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二章 环境化学物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第二章 环境化学物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第二章
环境化学物的生物转运和 生物转化
环境污染物 化学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具 与机体接触 进入血液 分布到组织 有类似的机理,都是反复通过生 物膜的过程,统称为生物转运 (biotransport)。 化学物质在组织细胞中发生的 结构和性质的变化过程,称为生
代 谢
排 泄
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颗粒物的吸收主要取决于大小:
>10μm,沉积在上呼吸道→痰
5~10μm,沉积在气管和支气管
1~5μm,可到达呼吸道深处,部分到达肺泡
<1μm,在肺泡内扩散而沉积
3、皮肤吸收 皮肤对化学物的通透性较弱,存在脂质屏障。四氯 化碳、有机磷农药பைடு நூலகம்可经皮肤吸收
皮肤吸收的 两条途径:
(1)表皮 (2)毛囊、汗 腺、皮脂腺
可被还原的化合物主要是含有硝基-NO2、偶氮
基- N=N 和羰基- C=O 的外来化合物以及二硫化
物、亚砜化合物等。催化反应的是还原酶或非酶
反应,系 NADPH、 NADH等生物还原剂作用的结 果。
1、羰基还原反应:醛、酮还原成醇 2、含氮基团还原反应: (1)硝基还原反应:各种硝基还原酶,NADPH 或NADH是供氢体。 (2)偶氮还原反应:偶氮还原酶 (3)N-氧化物还原 3、含硫基团还原反应:二硫化物、亚砜化合物可 在体内被还原。 4、含卤素基团还原反应 5、无机化合物还原:五价砷化合物中的砷也可被 还原成三价砷。
含有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代替细胞色素P-450参
与单加氧酶反应。 许多外来化合物都可经混合功能氧化酶催化, 加氧形成各种羟化物。羟化物将进一步分解,形 成各种产物,因此氧化反应可能有各种类型.
2.非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催化的氧化反应
肝组织胞液、血浆和线粒体中,有一些专一性 不太强的酶,可催化某些外来化合物的氧化与还 原。例如醇脱氢酶、醛脱氢酶、过氧化氢酶、黄 嘌呤氧化酶等。
过程。
RH + NADPH + H+ + O2→ROH + H2O +
NADP+
混合功能氧化酶是细胞内质网膜上的一个酶系, 组成较为复杂,主要有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也 称为细胞色素P-450依赖性单加氧酶,还有还原型
辅酶Ⅱ-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此外还含有微粒
体FDA-单加氧酶,它不含有细胞色素P-450,而
(三)水解反应 有许多毒物,如酯类、酰胺类和含有酯式键的
磷酸盐取代物极易水解,水解后毒性大为降低。
水解反应不需要消耗代谢能量。在血浆、肝
、肾、肠粘膜、肌肉和神组织中有许多水解酶,
微粒体中也存在。酯酶、酰胺酶是广泛存在的水
解酶,酯酶和酰胺酶可分别水解酯类和胺类。
1、酯类水解反应:
RCOOR’→RCOOH+R’OH 是许多有机磷杀虫剂在体内的主要代谢方式。 2、酰胺类水解反应: 酰胺是-COOH中-OH被-NH2置换形成的, RCONHR→ RCOOH + R’-NH2 3、水解脱卤反应
五、化学物的排泄
排泄是外来化合物及其代谢产物向机体外转
运的过程。
主要途径:肾——尿液,肝——胆汁;
其他:汗液、乳汁、唾液、泪液及胃肠道分 泌物、呼吸道。肾脏是主要的排泄器官。
(一)经肾随尿排出
1、肾小球被动滤过: 大部分外来化合物 或其代谢产物均可 通过肾小球滤过进 入肾小管 2、肾小管重吸收
3、肾小管排泄 :即为肾小管主动分泌,此种主动转运 可分为两种系统,一为供有机阴离子化学物质(有机酸)
第三节 生物转化
外来化合物在体内经过一系列化学变化并形成其衍生
物以及分解产物的过程称为生物转化,或称为代谢转 化。所形成的衍生物即代谢物。
生物转化具有两面性 生物转化主要发生在肝脏,其次是肾、肺,胃肠道、
血液、皮肤也有弱的代谢过程。
一、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 四 种 : 氧 化 、 还 原 、 水 解 、 结 合 。 两 阶段 (两相)。 (一)氧化 氧化可分为由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催化和非 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催化的两种氧化反应。
影响吸收的因素: (1)消化道中的酶类和菌丛,可改变某些化 学物毒性
(2)胃肠道内容物的种类和数量、排空时间 、蠕动状态。 (3) 环境化学物的溶解度和分散度。分散 度大,易于吸收。
2、呼吸道吸收:主要在肺。吸收最快的是气体、小 颗粒气溶胶和脂/水分配系数高的物质。
吸收特点:吸收的外来化合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而分布全身,与胃肠道吸收不同。 主要方式:简单扩散
转运;一为供有机阳离子化学物质(有机碱)转运。
(二)经肝随胆汁排泄
( 肠肝循环 )
肝(对化学物进行生物转化形成的一部分代 谢产物)
门静脉系统
胆汁
重吸收
小肠
粪便
95%胆汁酸可被重吸收
外来化合物随同胆汁进入小肠后,可能有二种去路: ①随粪便排出;②进行肠肝循环。
再有一部分外来化合物在生物转化过程中形成结合物,
影响因素:
(1)分子量大小、脂/水分配系数及角质层厚度
(2)种属不同:可能与角质层厚度不同有关。 (3)高温:易于吸收 (4)角质层损失因子:角质层被损坏,可使环 境化学物通透性增加。
四、分布与贮存
(一)分布(distribution) 环境化学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和体液后,随血液和淋巴 的流动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 同种化学物在体内不同器官分布不同,不同化学物分布
在小肠。
经胃肠道吸收的外源化合物主要通过下列转运方式:
(1)简单扩散 是外源化学物在胃肠道吸收的主要方式。 (2)滤过 小肠粘膜细胞膜上有直径0.4nm左右的亲水性 孔道,分子量100左右,直径小于亲水性孔道的小分子, 可随同水分子一起滤过而被吸收。 (3)主动转运 机体需要的某些营养物质如糖类、氨基 酸、核酸、无机盐可由肠道通过主动转运逆浓度梯度被吸 收,少数外源化学物,由于其化学结构或性质与体内所需 的营养物质非常相似,也能通过主动转运进入机体。 (4)胞吞作用 偶氮色素及某些微生物毒素可通过胞吞 作用进入肠粘膜上皮细胞。
1 、 微 粒 体 混 合 功 能 氧 化 酶 (microsomal mixed
function oxidase, MFO)
又称为混合功能氧化酶或微粒体单加氧酶。
MFOs 催化的氧化反应是使被氧化的化合物分子 中增加一个氧原子,故也称单加氧酶。在这一过 程中还需要 NADPH 提供电子,使细胞色素 P-450 还原,并与底物形成复合物,才能完成这一反应
出现在胆汁中;肠内存在的肠菌群以及葡萄糖苷酸酶, 可将一部分结合物水解,则外来化合物可重新被吸收并
进入肠肝循环。
(三)其他排泄途径 1 、肺:许多气态外来化合物可经呼吸道排出体外。其 经肺排泄的主要机理是简单扩散,排泄的速度主要决定 于气体在血液中的溶解度、呼吸速度和流经肺部的血液 速度。 2、 乳汁:许多外来化合物可通过简单扩散进入乳汁。 有机氯杀虫剂、乙醚、多卤联苯类、咖啡碱和某些金属 都可随同乳汁排出。 3、 头发、指甲:可富集汞、铜、砷等毒物 4、 未被吸收的化学物经粪便排出
主要有几种: 1、血浆蛋白 外来化合物进入血液之后往往与血浆蛋白,尤其是 血浆白蛋白结合,使之不易透过膜进入靶器官,也影响 化学物的 排泄、转化及再分布。这种结合大多为可逆的 非共价结合。
2、肝和肾
含有特殊结合蛋白,如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tin, MT),可与Zn、Cd、Hg、Pb结合。
胞饮作用(pinocytosis)是一种非选择性的 连续摄取细胞外基质中液滴的内吞过程。吞入 的物质通常是液体或溶解物。
三、吸收
环境化学物经各种途径透过机体的生物膜而进入血 液的过程称为吸收。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 吸收 1、消化道吸收 是吸收环境化学 物的主要途径。消 化道的任何部位均
有吸收作用,主要
也不同,这与组织的血流量、亲和力及其他因素有关。
在分布的开始阶段,血液供应丰富的器官化学物浓度 最高,随时间延长,分布取决于化学物与组织器官的亲和 力。
影响分布的另一主要因素是体内屏障
1、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 原因:脑部的毛细血管壁与一般的不同 ① 管壁由紧密联合在一起的 扁平内皮细胞构成,中间不 留小孔,近似于生物膜 ② 管壁外侧被星状胶质细胞 紧密包围,亲脂性物质易于 通过 ③ 间液中蛋白质浓度很低
气态物质吸收的影响因素:
(1)分压差和血/气分配系数——主要决定因素 当分压差达到平衡时,血液中的浓度(mg/L)与肺 泡中的浓度之比为血/气分配系数。 (2)分子量和溶解度:水溶性物质分子量越大的化学 物吸收的越慢。脂溶性物质吸收速度与分子量大小关 系不大,取决于脂/水分配系数。
(3)肺通气量和血流量:
每一循环消耗一个ATP,转运出三个Na+,转进两个K+
2、 易化扩散 facilitated diffusion 不易溶于脂质的化学物,利用载体由高浓度向低浓度 移动的过程。
特点:有载体参加;不消耗能量。
3、 吞噬和胞饮——膜动转运 cytosis 吞噬作用 phagocytosis:一些固态颗粒物与细胞膜上 的某种蛋白质发生作用,引起膜的外包或内凹,将异物 包围进入细胞。 吞入物通常是较大的颗粒。吞噬作用只限于几种特殊 的细胞类型 ,如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3、脂肪
脂 溶性外 来 化合物 如 有机氯 农 药 、有 机 汞农药 、 PCB 等易于贮存于脂肪组织中,并不呈现生物学活性
。只有在脂肪被动用、外来化合物重新成为游离状态
时,才出现生物学作用。
4、骨骼 Pb、Si、Ba可取代骨质中的Ca而蓄积在骨质中。
有毒物质在体内贮存的生理意义: 1、保护作用;2、可能成为慢性中毒的来源。
2、滤过 是化学物透过生物膜上的亲水性孔道的过程。孔道由 嵌入脂质双分子层的蛋白质中的亲水性氨基酸组成,凡直 径小于膜孔的化学物质都可随水流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