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团队名称:能源学院“红乡印”暑期实践团队制作人:安全12-4班王瑞活动时间:2014年7月18日至2014年7月21日第一章追寻红色印迹,圆梦中国复兴 (3)认识会宁 (3)红色征程 (4)走进会宁 (4)走进会师园 (5)走进会宁会师博物馆.......................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珍藏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 (10)第三章深入基层调研,展望美好未来 (14)调研背景 (14)问卷调查结果 (10)第四章实践总结感想 14摘要关键词:红色革命红军会师革命精神教育发展老区建设正文摘要:会宁素有“陇秦锁钥”之称,是陇东军事重镇和交通枢纽,兵家必争之地。

1936年9月,蒋介石命令胡宗南部兼程北上,企图在会宁一带切断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道路。

中央命令红四方面军阻止胡宗南部,但张国焘心生胆怯,不执行北上命令,而要西渡黄河夺取宁夏。

红四方面军总政委陈昌浩等人则主张,立即北上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合,共同打击敌人。

这一主张获得多数支持并形成决议。

然而张国焘于9月20日赶到前线,情绪激动,示以眼泪,使得前线指挥员重新调整部署,准备西进。

对此中央多次复电不同意,加之西进先头部队了解到,黄河对岸已进入大雪封山季节,气候寒冷,道路难行。

张国焘没有办法,被迫下令北上会合中央红军。

1936年7月1日,红二、红四方面军在西康甘孜会师。

10月10日,红一、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

10月22日,红一、红二方面军在宁夏西吉县将台堡会师。

至此,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纵横十一省,行程二万五千里。

红四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零七个月,途经四省,行程近万里。

红二方面军长征历时十一个月,途经八省,行程一万六千多里。

通过参观纪念馆,重回革命旧址,拜访老党员等实践方式,并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获取人们对“革命老区新农村建设”的看法观点,调查与实地相结合来完成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本次学习与考察,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气概,老区建设的巨大成就,经历了一次梦境般的心灵涤荡,深切体验到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

第一章追寻红色足迹,圆梦中国复兴认识会宁红军会宁会师是长征中的重大事件,是长征胜利的标志,是中国革命重心从南方长江流域胜利转移到西北黄河流域的标志,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是革命力量的大汇合,是革命团结的象征,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基础,是长征史上的丰碑。

作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四大聚焦点”之一的会宁具有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七十多年前的红军会宁会师,使“会宁”这两个字嵌入了新中国的历史教科书。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10大元帅中的9大元帅、10位大将中的8位大将、46位上将、127位中将、1200位少将都在会宁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会宁作为伟大长征的会合点,与出发点瑞金、转折点遵义、落脚点延安一道,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上的红色圣地。

境内有闻名全国的红军会师旧址,有县级馆藏一级文物数量最多的全国重点历史博物馆。

红军会师旧址是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安全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首批50个全国廉政教育基地之一,始建与明代的会师楼被评为“大国印记:1949—2009中国60大地标”。

会宁还被列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是中国十大文化休闲旅游县、中国优秀红色文化旅游名县、中国优秀红色旅游目的地。

在中办、国办制定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会宁红军会师旧址被列入30条精品线路之一的兰州—定西—会宁—静宁—六盘山—银川线路上的重要景点和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会宁老区在战争年代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留下了许多革命历史文化遗产。

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青年一代传承下去,尤其我们当代大学生,这样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而传承的最好方式,就是我们能够实地进行参观学习,观看真实的图片、实物。

因此,我们应地制宜,选择会宁的一些红色景点,对红色会宁的革命历史进行深入了解。

红色的征程走进会宁7月18日,我们实践团队赶赴会宁开展实践活动。

会宁县,隶属于甘肃省白银市,位于甘肃省中部,白银市南端,会宁是西北教育名县,有"西北高考状元县"和"博士之乡"的称号。

本次实践活动将探访红色革命圣地会宁县,通过对会宁红色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实地考察,探寻红色历史文化与当地文化教育和经济发展的联系。

走进会师园7月19日,我们走坚会师园,进行了一系列探访。

1986年红军会师五十周年大庆前夕,会宁修建了由邓小平亲笔题写塔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由刘华清题名的“会师联欢会会址”,由徐向前题名的“红军会师革命文物陈列馆”、会师门、将帅碑林等五处景点为主体的“会师园”。

会师纪念塔三塔合抱,第11层封顶,三塔合为一塔,象征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会师联欢会会址原为文庙大成殿,红军会师期间,在此举行了庆祝红军会师联欢会,红军总司令朱德在此宣读了中央贺电;红军会师革命文物陈列馆内陈列有红军在会宁会师期间留下的革命文物,其中国家一级革命文物2件、二级革命文物9件、三级革命文物14件;将帅碑林建于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60周年之际,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36幅,上将题词35幅,中将题词38幅,少将题词75幅,省部级以上党政领导、老红军战士、社会知名人士题词130幅,共300多幅,勒刻成碑,镶嵌成林;会师楼原为修建于明洪武五年的会宁西城门,古称西津门。

红军骑兵千里奔袭会宁时,首先攻开此门,打开了胜利通道,为纪念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改称为会师门。

在红军会师六十周年大庆之际,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规划设计,在省级森林公园桃花山上修建了以模拟、微缩长征路上具有代表性和历史意义的22处景点为内容,由刘华清题写园名的“长征胜利景园”,景点生动再现了二万五千里征程的千难万险。

游客可以以万分之一的时间走过万分之一的长征路。

1996年11月,红军会宁会师旧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6月,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1998年7月被国家安全部确定为国家安全教育基地。

每年前来会宁缅怀先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旅游观光的各类游客逐年大幅增长,现在年均接待受教育者及游客在10万人以上。

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实现胜利大会师,不仅在中国革命史册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而且形成了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同心同德、百折不挠、团结胜利”为内涵的“长征会师精神”;留下了红军总司令部、红军大学、会师门、会师楼、红军会师联欢会会址、红军烈士墓地、战斗遗址等一大批革命遗址和大量革命文物。

会宁依托红军会师这一政治优势,理清开发思路,制定总体规划,积极实施“红色旅游”战略,加快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走进会师博物馆7月20日,实践团队一行来到会宁会师博物馆。

并且采访了会宁县老党员,他们告诉我们告诉我们,为迎接红四方面军,1936年10月2日,红十五军团骑兵团袭占会宁城。

10月9日,朱德、张国焘、徐向前等率领红四方面军进入会宁。

杜守琴告诉我们,为避免敌机轰炸,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庆祝大会于1936年10月10日傍晚在会宁文庙大成殿举行。

庆祝大会以两张门板搭成讲台,以供桌当讲桌,红一、红四方面军团以上干部2000多人坐在长条凳上,两万多红军战士、群众坐在大成殿外广场上。

庆祝大会由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李卓然主持。

朱德宣读了中央的贺电,徐向前等人讲话。

两个方面军的领导人还一起合影留念。

庆祝会表演了精彩的文艺节目,一直持续到晚上。

老党员告诉我们,当时红四方面军经过三过草地,到会宁后已是面黄肌瘦,穿得五颜六色。

红一方面军带来四万套棉军装,但还是不能满足需要,红军就在会宁购买棉花、羊毛,土布做军装。

第二章珍藏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长征是充满着无私奉献精神的史诗。

无论是难以自拔的沼泽,还是茫茫无际的草地;无论是皑皑白雪,还是飞机大炮;无论是酷暑严寒,还是饥饿干渴……红军将士都抱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与穷凶极恶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将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死的威胁留给自己。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团体,只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实事求是,无私奉献,就能够成就事业,创造辉煌。

70年前的长征是这样,70年后的今天也是这样。

第三章深入基层调研,展望美好未来调研背景创新型国家无不得益于教育立国,科技兴国与人才兴国,科技教育与人才资本要具有协同效应。

人才唯有科技才能带来持续的财富,唯有人才才能创造有价值的科技,唯有教育才能够培养有优秀的人才。

教育产生人才,人才催生科技,只有科技才能让国家强盛。

一、百年大计,教育为先在21实纪的今天,教育水平已经是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最重要的依据。

在现如今的中国,有很多人都在羡慕西方国家,他们的科技水平为什么那么高,生活条件为什么那么好。

城市为什么那么美丽,国立为什么那么强盛。

一切皆源自于教育水平。

正是因为有良好教育的国民,他们才能在城市、人文、法制、经济领先全世界。

在西方国家,大多数人都有大学甚至更高的学历。

德国为什么两次世界大战都战败又奇迹般地恢复,不正是因为有了几千万受过良好教育的国民吗?我们的农村和城市为什么差距那么大,还不都是因为农村的教育水平有限而造成的吗?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全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建国以来,在全党全社会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努力拼博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

进入本世纪以来,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农村教育得到加强,教育公平迈向重大步伐。

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

二、人才兴则民族兴,人才强则民族强在信息时代里,人才的价值尤为重要,我们可以想像一下,工业时代里,一个优秀技工和一个普通技工的收入差距不会太大,但在信息时代里,一个高级程序员和一个普通程序员的收入差异可能高达50倍。

微软公司刚起步时,比尔盖茨为早期的微软计算机编写basic语言解释器,他写出的解释器可以在64KB或更小的内存中运行,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比尔盖茨的天分造就了后来的微软巨人—微软公司,比尔盖茨的成功充分说明了人才对于信息产业的重要性。

美国之所以能在20世纪里一举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超级强国,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建立了一个以人才为中心的良性循环机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