节广泛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全方位、多层次地推广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二战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调整,其中信息技术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一方面,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在总产业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信息产业对其他产业有巨大的关联效应。
以美国为例,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新经济”的根本动力是以信息革命为先导的整个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如今,信息产业已成为美国最大的产业部门。
微软、英特尔等公司已经取代传统的三大汽车业巨头,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支柱。
同时信息产业对传统制造业的带动和关联效应也非常明显,美国将计算机和半导体等最新技术应用到传统工业,三大汽车业巨头也相继兼并了数据处理公司、计算机软件公司,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三)产业高技术化根据表2的数据显示,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然而,由于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支撑作用,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中不断优化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其显著特点就是第二产业的高技术化。
以美国为例,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分布比较广泛,其产业布局都在技术发达、人才聚集的地区,形成了众多的高新技术园区,其中以创业中心和工业园为主要形式。
美国几个知名的高新技术工业科研生产基地,例如加利福尼亚州的“硅谷”、北卡罗来纳州的“三角研究区”等。
(四)创新是产业发展的重点—基于日本的经验长期以来,日本的经济增长以模仿发达国家先进产业结构模式为主,但是这种追赶式的发展模式不可避免地对发展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和技术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对此日本开始实行结构性战略调整,由技术与产业上的追赶型战略向创新型战略转变,寻求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进入新世纪,日本经济生产省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推出了《日本经济结构改革与创造的行动计划》。
提出“以变革和创新为核心”的口号,结合国家经济发展和市场需要进行创新,制定专门的科技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政策和资金优惠,力图使科技政策与产业政策相融合。
二、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启示(一)结合我国现实,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我国是一个拥有7.2亿农民的农业大国,三次产业结构在国民经济中各自所占比例不可能达到美英日那样的水平。
根据我国所特有的国情,首先应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将更多的科技融入到农业生产中,同时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努力开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其次要加快能源、原材料、水利以及交通、运输、通讯等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
最后,要尽可能的提高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入,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和市场环境,使我国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各自所占比例逐步趋向合理。
(二)加快发展信息产业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经验表明,产业的信息化能使一国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结合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的信息产业起步晚,与发达国家成熟的信息产业差距巨大。
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发展产业信息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积极推进科研机构改革,加强产学研结合。
一方面,加大科技投入,提高R&D经费占GDP比重;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信息产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