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观测施工方案六盘水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编制:
审核:
审批: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工区项目经理部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
目录
一.工程概况 (1)
二.编制依据 (1)
三.观测目的、原则及观测点布置 (1)
3.1.观测目的 (1)
3.2.观测原则 (2)
3.3.观测点布置 (3)
四.施测程序及步骤 (3)
4.1.建立水准控制网 (3)
4.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要求 (4)
五.观测周期 (6)
六.观测仪器及人员组成 (6)
6.1.观测仪器 (6)
6.2.人员组成及职责 (6)
七.观测资料及整理 (7)
7.1.观测资料整理 (7)
7.2.观测成果 (7)
一.工程概况
本项目为六盘水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其中包含城市给水、热力、燃气、电力、电信、雨水、污水等七大类管线)。
我项目部负责育德路、西山路、天湖路东段、天湖路西段、天湖南路共5段道路,总计16.15km。
其中育德路段总长5.58km,西山路段总长0.90km,天湖路西路段总长 4.08km,天湖路东路段总长 3.60km,天湖南路段总长1.99km。
二.编制依据
1.《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2.《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97
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90204-92
4.六盘水地下综合管廊(示范工程)施工图纸
5.《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三.观测目的、原则及观测点布置
3.1.观测目的
地面沉降即为测定地面高程随时间变化的工作。
由于地下管廊深槽开挖施工等均能引起地面高程的变化,局部地区在短期内发生较大变化,对周边房屋、山体等有严重的破坏作用。
进行地表沉降观测可以定量地了解地面的沉降,保证施工区旁山体,周围建筑物沉降的真实性;根据大量的地表沉降观测资料,可以分析沉降规律,预计沉降的发展趋势,以便及时掌握变化情况,发现问题,采取措施,确保地上周围其他建筑物、施工及人员的安全。
为了尽量减少观测误差的不定性,使所测的结果具有统一的趋向性,保证各次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的结果可比性更一致,使所观测的沉降量更真实;沉降观测自始至终必须要遵循以下几个固定原则。
1.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只有这些观测依据稳定才能客观反映出沉降的变化量,它们的变化代表了沉降物体的变化情况。
2.仪器、设备要稳定;每台仪器设备都有它自己的系统误差;在同一整体工程监测过程中,必须固定所用的相应设备观测时使用的是特定的仪器。
3.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者是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来进行工作的,在进行一起的安置、瞄准、读数等工作时,都会产生一定的误差,对观测结果会有一定的影响。
4.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在观测过程中所处的外界自然环境,如地形、温度、湿度、风力、大气折射等因素都会给观测结果带来种种影响,而且这些因素随时都在变化,因此对观测结果产生的影响也随之变化,这就必然使观测结果带来误差,为了避免这些影响,尽量在同等条件下观测,采取措施就是在每天的固定时间段进行观测,可以减少误差。
5.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用前后视距离相等的办法来减少由于仪器视准轴不平行于水准轴给观测结果带来的影响,测站上的观测程序来减弱由于仪器下沉对观测结果的影响等,这些固定的方法都可以有效的减少误差。
根据观测原则和设计的要求,临近建筑物的应在建筑物主体的两侧设置观测点,在山体旁的边坡处每100-150m埋设一个观测点(埋设位置应便与观测),开挖时应在支护边处每100-150m埋设一个观测点。
四.施测程序及步骤
4.1.建立水准控制网
沉降监测网建网方式
本工程沉降位移监测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布设方法分为三级:
1.基准点。
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同大地测量点的比较,要求具有更高的稳定性。
基准点使用全线二等精密高程控制测量布设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
2.工作点。
要求这些点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
工作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200m左右时,可基本保证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3.沉降变形点。
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
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
沉降变形点按路基、桥涵、隧道等各专业布点要求进行。
监测网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有个别点位会发生变化。
为了验证监测网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
本次技术方案设计沉降位移监测网的观测分为首次观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定期复测,定期复测按每周进行一次,并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
4.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要求
1.水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施测,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
每次观测均形成闭合检验条件。
2.水准仪使用苏州一光DSZ2型水准仪,仪器及配套水准尺均在有效合格检定期内。
水准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经常规检校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超过15″。
仪器各种设置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置,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在现场进行提示并进行重测。
3.外业测量一条路线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沿同一路线进行。
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有关要求执行。
观测时,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距差≤1.5 m;前后视距累积差≤6.0 m;视线高度≥0.5m;测站限差:两次读数差≤0.4mm,两次所测高差之差≤0.6 mm,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1.0 mm;使用DSZ2仪器,读记至0.05mm或0.1mm。
4.观测时,一般按后-前-前-后的顺序进行。
5.每一测段均为偶数测站。
晴天观测时给仪器打伞,避免阳光直射;扶尺时借助尺撑,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标尺垂直。
6.观测前30min,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
测量中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遮挡不超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20%。
7.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圆水准器,严格置平。
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时,使其中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第三脚螺旋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
除路线拐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一般为接近一条直线。
8.观测过程中为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选用2.5kg以上的尺垫,水准观测路线必须路面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避免尺垫下沉。
同时观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置在容易震动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再读记。
水准尺均借助尺撑整平扶直,确保水准尺垂直。
9.数据处理时,闭合差、中误差等均满足要求后进行平差计算,主水准路线要进行严密平差,选用经鉴定合格的软件进行。
沉降观测点在施工过程中由我方埋设好沉降观测标志点,标志的埋设位置应避开障碍物,沉降观测点与基准点构成沉降监测网,按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进行精确测量,同时用全站仪对观测点的坐标进行测量,分析其位移变化。
主要技术要求如下:
沉降监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二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精度严格遵行规范要求:
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
注:二等水准视线长度小于20m时,其视线高度不应低于0.3m。
监测预警值
五.观测周期
土方施工之前做好基准点和沉降观测点。
然后对观测点观测一次,记录高程和坐标等数据。
在土方开挖中每天应观测一次;开挖完成后每周观测不少于2次,并将观测记录整理检查无误后,进行平差计算,求出每个观测点的高程值,确定出沉降量,并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直到管廊回填土完工。
六.观测仪器及人员组成
6.1.观测仪器
沉降观测使用苏州一光精密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DSZ2型自动安平水准仪,测量精度达±0.4mm/km,精确读数至0.1mm,估读至0.01mm。
水准尺使用2.0m铟钢尺;全站仪使用徕卡TS06全站仪。
6.2.人员组成及职责
成立沉降观测组,成员包括测量工程师一人,测量员三人。
测量工程师负责沉降观测的技术要求及技术交底;测量员负责沉降观测及沉降各册资料的报审及整理,合格后交资料员归档。
七.观测资料及整理
7.1.观测资料整理
观测结果应于当日整理完毕,并及时将成果报甲方、监理,若发现观测结果出现异常时,及时通知甲方、监理。
如发现观测点的坐标及高程变化,必须立即上报项目技术负责人。
7.2.观测成果
观测工作结束后,应提交下列成果:
1.竣工后一周内向业主提交竣工沉降监测报告,内容包括:沉降观测成果表;沉降观测点位分布图及各周期沉降展开图;v-t-s(沉降速率、时间、沉降量)曲线图;沉降观测分析报告;沉降观测点的坐标变化表。
2.沉降观测工作全部结束后一周内向业主提交沉降监测报告,内容包括:沉降观测成果表;沉降观测点位分布图及各周期沉降展开图;v-t-s(沉降速率、时间、沉降量)曲线图;沉降观测分析报告;沉降观测点的坐标变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