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慢性牙周炎临床诊疗论文

慢性牙周炎临床诊疗论文

慢性牙周炎的临床诊疗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牙周炎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对我科就诊的临床典型病例的诊疗过程进行观察随访,并将诊疗过程予以记录。

结论:该病成年人高发,但也可发生于有慢性菌斑和牙石沉积的儿童和青少年,环境和行为因素也是慢性牙周炎的危险因素。

治疗目标应是彻底清除菌斑、牙石等病原刺激物,消除牙龈的炎症,使牙周袋变浅和改善牙周附着水平,并争取适当的牙周组织再生,而且要使这些疗效能长期稳定的保持。

【关键词】慢性牙周炎;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 78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4- 0503- 02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选择2006年-2010年在我科就诊的慢性牙周炎患者68名患者,年龄在35岁-65岁,平均年龄43岁。

1.2 病因始动因素为菌斑微生物,主要为龈下菌斑中的大量毒力强的牙周致病菌。

牙石、食物嵌塞、不良修复体等局部因素可作为促进因素加重菌斑滞留,从而使疾病加重。

吸烟、精神压力等因素可减低宿主的防御能力,也是牙周炎的病因因素。

1.3 临床检查及表现检查可见牙龈红肿,龈缘圆钝,探诊易出血。

起病缓慢,患者可有刷牙或进食时的牙龈出血或口腔内异味,但一般无明显不适,不受重视。

一般随病程延长、年龄增长而使病情累积、加重。

牙龈的炎症表现为鲜红或暗红色,在牙石堆积处有
不同程度的炎性肿胀甚至增生,探诊易出血,甚至流脓。

少数患者病程较长或曾经接受过不彻底的治疗,其牙龈可能相对致密,颜色较浅,但用探针探入袋内可引发出血,因牙周袋内壁常有上皮溃疡和结缔组织的炎症。

探诊时能发现牙周袋形成且能探到釉牙骨质界,即已有附着丧失。

x线片上可见牙槽嵴顶高度降低,有水平或垂直骨吸收。

2 治疗
对患者进行了口腔卫生指导,并予以洁治、刮治和根面平整治疗等基础治疗,并告诉患者要定期复查,进行维护治疗。

慢性牙周炎的治疗目标应是彻底清除菌斑、牙石等病原刺激物,消除牙龈的炎症,使牙周袋变浅和改善牙周附着水平,并争取适当的牙周组织再生,而且要使这些疗效能长期稳定的保持。

2.1 局部治疗
2.1.1 控制菌斑菌斑在牙面上不断的形成,因此口腔卫生健康教育应贯穿于治疗的全过程。

2.1.2 彻底清除牙石,平整根面龈上洁治,龈下刮治。

龈下刮治除了刮除龈下牙石外,还需将暴露在牙周袋内的含有内毒素的病变牙骨质刮除,使根面符合生物学要求,有利于牙周支持组织重新附着于根面,形成新附着。

2.1.
3.牙周袋及根面的药物处理对一些炎症严重、肉芽组织增生的深牙周袋,在刮治后可用药物处理袋壁。

可用复方碘液,它有较强的消炎、收敛作用,应注意避免烧灼邻近的黏膜。

2.1.4.牙周手术基础治疗后1~2个月时,复查疗效,若仍有4mm 以上深的牙周袋,探诊仍有出血,或有些部位的牙石难以彻底清除,则可视情况决定再次刮治或需进行牙周手术。

2.1.5.建立平衡的咬合关系可通过松牙的结扎固定、各种夹板、调牙合等治疗使患牙消除创伤而减少动度,改善咀嚼功能。

有些患者还可通过正畸治疗矫正错骀或病理移位的牙齿,以建立合理的咬合关系。

3 全身治疗
慢性牙周炎对洁治和刮治有较好的反应,除非是重症患者,对常规治疗反应不佳,或出现急性症状,一般不需使用抗菌药物。

对患有某些系统疾病如糖尿病、消化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的慢性牙周炎患者,应积极治疗并控制全身病,以利牙周组织愈合。

吸烟者对牙周治疗的反应较差,应劝患者戒烟。

经过戒烟和彻底的牙周治疗后,将会收到良好的疗效。

4 讨论
本病被定义为“由菌斑微生物导致的牙齿支持组织炎症,进行性附着丧失和牙槽骨吸收的感染性疾病”。

可见,菌斑微生物是牙周炎发生的始动因子。

最常发现于成年人,且进展较快。

随年龄增长,患病率有所增加多年来,一直认为牙周炎造成的附着丧失是一缓慢进行的持续不断的破坏过程。

最近对于菌斑细菌的特异性研究改变了该疾病的传统概念,产生了牙周炎活动度这一新概念,明确牙周炎的发展呈阶段性,活动期和静止期交替出现,最终导致牙齿松动
脱落。

不同类型的牙周炎可能有不同的微生物病原菌。

同一类型牙周炎在活动期和静止期微生物也明显不同。

作为口腔专业医师,尚需要更多的研究以确定治疗失败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曹采方.牙周病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 马轩样.口腔修复学(第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