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缺9-11章、11-13章I.★★★级重点1.遗传病的类型1)单基因病:某一等位基因发生突变2)多基因病:遗传素质+环境因素3)染色体病: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异常4)体细胞遗传病:体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突变2.X染色质在正常女性的间期细胞中的紧贴核膜内缘的染色较深,直径在1μm左右的椭圆形小体,此为失活的X染色体在间期呈高度固缩而成,又叫巴氏小体。
3.Lyon假说1)雌性哺乳动物细胞内的两条X染色体中,只有一条具有活性,另一条是失活的,在间期细胞核中螺旋化而呈异固缩,形成浓染的X染色质。
2)异固缩的X染色体既可来自父亲也可来自母亲,其失活是随机发生的。
一旦决定了哪一条X染色体失活后,那么,由该细胞增殖而来的子细胞都具有同一条失活的X染色体。
3)失活发生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大约在胚胎第16天。
4)生殖细胞形成时失活的X染色体可得到恢复。
4.染色体结构畸变的类型1)缺失(deletion,del)染色体某处发生断裂后未与原位重接而丢失。
2)倒位(inversion,inv)一条染色体上两处同时断裂后,两个断裂点之间片段旋转180°重接形成。
分为:臂内倒位和臂间倒位3)易位(translocation,t)a)相互易位(reciprocal translocation):两条非同源染色体同时断裂后,互相交换断片重接,产生两条衍生的染色体。
b)罗伯逊易位(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两条近端着丝粒染色体在着丝粒部位或近着丝粒处断裂后,二者的长臂在着丝粒重接形成一条衍生染色体, 而另一条由两者的短臂构成,常丢失。
c)插入易位(insertional translocation):两条非同源染色体同时发生断裂,但只有其中一条染色体的片段插入到另一条染色体的非末端部位。
4)重复(duplication,dup)染色体上个别区带增加一份以上,结果造成部分区段三体型。
5)环状染色体(ring chromosome,r)当一条染色体的长臂和短臂同时各发生一次断裂后,含有着丝粒节段的染色体长、短臂相接。
6)等臂染色体(isochromosome,i)一条染色体的两个臂从形态到遗传结构都完全相同。
7)标记染色体(marker chromosome,mar)在形态上可辨认,但又无法确定其来源和特征的染色体,可用mar表示。
8)双着丝粒染色体(dicentric chromosome,dic)两条染色体同时各发生一次断裂后,两个含有着丝粒的染色体的断端相互连接形成。
5.核型的描述和识别例如:a)46,XX,del(1)(q21):表示末端缺失,1号染色体长臂2区1带处有断裂,且其远端已丢失。
b)46,XX,del(1)(q21q31):表示中间缺失,1号染色体长臂上的2区1带与3区1带处断裂,其间片段丢失。
c)46,XY,r(2)(p21q31):表示断裂发生在2号染色体短臂2区1带和长臂3区1带,其远端丢失,断裂端重接形成环状染色体。
d)46,X,i(Xq):表示女性核型,有一条正常的X染色体和一条由X染色体长臂形成的等臂染色体。
e)46,XY,t(2;5)(q21;q31):表示易位,断裂发生在2号染色体长臂2区1带和5号染色体长臂3区1带,其远端节段发生交换。
II.★★级重点6.遗传病的特征:1)垂直传递;2)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是其发病原因;3)只有生殖细胞或受精卵发生的遗传物质改变才能遗传;4)常有家族性聚集现象。
7.X染色体的数目= X染色质的数目+ 18.基因突变由于DNA分子中的核苷酸顺序发生改变,使遗传密码编码产生相应的改变,导致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发生变化,以致引起表型的改变。
9.常染色体完全显性遗传的特点:1)致病基因的遗传与性别无关,即男女患病的机会均等。
2)患者的双亲中必有一个为患者,但绝大多数为杂合子,患者的同胞中约有1/2的可能性也为患者。
3)连续传递,即通常连续几代都可以看到患者。
4)双亲无病时,子女一般不会患病(除非发生新的基因突变)。
10.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点:1)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它的发生与性别无关,男女发病机会相等2)散发,通常看不到连续传递现象,呈隔代遗传,有时在整个系谱中甚至只有先证者一个患者3)患者的双亲表现无病,可能为携带者4)近亲婚配时,子女中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要比非近亲婚配者高等多11.XD遗传病系谱特点:1)患者双亲之一有病,多为女性患者;2)连续遗传;3)交叉遗传(男性患者的女儿全发病)12.XR遗传遗传特点1)患者多为男性2)双亲无病时,儿子可能发病,女儿则不会发病;儿子如果发病,母亲必为携带者,女儿也有1/2的可能性是携带者3)男性患者的兄弟、外祖父、舅父、姨表兄弟、外甥、外孙等也有可能是患者4)女性患者的父亲一定是患者,母亲一定是携带者13.多基因病发病风险的估计1)发病风险与遗传率和群体发病率的关系相当多的多基因病的群体发病率为0.1%~1%,遗传率为70%~80%。
这时可用Edward公式估计发病风险,即P =f2,f为患者一级亲属发病率,P为群体发病率。
例如:唇裂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17%,遗传率为76%,问患者一级亲属的发病率为多少?由于该题满足Edward公式的使用条件,因此根据Edward公式可得出患者的一级亲属的发病率f=√0.17%=4%。
如果群体发病率过高或过低,则Edward公式不适用,可根据一般群体发病率、遗传率和患者一级亲属发病率的关系从图中查出患者一级亲属发病率。
2)多基因病有家族聚集倾向3)家属中多基因病患者的成员越多,患病危险性也越高例如:一对夫妇已有一个唇裂患儿,再次生育的再发风险为4%;如已生有两个唇裂患儿,再次生育的再发风险为10%。
说明:生育患儿越多,说明这对夫妇所携带的致病基因越多,因此再发风险将增高。
4)多基因病患者病情越严重,亲属再发风险越高例如:(1)只有一侧唇裂的患者,其同胞的再发风险为2.46%(2)一侧唇裂+腭裂的患者,其同胞的再发风险为4.21%(3)两侧唇裂+腭裂的患者,其同胞的再发风险则高达5.74%说明:患儿的病情越严重,表明双亲带有更多的致病基因。
5)发病率存在性别差异,表明不同性别的发病阈值是不同的。
如果某种多基因病的发病率存在性别差异,那么群体患病率较低即阈值较高的那种性别,患者亲属的发病风险高。
这种情况称为卡特效应(Cartereffect)。
如: 先天性幽门狭窄(1)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5倍(男0.5%,女0.1%)(2)如为男性患者,其儿子发病风险为5.5%,女儿发病风险为2.4%(3)如为女性患者,其儿子的发病风险为19.4%,女儿风险为7.3%14.Knudson的二次突变学说1)遗传性肿瘤病例中,第一次突变发生于生殖细胞,并且传递给胚胎发育的每一个体细胞,第二次突变随机发生在体细胞中。
在这种情况下,双侧视网膜的细胞都有可能发生第二次突变并形成肿瘤。
(生殖细胞突变+体细胞突变导致遗传性肿瘤)2)非遗传性肿瘤是同一个体细胞发生两次独立的突变,而在双侧视网膜同一细胞都发生二次突变的可能性较小。
(正常体细胞两次突变导致散发性肿瘤)III.★级重点15.遗传性疾病(遗传病)遗传物质改变(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所导致的疾病。
16.基因(gene)从分子遗传学水平可以认为,基因是合成一种有功能的多肽链或者RNA分子所必需的一段完整的DNA序列。
17.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的主要任务是人类的DNA测序,包括四张图谱:遗传图、物理图、序列图和基因图。
18.系谱(或系谱图,pedigree):从先证者入手,追溯调查其所有家族成员(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的数目、亲属关系及某种遗传病(或性状)的分布等资料,并按一定格式将这些资料绘制而成的图解。
19.先证者(proband):某个家族中第一个被医生或遗传研究者发现的罹患某种遗传病的患者或具有某种性状的成员。
20.亲缘系数有共同祖先的两个人,在某一位点上具有同一基因的概率。
21.亲级与亲缘系数亲级数在X连锁遗传中,男性的致病基因只能从母亲传来,将来也只能传给女儿,不存在男性到男性的传递。
23.线粒体DNA的遗传学特征1)mtDNA具有半自主性;2)mtDNA遗传密码与通用密码不完全相同;3)mtDNA为母系遗传;4)mtDNA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期间都要经过复制分离;5)mtDNA具有阈值效应的特征6)mtDNA的突变率很高24.多基因遗传特点1)两个极端变异个体(纯种)杂交后,子1代大部分为中间型,但也有一定变异范围,是环境因素影响的结果。
2)两个中间型子1代杂交后,子2代大部分为中间类型,但其变异范围要比子1代广泛,也可出现极端的个体。
这除环境因素外,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也有作用。
3)在一个随机杂交的群体中,变异范围很广,然而大多数个体接近中间类型,极端个体很少。
多基因的环境与遗传因素都起作用。
25.易患性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并决定一个个体是否易于患某种遗传病的可能性。
易患性是多基因遗传中使用的一个特定概念,其变异与多基因遗传性状一样,在群体中呈正态分布。
26.易感性仅由遗传因素决定一个个体患病的风险称为易感性。
如果在不考虑环境因素的情形下,易感性和易患性意义相近。
27.阈值当一个个体的易患性高达或超过一定水平,即达到一定限度时就可能患病,这种由易患性决定的多基因病的发病限度称为阈值。
28.遗传率多基因病中,易患性的高低受遗传基础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其中遗传基础所起作用的大小称为遗传率(遗传度、遗传力)。
一般用百分率(%)来表示。
遗传率高:表明遗传基础在决定易患性变异和发病上起重要作用,环境因素的作用较小。
遗传率低:表明在决定易患性变异和发病上,环境因素起重要作用,遗传基础的作用较小。
29.核型(karyotype)一个体细胞(somatic cell)中的全部的染色体所构成的图像称为核型。
30.核型分析(karyotype analysis)将待测细胞染色体按相应生物固有的染色体形态特征和规定,进行配对、编号和分组的分析过程,称为核型分析。
31.正常男性的核型:46,XY。
正常女性的核型:46,XX。
32.33.标示一特定带时,需要写明4例如:2p21:表示第2号染色体,短臂,2区,1带。
34..例如:1p31.31:表示第1号染色体,短臂,3区,1带,3亚带,1次亚带。
35.染色体数目异常类型及其产生机制1)整倍体产生的机制:双雄受精(diandry) ;双雌受精(digyny) ;核内复制;核内有丝分裂2)非整倍体改变的机制:染色体不分离;染色体丢失36.遗传平衡定律一个群体符合一定条件:1.大的群体;2.随机婚配;3.无自然选择;4.未发生新的基因突变;5.无大规模的迁移时,则群体中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世代繁衍中将保持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