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古代诗歌四首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古代诗歌四首ppt

大海吞吐日月、 包蕴万物的壮丽 景象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抒:统一天下的 雄伟抱负
诗中哪些 诗句最能体 现作者博大 的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四句是诗人奇特的想象,描写了大 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 以沧海自比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想 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曹操
曹操(155-220)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 qiáo县人(今安徽省亳bó 县)。东汉末年的政治家、 军事家和诗人。与曹丕、曹 植合称“三曹”。
他善诗歌,有《步出夏 门行》等篇。他的诗歌散文 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 悲凉,篇中抒发了自己的政 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 的苦难生活。
“次” :停宿、停泊
朗读、释义 次北固山下
• 王湾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品 读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欣 赏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潮水涌涨起来,两岸相距更显宽 阔,风正好吹在高高悬挂着的船 帆之上。
2“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一联,历来被 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①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 替的自然理趣 。 ②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 子顿生思乡之情 。 ③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 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 ④“生”与“人”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 ⑤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 (答出其中一点, 言之成理即可。)
激越的心情 豪迈乐观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作者亲眼 所见吗?
虚写,是诗人“观
这句是写日月、星河吗? 沧海”产生的联想
大海的辽阔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借景抒情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诗人借: 秋的勃勃生机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赏析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
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 以下由“观”字展开,写 登山所见。
曹操“观”到了什么? (诗中哪几句是他看到 的景象)
向东
曹 操 同““苍”, 青绿色。 来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多么
秋风声
把握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诗意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银河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汹涌澎湃的波浪
好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向东登上碣石山,远望那苍茫的大海。 海水是那样的起伏动荡,山岛是那样的高耸直立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山岛上)树木郁郁葱葱,百草丰美茂盛。 秋风飒飒(sà)吹来,林木簌簌(Sù)作响,涌 起巨大的波涛
辞、乐府诗。
• ②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 2、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 3、按内容分(题材) :叙事诗 、写景诗 、
友情送别诗 、爱国怀乡诗、咏物诗 、咏史 怀古诗 、边塞征战诗 、山水田园诗 、宫怨 诗和闺怨诗 、爱情诗 。
练习巩固
• 1.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 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寓情于景
1、交代“观海”的方位、地点以及
观察对象。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叙事)
抒写 伟壮
2

、 ﹃
沧观

沧 海

水: 澹澹
山岛: 竦峙 树: 丛生 草: 丰茂 风: 萧瑟 波: 涌起
海水及山
岛之景

(实景) 写


大丽 抱景 负色 。,
展 开 阔 胸
怀
3、感
日月:运行--出其中 星汉:灿烂--出其里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 五月誓师,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 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
生操情,,踌写躇下满了志这,首意壮 气曹丽 昂的 扬操诗 ,篇 雄。 心勃得勃胜,而一归心的想曹
着统一天下的宏伟事业。
观沧海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 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 随风飘到龙标。
品诗欣赏
本诗主题是什么? 答:借月抒怀,表达惊讶、悲愤、
同情、关切、安慰之情。
练习
“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离征散_、_漂_泊_,本 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_暮春___季 节的一种哀_伤_、_惆_怅_气氛。

想 感
雄伟抱负
情 博大胸怀
写 借景抒情
作 手
寓情于景
法 景情交融

想 凄凉、愁苦
感 情
思乡之情
描写大海吞吐日 月、包蕴万物的
壮丽景象,
小结
《观沧海》
《天净沙·秋思》
秋天傍晚 凄凉冷落 的景象
我国古典诗歌关于夕阳和秋天的诗句: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乐游原》李商隐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
③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把明月之 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 友的怀念和同情。
小结如何通过诗歌中的意象感受其意境
• 古典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 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它需要感性 认识和情绪体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 境界”说的也便是诗的“意境”。我们可 以通过诗人在作品中对意象的选取,感受 其情感,体会其意境。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青山外,绿水前 (充满 行、见 一帆悬,两岸阔 春意)
(对偶) 海日生,江人年
次北固山下
(景中含理)
感:乡书 达 洛阳 (设问)(淡淡乡愁)
诗歌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 情,又写出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博大 胸襟。
诗歌的分类
• 1.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 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
锡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 登高 》
•第二课时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题解与作者
1.题解。 (1)闻:听到,听说。 (2)左迁:古人尊右卑左,左迁即贬谪。 (3)龙标:今黔阳,贵州西部。
2.作者。 李白: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 居士”。人称“诗仙”。
3.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诗家天子,七绝圣 手。因“不护细行”被贬龙标(黔阳)尉 。
别人的家,我的 家在哪里?
幽雅、悠闲、恬静、温馨 但是
烘托游子 思家之情。
荒凉 古道 西风 瘦马
凄冷 异乡奔波之苦
人瘦
什么时间?
点明全文的感
在什么地方?
情基调:愁
什么人?
什么感情?
天涯游子的 思乡之苦
断夕 肠阳
人西 在下
天,

思想感情
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 故乡的凄凉愁苦之情。
点明主题的句子是哪一句?
想象奇特 胸怀博大

(互文见义) (虚景)
主题
描写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物的壮丽景 象,抒发作者的雄伟抱负和博大胸怀。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元代曲作者
曲牌名 题目
元曲中的小令
秋思
赏析
枯枯 藤 老老树 昏昏鸦
衰亡、肃杀的秋色
这景色有没有藏着
蕴含着无限的凄凉悲伤。 作者的什么感情呀?
景中有情
小桥
流水 人家
读诗品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感悟诗意
杨花落尽子规鸟声声哀啼, 听说你被贬到龙标跋涉五溪 让我把思念托付明月吧,伴 随着您一直奔赴夜郎以西!
品诗欣赏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而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 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 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 入景。因此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 事。“闻道”,表示惊悉。“过五溪”,见迁谪 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 意自见。
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 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 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①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 与关切。
②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像成善解人 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 西。(“明月”除了有普天同照、能够把心儿带给 朋友外,更能表现友谊的纯洁,表明王昌龄人格的 高洁。)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生机盎然
水 何澹澹 山岛 竦峙 树木 丛生 百草 丰茂 秋风 萧瑟 洪波 涌起
诗人的雄心伟业犹如 这树木百草一样,生 机勃发,也像这洪波 涌起的大海,充满生 命的活力,充满希望。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的运行,灿烂的银河,都好象从大海中升起, 最后又落入大海之中。(互文)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真是)好极了,让我用诗歌来抒发我的壮志吧。
自由朗读,想一想: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的? 2、这首诗可以分几层?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