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环境现状与中国的发展

中国环境现状与中国的发展

中国环境现状与中国的发展
经过近四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世界舞台中的主角,经济体量的增加、与世界经济的紧密结合,加上庞大人口和国土面积下已经激发及正在激发的需求,成功地转化成了全世界飞扬的GDP,在可以预期的未来,平衡了生产力和不断激发的需求(前提是有钱买——分配制度公平,基尼系数下降)之后,中国经济仍能以一种西方不习惯的方式保持增长,使中国人建立起新的一种“制度自信”——无需自由经济和市场的配置,以国家机器为基础,兼顾市场,也可以成为一个永不落后的发展模式。

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是中国特色,它持续一贯的发展已经让美国、日本惊悚,几经唱衰而更勇,这大概是所有西方经济学者茫然四顾的话题。

一面是西方大唱衰乐,一面是总理的大声回应:不要担心,我们有的是方法,很多手段还没使出来呢。

是?否?且行且看罢。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信总理的,西方的顾虑,权作为对我们的警示。

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建立在国家不断的投资和公众的高储蓄基础之上,快速的发展常常也是过分投资的结果,投资最初是为了满足到了未来需求的增长,但逐利的冲动也使投资变得盲目。

国有经济,或垄断,或不计投资效率,在一个逐利的时代,和着轻歌唱着“向钱、向钱”。

中国也逐渐成了“世界工厂”、“世界试验室”、“世界钢厂”、“世界化肥厂”。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是一个见证奇迹的时代,也是一个环境陷落的年代:家乡曾经绿水相映的溪流没有了,孩子们从水沟里上岸来到游泳池;街道上妖娆的女人们不甘地戴上了防尘口罩,避让一辆辆见头不见尾的车辆;满世界的不孕不育,鱼贯而来的急症恶症,不仅让人质问:这是我们想要的未来吗?
中国的环境在近四十年里经历了什么?
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曾经以为如果能看见满眼的高耸的烟囱就是工业大国的标志了。

许多年过去,这样的图景真在许多地方出现,只是不是天安门城楼,也有幸不是那里,因为那样的工业革命带来的不只是“壮观”。

水、大气、土壤、垃圾是四十年工业革命最惨痛的受害者。

四十年过去,北方水系基本已污染殆尽,南方水系基于水量充沛,还能找到若干条貌似清澈的河流,但其中流动的鱼虾,浮游动植物也数量剧减了不少。

湘江的河床里淤积的重金属逐渐达到了威胁程度。

流经城市后的河流变得沉重,或漂浮、或异味,水色黯淡。

水体污染也在四十年间经历了变化,由最初的工业废水为主,转化为以生活污水为主,随着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治理强度增加,城市和农业区的面源污染则成为了污染的主要来源,受污染的雨水成为城市区域河流污染的主要渠道。

尽管排入河道的水大部分经过处理,河流的活力还是不可避免地衰弱了,营养盐、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重金属没有从河流中减少,是导致河流生态效应削弱的原因之一。

城市内水域还面临着天然水体消失,硬化路面增加,河道修整,堤岸硬化等城市改造措施,加速了城市水生态环境的恶化。

农村的水体污染也不是简单的问题,四大湖系的营养化与农村大量施用氮肥、磷肥不无关系,传统的农家耕作被快速的肥料催长代替,滥用的肥料和农药既污染了河流,也给地下水带来了威胁。

水体污染与水体治理几乎是同时成长起来的,从最初对集中排放的达标要求到如今的区域治理,治理不断却难得见到反污为清的案例,这与治理思路的曲折有关,也与快速发展中忽略环境保护有关。

治理却不见水清游鱼是水环境治理中颇为尴尬的事,最初我们将责任归结为工业和生活污水中泛滥的有机污染物,开展了点源治理,达标排放,却不见成效。

接着,我们发现了总量控制,排放规划,依然不见好转。

总量控制的理论基础是水体的最大污染承载力计算,但我国的最大污染承载力则是建立在以功能利用为目标的四级水域标准基础之上,也就是说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水域使用功能我们计算了水体的最大承载力,相比美国上世纪七十年代对水域提出的最大日排放量宽松太多。

——我们的最大承载力实质上是最大程度压榨环境的政
策,算了,为了发展,放低点要求吧。

四级水域功能标准的缺点是没有考虑水域的生态功能维持,部分指标过低,同时欠缺水域生态指标,以这样一个标准确认的最大承载力自然无法负担生态维护的作用。

未来的水环境维护应该怎么做?
人类对水域的扰动将会是一个长期而影响深刻的事件,水环境的维护目标包括:水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利用,水环境生态的健康和水环境营造的水景观。

要达到以上目标,首先要以流域为范围,从生态水资源角度确定水域环境标准,以此为基础规划区域内产业类型、规模和位置,确认的规划,除非发生重大技术革命提高了生态水资源数量,或降低了产业对水资源的需求,不应该突破。

其次是对流域内的污染开展持续性减排,把重点从普通污染物转向营养性污染物及特殊性污染物。

加强城市面源污染管理,通过城市地面铺装改造,增加绿地和水域缓冲等建设,控制排入水体的污染雨水。

三,河道生态恢复及维护。

四,农村面源污染控制。

农村面源污染最经济的手段是推广合理施肥、施药,目前这一手段缺少技术及政策制度保驾,缺少后继手段。

缓释肥料成为改善肥料污染的主要手段。

在水污染及水环境技术方面,废水中氮磷的进一步有效消减技术,废水中重金属控制的有效方法,依然是环境领域的技术热点,城市雨水储存与再利用,可以控制初期雨水污染则成为新技术热点,不过改造城区既有市政系统投资巨大,经济的技术理论与方法是解决该问题的要求。

河道生态修复与湖泊生态修复面对相近的问题,河道还存在生态堤岸问题,湖泊则在存在湖泊中心区富营养化的解决问题。

大气污染面对的首要问题是污染源分析与转移路径,工业污染源、交通工具污染源,化石能源的污染控制,小尺度与大尺度上的污染转移、迁移的路径与方式,大气污染与人类疾病的关联性研究均是大气污染研究的对象,新的空间尺度的监测工具则带来了新的研究手段。

污染混合效应研究。

土壤方面,垃圾处理,土壤修复,垃圾焚烧也是,先进的垃圾焚烧技术及设备,垃圾渗沥液处理似不是太大问题,土壤修复的难度较大,成本高,探索有效且成本低的方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可以考虑解决的问题:
1.基于生物吸附剂为基础的重金属吸附剂-biomass adsorption biosorption
2.污泥碱性发酵与磷的回收
3.污泥预处理强化厌氧发酵
4.河道的生物接触氧化技术
5.城市面源污染控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