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老头》的父爱摘要:雨果说:“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佼佼者”。
巴尔扎克的成就,与他的一生密切相关,他缺少父母的关爱,而且受到金钱的迫害——巨额债款使他无法喘息。
被迫陷入金钱漩涡的巴尔扎克能够看透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拜金主义和追逐金钱的、以钱为衡量标准而待人处事的社会丑陋现象。
关键词:高老头父爱悲剧盲目金钱至上高老头生活在大革命时期、拿破仑帝政和波旁王朝这三个新旧交替、急剧动荡的时期。
他顺应时代潮流做起面粉生意,制造了一次有名的大饥荒,并趁机囤积居奇,抬高粮价,成了资产阶级暴发户。
敬爱的妻子死后,他把全部的希望和感情转移到两个女儿身上,两个女儿生活非常奢华,像一个有钱的老爵爷所养的情妇。
但是伟大的父爱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到最后“柠檬榨干了”,高老头像野狗一样惨死在伏盖公寓。
高老头的悲剧纵然有一定的时代因素,但主要源于他超阶级的畸形父爱。
一、高老头表现在女儿身上的父爱高老头的乐事只在于满足女儿们的各种幻想,他请来优秀的教师培养两个女儿高等教育应有的才艺,全力满足女儿的奢华生活方式,如给她们请做伴的小姐,仅仅十五岁就有了自备马车等。
一直到出嫁的年龄,高老头还给女儿们随心所欲挑选丈夫的权利,大女儿阿娜斯塔齐很想做贵族太太,嫁给了一位伯爵;小女儿但斐纳非常喜欢金钱,被银行家迎娶。
女儿出嫁时,高老头用了他一半的财产做陪嫁,给了每个女儿八十万法郎。
波旁王朝复辟以后,封建等级观念进一步加强,高老头的面粉生意被地位显赫的女婿认为有失体面,高老头也觉得自己的身份有辱女儿的脸面,为了女儿,他盘出铺子搬进了肮脏、颓败的伏盖公寓。
高老头可以为看一看女儿而甘愿忍受女婿的侮辱,可以倾其所有地为女儿偿还因追求享乐而欠下的债务,甚至可以为女儿找情夫充当中介人。
此外,小说中还有大量的动作、语言、行为的描写,全方位的表现出高老头超乎寻常的热烈父爱。
语言如,他说:“她们顺便对我笑一笑,噢!那就象天上照下一道美丽的阳光,把世界都镀了金”,“你觉得这些小生命每滴血都是你的血,是你的血的精华……她们眼神有点儿不快乐,我的血就冻了。
你终有一天知道,为了她们的快乐而快乐,比你自己快乐更快乐。
”,“我爱我的女儿,还胜过上帝爱人类”;动作行为如:高老头偷偷跑到街角去等女儿们的马车出现,嗅女儿的信纸,吻女儿的脚,用头蹭她的裙裾。
他把自己完全沉浸在只爱女儿的狭小世界里,只有别人提起和他女儿有关的事情,他的眼睛才会发亮,才会精神百倍,否则他就对周围的人和事表现出漠不关心,迷迷糊糊的,显得老态龙钟。
这种种现象,刻画了一个疯狂爱女的父亲,一种畸形的父爱,展现了巴尔扎克所说的“无比巨大力量的感情”。
二、高老头心理一个人意识行为上的表现必然决定于他内在的性格心理,高老头所表现出来的异于常人的父爱,与他心理状态上的畸形有着密切的联系。
异于常人的心理之一:高老头是巴黎的那种陶里庞人,心里有一股极高的情感。
因为他的老婆是他崇拜赞美、敬爱无边的女人,因为又一位这样的夫人他无比骄傲,他们一起度过了七年的幸福生活,后来他的妻子不幸早逝,离开了他。
一次巨大的挫折击垮他的高尚的情感,他只好将所有的爱转移到妻子留下的女儿们身上,在她们身上实现自己情爱的目标。
开始他是满足她们物质和金钱上的需求,只要求女儿跟他亲热一下作为回敬;后来就只希望和她们在一起,想方设法接近女儿,虽然女儿表现出厌烦,但他变异了的父爱欲望发展到极端,无法自控,“好像赌棍离不开赌场”,他心理上无法远离女儿。
此时高老头对女儿异乎寻常的爱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爱的激情,父爱不再是纯粹的父爱,是父爱、情爱的混合,最后竟异化成为一种病态的心理。
如他临死前的自白,“我的嗜好,我的情妇,我的一切,便是两个女儿”。
只要能看上她们一眼,听别人提起女儿,他精神上就感到满足,甚至他的病也会好起来。
他的异常反应让别人误会他的女儿是他的情妇,但他丝毫不觉,他已经完全失去自我,他的存在只是为了爱女儿,否则他就会质疑活着的意义。
他的这种畸形心理最终为女儿的堕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心理之二:高老头是资产阶级社会营造者中的一员,和那个时代所有的人一样,他将金钱看得非常重要,认为没有金钱世界末日就要到了。
他对金钱盲目的崇拜,认为金钱可以买到一切,甚至可以买到女儿的爱。
作为父亲,由于他的这种病态心理决定了他父爱的内容多半是满足女儿的物质生活,用金钱来满足女儿的一切欲望。
他没有尽到一个真正作父亲的责任:用良好的心态和正确的方法教育女儿,使她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他自己节俭,却纵容地给予女儿奢侈的享受,这种一味地金钱上的给予和宠爱,使女儿们养成了挥霍和向他们的父亲索取的习惯,且对他的给予已熟视无睹。
他只教会女儿怎样被人爱,却没有教导女儿怎样去爱别人。
甚至为了给女儿找钱,他愿意杀人放火;当他无力替女儿还债时,他觉得惭愧死了;手头没有钱给女儿时,他说:“不中用了,再不能说是父亲了!”在他的人生哲学里,金钱和父爱似乎可以划等号。
就在他行将就木之际,他想的还是赚上几百万,继续买女儿的爱。
从高老头渗入骨髓的对金钱的崇拜,其畸形心理可见一斑。
事实上高老头这种畸形心理是他所处的时代的畸形造成的。
高老头的女儿们变得无情、无耻、丧失道德伦理,成为崇尚金钱的资产阶级贵妇,其中固然有社会风气和社会教育的败坏作用,但也是因其用金钱换取父爱的畸形心理造成的。
三、高老头父爱的悲剧及其原因。
若高老头那甘愿舍弃一切只求得女儿幸福的父爱能得到女儿们的些许感动、温情和回报,那么这个人物便不是一个悲剧了。
而我们看到的却是高老头那两个过惯了奢华生活的女儿永无止尽地搜刮他的钱财,当他被榨干后便被她们无情地拒之门外。
她们过着奢侈的生活,而她们的父亲却在肮脏、阴冷、寒酸的伏盖公寓中节衣缩食,孤苦无告。
小女儿但斐纳似乎对父亲还存有一丝感情和怜悯,而阿娜斯大齐却是彻底的冷酷,她甚至不亲自去高老头那里取她要做衣服的钱,为了她的情人和虚荣将她的父亲彻底逼上了死路。
但即使是小女儿,也没有在高老头将死之时去看望他,他带着对女儿的爱和诅咒孤零零地死在了伏盖公寓。
高老头是一部彻底的悲剧,他为女儿耗尽所有资产和最后的一份精力,而他的女儿却连他丧葬的费用都不肯承担。
若没有青年大学生拉斯蒂涅倾囊相助,打点丧葬费用,那么高老头将会被抛尸街头。
高老头的父爱,那让旁观者和读者动容的父爱,在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并没有得到他女儿们的一丝回馈。
其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却遭到那样无情的对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实质是封建宗法观念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道德原则战胜的悲剧,是封建宗法制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这一新旧交替时期社会现象的反映。
高老头那坚韧的为女儿无私奉献的精神,确实有其伟大之处,被称颂为“父性的基督”。
但是探究造成他悲剧的原因:首先是他对女儿不明是非的溺爱,何况父爱已发展到畸形。
高老头对女儿的爱,无非是希望维系小市民那种天伦之乐的生活情趣。
他试图在女儿身上花费大批的金钱来“买”他们的感情“我一向对她们百依百顺。
小姑娘想入非非的欲望,都给她们满足。
十五岁就有了车!要什么有什么。
”为了让两个女儿和她们的丈夫都不敢怠慢他,两个女儿结婚时,高老头给了她们每人八十万法郎,使高老头暂时获得了“她们家永远有我的一份刀叉。
我同她们的丈夫一块吃饭。
”临死前,高老头还想“拥抱她们”“再看她们一次。
”还担心着“她们的财产遭到了危险,又是落在怎样的丈夫手里!”面对不孝的女儿,他还替女儿辩护:求上帝,说女儿一向孝顺,“归根结底,你们没有罪。
朋友,她们是没有罪的!请你对大家都这样说,别为了我为难她们。
一切都是我的错,是我纵容她们把我踩在脚下的。
”在自己被病折磨得“五脏六腑都在烧”的情况下,仍念念不忘“天哪!我死了,谁替她们挣钱呢?我要为她们上奥特塞去,上奥特塞做面条生意。
”对于女儿的绝情,高老头却怪罪于两个女婿“女婿是毁坏女儿的坏蛋,他把一切都污辱了。
再不要有结婚这回事!结婚抢走我们的女儿,叫我们临死看不见女儿。
”临死前的高老头仍挣扎着说“我祝福她们,祝福她们”。
高老头在处理家庭问题时,由于对女儿建筑在金钱上的畸形的爱而忘了保存自己的金钱的“实力”。
要知道,他的两个女儿是完全由他亲手用资产阶级道德观培养起来的资产阶级荡妇,她们满脑子便是“金钱万能”,所谓的“天伦之乐”、“父女之情”,对她们不过是对牛弹琴,她们的金钱至上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地烙在心底。
因此,可以说,高老头畸形的父爱,是造成其悲剧的原因之一,是自食其果。
其次,资产阶级社会的利己拜金原则,无情地渗透到家庭的至亲骨肉之间。
在崇尚金钱万能的资产阶级社会,“崇高的父爱”是斗不过金钱的。
资产阶级社会是一个追逐金钱的世界,在资产阶级那里,每桩婚姻都是一次交易,婚姻的背后也可能蕴藏着罪恶的阴谋。
但裴纳为了金钱嫁给了纽沁根,拉斯蒂涅为了金钱去追求但裴纳,潜逃苦役犯伏脱冷盅惑拉斯蒂涅谋财害命,娶银行家泰伊番的女儿维多莉。
以金钱为交易甚至还渗透到至亲骨肉之间,“资产阶级撤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高老头的两个女儿就是当时社会拜金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典型人物。
当高老头有钱时,他们对高老头的照顾是“多么周到、体贴”,“好爸爸,上这儿来;好爸爸,上那儿去。
她们家永远有我的一份刀叉。
”,“她们陪我坐着车子上戏院,我在她们的晚会里爱待多久就待多久。
她们承认是我的女儿,承认我是她们的父亲。
”他们“恭恭敬敬瞧着我,就像恭恭敬敬瞧着钱一样。
”当高老头财产所剩不多而搬到伏盖公寓时,他在女儿、女婿家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先是遭到女儿的白眼,女婿的侮辱,后来竟很难登上女儿的家门,只能偷偷摸摸的看女儿。
财产被榨干后,临终前想见女儿一面也不可能。
高老头“呼天抢地的哭诉”也唤不回女儿的到来,只能长叹一声,说:唉,爱了一辈子的女儿,到头来反给女儿遗弃。
总之金钱毁灭人性,败坏良心,破坏家庭亲情。
高老头是金钱关系的受害者,同时他也是实施者与受害者的统一。
四、父爱形象的典型化和其意义。
作者巴尔扎克在塑造人物的问题上,主张强调特性,也强调共性;使典型个性化,个性典型化;又说典型人物应该把那些多少和他类似的人的性格特点集于一身。
高老头的性格是典型化的,被称为近代的李尔王,他的形象塑造在巴尔扎克的诸多作品中具有代表性。
高老头作为巴尔扎克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他不止是一个人物,而是时代的典型,他不仅是那个时代与时俱进的资产者,有着那个时代人追逐金钱的本能和自私自利的共性,同时他也是宗法制社会父爱的典型。
整部小说由高老头绝望的父爱构成了最强音。
巴尔扎克唯心地认为“欲念”是人的基本要素,强调“欲念就是整个世界;没有欲念,宗教、历史、小说、艺术都是无用的”,高老头的“欲念”就是父爱。
他又说悲剧的因素也不仅限于个人的性情气质,而尤在乎淫靡腐化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