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得-兼述孔子思想基础概念主讲:【太师】蟹的心记录:【主录】花开时间:2012年2月6日魏晋南北朝历史文化圈群号:154652699其实今天的内容,实在不好意思说是讲课。
我自己的对今天的定位,就是针对论语学习中的一些心得,和大家沟通交流下。
当今社会,国学似乎成为风潮了。
各种各样的国学论坛满天飞。
所谓国学大师,或者对国学有心得的人物,也满天飞。
但是很多人并非通过系统的阅读原典来学习国学,而是通过一鳞半爪、只言片语的传达,拼凑出自己对于国学的概念。
个人以为,这是很有害的。
想要学好国学,必须定下心,系统性的阅读原典。
老夫不才,乃是国学的外行。
对浩如烟海的国学典籍,一看就头晕。
但是在少年时,曾经认认真真地读了好几遍论语,自以为,对于《论语》这个单项,有些系统性的粗浅认识。
今天借这个机会,和大家分享下我的心得。
《论语》的背景,本次讲座完全省略,大家自己去百度,也节约点时间。
好,正式开始。
《论语》作为最早的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素来被认为是最能直接反应孔子思想的。
孔子的思想内容非常丰富,但是究其本质、挖掘重点,无疑在于“仁”、“义”、“礼”这三项。
其它各方面的内容,大部分都由这三个概念引申演进而出。
一、礼在这三个概念中,“礼”是其它两个概念的基础和起点。
何为孔子眼中的“礼”?狭义的“礼”,指的是仪式典章。
广义的“礼”,指的是节度秩序。
在《论语》之中,对“礼”的叙述随处可见,我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希望大家注意的是:孔子眼中的礼,并非单纯的典章仪式,也并非一成不变的节度秩序,而是超脱于二者之上的,“礼”的本源。
我们来看这一段:《论语.八佾》: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这就是孔子对礼之本源的解释,他认为,礼之本源不在于奢华复杂的仪式细节,而在于其内涵。
正如丧礼之上,相比与礼节周到完备,人心中对于逝者的悲戚怀念之情,才是礼之本源。
只要把握住了礼之本源,其它一应具体琐碎,都可以相应改变。
再举一例,《论语.子罕》:子曰:麻冕,礼也。
今也纯。
俭,吾从众。
拜下,礼也。
今拜乎上,泰也。
虽违众,吾从下。
用白话文来说,就是这样:按照古礼,帽子是用麻来做的,现在为了节俭,用纯布(丝)来做。
节约是很好的,我和大家保持一致,耶!按照古礼,见到长者,应该在堂前下拜,如今大家图省事儿,直接上堂去拱个手就算了。
这样不好,不好!虽然要违背大众的习俗,我还是要在堂前拜倒。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孔子强调“礼”,但他所强调的礼,并非简单地沿袭古代习俗或者大众习惯,而是经过他自身的判断,以礼的本质来统摄“礼”的施行与否、如何施行。
再举一个侧面的例子说明下,还是在《论语.八佾》的部分: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祭祀祖先的时候,便好像祖先真在那里;祭神的时候,便好像神真在那里。
是孔子说:我不赞成那种祭祀时有如不祭祀的态度。
后一句是关键:吾不与祭如不祭—我不赞成那种祭祀时有如不祭祀的态度,如果你心思不在这上头,礼仪再完备,有什么意思?这说明,对于祭祀鬼神的立意,孔子重视的是实际参与时的情感、心态,不讲求仪式等形式的方面。
这些段落,都证明了孔子所倡导的,并非形式上的繁琐仪节,而是其内涵的核心内容,礼的本质。
那么,什么是礼的本质?《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
义以为质,礼以行之。
这一句,阐述了孔子对礼之本源的理解:义是礼的本质,礼是义的表现。
在孔子看来,礼的施行,必须依托于“义”这一实质本源。
换句话:说作为社会人,我们一举一动的合理性、正当性,不依托于社会风俗、历史沿革之类外在的东西,而依托于我们自觉自发的,对于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的考量。
单独的礼,并不足以为万世法,不足以为君子之道。
礼的核心,是“义”。
二、义那么,现在我们追随孔子的思想,逐步深入,由“礼”推进到“义”。
—什么是孔子眼中的“义”?《论语》之中,对于“义”的阐述非常多,定义也很多变。
我随便选几则出来:《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论语.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
《论语.述而》: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等等等等。
这些文字之中,对“义”的定义各有侧重,有的偏向“责任”,有的偏向“合理”,有的偏向“正当”,有的偏向“道理”。
似乎没有特别明确的、直击本质的东西。
我阅读《论语》的时候,对这种一字多义的情况非常憎恶:)返身出来想想,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义”也是一个特别宽泛的概念。
不同的人、不同的社会阶层,各有其“义”。
举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黑社会的义是什么?就是讲义气,谁对我好,我就要掏心掏肺对谁好,其它不问。
只要你对我好,我就替你卖命,随便是杀人放火贩毒逼良为娼,都行,只要我为你尽力,就是“义”。
黑社会的“义”,就是讲兄弟义气。
以这个“义”为起点,衍生出了黑社会那套烧黄纸、斩鸡头、拜关帝的“礼”。
而儒家的“义”,则经过后世学者层层推衍,形成了儒家独特的“礼”。
“义”是一个宽泛而多适用、多解释的观点。
我个人以为,何谓义?执正道而行是也。
只要符合某个阶层的正道,就是“义”。
不同的“义”,衍生出了不同的“礼”。
那么,孔夫子所说的“义”和那些各种各样的“义”有什么不同?孔子眼中的正道与其它学说的正道得以区分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呢?就我个人的感觉,孔夫子的“义”,特别强调其与“利”的关系。
孔子是以“义”“利”二者的相互对立统一,来明确其“义”的概念【题外话声明一点,今天讲的都是我个人感想,本人对当前所谓名家大家的论语讲座一概不知,不牵涉支持谁反对谁。
】:论语中的“义”,首先确立的是他与“利”的对立性。
在这个层面,儒家的“义”,指的是特别摒弃对于收获、成果考量的,最为单纯的正当性。
由此彻底杜绝种种社会、感情、经济等等伦理对于“义”的侵蚀。
这是孔子非常旗帜鲜明提出的一点。
我们看《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在这个层面,义与利的分野,恰如君子与小人势不两立,绝无共同之处。
其次,确立的是“义”对于“利”的引导性。
即儒家欲谋“利”,必然是判定其符合前期“义”的考量之后方可为之。
在《论语.宪问》中,子曰:见利思义。
孔子并不是绝口不谈利,而是孔子认为,在利益考量之前,必须从“义”的角度加以审核,如果与“义”违背的利,就不应该去获取。
而在孔子之后,诸多儒家哲学家将这方面的内容加以深化、提炼,形成了第三项确立的关系:即宏观层面的共通性。
儒家所谓的“义”,如果上升到人类整体行为和社会规范的宏观层面来判断,其实和“利”是共通的。
这一点其实很好理解,比如赡养孤寡疾废之人,貌似无利可图,仅仅是出于“义”的考量,但是上升到前述层面来看,其实这样的举动,恰与人类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大利相符合。
这三重关系,层层递进,从互相冲突、到以义引导,到最高层面相互印证。
三、仁讲完了“礼”和“义”,我们继续深入,接触到孔子思想的真正核心内容:“仁”。
1、什么是仁?这个问题,就是我和摇头蚂蚁兄前阵子争论的中心,为了驳倒蚂蚁,我特地把论语又看了一遍.......多少年没看了,为此要谢谢蚂蚁:)在孔子之前,仁就已经是社会公认的道德准侧,在《国语》中多次提到仁,尤其是“爱人能仁”这一句,我以为和孔子的观点一脉相承。
孔子对于仁的问题,非常重视,对仁的讲述,也非常详尽到位。
在论语之中,谈到“仁”的地方,据说有一百零九次之多。
(这个数字是百度的,不好意思,自己木有数,哈哈)比如:《子路》: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阳货》: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等等等等。
这些话当然都很有道理,也值得细细品味。
但我们悲催地发现,孔子一般不直接讲述仁的定义,而是更愿意从不同的侧面来阐述。
所谓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孔夫子他老人家就不太爱痛快说这个。
似乎孔夫子本人也感觉,要清晰明确地讲清楚什么是“仁”不那么容易。
当然,这也和我国哲学传统上注重灵光一现式的开启智慧而非缜密地逻辑推理有关。
不过好在他从个个侧面说了很多,我们挑选比较有针对性的段落来慢慢分析。
首先是两句堪称提纲挈领的:《雍也》: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这两句话联系起来看,代表着孔子对于仁的第一个定义。
所谓“仁”,是脱离了私念,大公无私、视人如己、爱人如爱己的境界。
这样的仁,如果达到极高的境界,就是所谓兼济天下,一如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
接着再看一句:《述而》: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句话很有意思。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我想要学会仁呀,仁远不远呢?不远,你真的想要往仁的方向努力,仁就已经在你心中了。
这句话代表着孔子对于仁的第二个定义。
所谓“仁”,是一种自我、自觉、自主的境界,无须假诸外求。
套用佛经里的话,一阐提人皆有佛性,“仁”也是如此。
只在内心之中,其实无须外求。
2、仁的表现形式那么,仁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什么呢?孔子在论语中这样表述:《论语.颜渊》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就是恭谨、诚敬,就是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恕,忠恕,就是孔子所说仁的两个表现形式,就是仁的两个基本的实践表现。
在《论语.里仁》中,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本人,是贯彻了这两个表现形式的。
([群主]朝露暮岚:孔子所主张的“仁”,我感觉是对君王和贵族的要求。
蟹的心: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他的学问其实针对的就是君王和士大夫阶层。
就如老子所说绝圣弃智,针对的,其实也是那些智慧未免太多的大人物,而非农奴。
这是由当时的社会关系决定的,孔夫子不是博爱论者,他的觉悟还没到这份儿上:)3、如何来推行“仁”?我们从《论语》稍作延伸,看一看《礼记》。
《礼记.经解》:上下相亲谓之仁。
通常认为《礼记》是孔子七十二弟子的作品,所以我认为这句话也代表着孔子的见解。
如何来推行“仁”?每个人都能保持恭谨诚敬的心态,推己及人,在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中上下相亲相爱即可。
这是国语之中,为孔子总结的观点。
四、仁、义、礼的关系我们刚才分别讲述了仁、义、礼三个基本要素,那么,“仁”、“义”、“礼”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我们又是如何来确定,“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呢?请看《论语.颜渊》: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问孔子,弟子我如何才能到达仁的境界?孔子告诉他:你要有意识地约束自己,使自己的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规范,就可以到达仁的境界了。
一旦你真的做到了,天下人自然会认可你达到这个境界。
但是,往仁的境界去努力,完全依靠你自己的努力,不出于他人。
这段话非常非常关键,很明确地指出了仁和礼的关系:从实践层面以礼的规范自我要求,就可以到达仁的境界;而仁这个自我自觉自主的境界,落到实践层面,就体现为一举一动都符合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