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审美视角新说“白日”——《登鹳雀楼》教材解读

从审美视角新说“白日”——《登鹳雀楼》教材解读

【摘要】以“白日”新的释义为框架,站在审美角度,从形式、情感、哲理三个维度,立体
地对《登鹳雀楼》进行解读,可以发现:它的形式之美,体现在文本虚实相生;它的情感之美,
表现为对困境的超越;它的哲理之美,展现为超然的胸怀和智慧。

通过对这一经典文本进行
解构与建构,人人皆能从中得到能量,引发思考。

【关键词】审美;教材解读;《登鹳雀楼》;白日
从审美视角新说“白日”
——《登鹳雀楼》教材解读
□王亚西
《登鹳雀楼》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名篇。

王之涣更是因此首诗,成为家喻户晓的诗人。

此首诗意象宏大,短短二十个字,却写尽江山,可以说是缩万里于咫尺,同时融写景与哲理为一体,是唐诗五言中的扛鼎之作。

在《登鹳雀楼》中,重要的意象有“白日”“高山”“黄河”“大海”。

对于“高山”“黄河”“大海”的解释,历来是无争议的。

但是,对于“白日”的解释是存在争议的。

在语文教学中,大多是采用“夕阳”这一解释。

倘若译为夕阳,为何要称之为“白”日?在大部分人的认知中,夕阳是红色、黄色的,绝不会是白色的。

将夕阳写成“白日”的做法,虽然在古人中也能举出例子,但毕竟是少数。

因此,笔者认为,“白日”不是“夕阳”,而是意为“中午的太阳”。

首先,“白日”这一意象在直观上给人的感觉是一轮“明亮”的太阳。

而正午时分的太阳,无疑是最符合这一形态的。

其次,古人的诗词中,亦有许多将“白日”解释为“中午的太阳”的。

如《
楚辞·大招》云:“青春受谢,白日昭只。

春气奋发,万物遽只。

”左思的《咏史·其五》:“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

”吴迈远的《长别离》:“君才定何如,白日下争晖。

”以上,为“白日”解释为“正午的太阳”奠定了学理依据。

下面笔者以“白日”的释义为线索,从审美这一角度出发,对本诗进行新解。

一、形式之美
将“白日”解释为“正午的太阳”,推及至文本中,或许有人会发生疑问:“倘若王之涣看到的是正午时分的太阳,那本该是高挂当空的,怎会像夕阳一般依偎着高山而逐渐下落呢?”这样的疑问其实同样适用于下半句。

按照事实来说,站在鹳雀楼的位置是看不到大海的,诗人怎么会写出“黄河入海流”呢?
在此维度上,王之涣是将所见之景与所想之景
有效地结合起来,产生了一种虚实相生之美。


日、黄河是眼前的实景,依山尽和入海流是作者想
象的景。

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太阳的耀眼与高高在上,更是用一种动态的思维联想到它依偎着高山沉入黑夜的场景。

这是一种线性的时间思维。

同时,借由眼前的这一段江水,将视线拉长,作者想象出了黄河汇入大海的壮美之景。

这是一种立体的空间思维。

从这一点上来说,“白日”意为“中午的
教学月刊·小学版2018/7·8语文
JIAOXUEYUEKANXIAOXUEBAN
备课之窗·文本解读
24
太阳”的合理性可以很好地被论证。

在矛盾中,读者能明白这种虚实相生之美。

这是属于文本形式的美。

二、情感之美“一切景语皆情语”,从眼睛看到的自然实体的“白日”出发,王之涣在一、二句里表现出来的似乎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者。

出现在眼前的明明是充满生命力之物,但王之涣想到的却是它行将消逝。

即使高高在上如太阳,也有沉寂于黑暗中的一天;即使激情如黄河,也有消逝于海水中的一天。

难道历来对于此首诗表达积极情感的解读是错误的?读诗所谓知人论世,结合王之涣的生平经历,可知他曾被人诬陷,于是拂袖而去,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期间去世。

从以上看出,王之涣是一个有才华却没有被重用之人。

这个“白日”于他而言,或许就是九重宫里的那位天子。

只是这位本该照耀他的“太阳”,却依山而去。

自己所做的努力,就像这东去的黄河,似乎所有的一切都是徒劳。

人生之悲莫过于此。

但是,王之涣绝非意志消极之辈。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呼喊,激励了数以万计有识之士。

这是一种即使困顿,仍旧要超越的积极心理。

这是鼓励人要追求最大限度的敞开之语。

正如他自己,被这混沌之世所拖累,被这不古的人心所戕害,虽一时罢官而去,然最终还是舍不下这万里江山。

于是劝自己,要更努力些,再努力些,才能看见更美的风景。

这或许也是他拂袖而去后复出的原因。

他一直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直到生命的
最终。

这是情感关照下的“白日”。

这种对困境的超
越,这种情感美,具有穿透千年的力量。

即使如今
距离王之涣已千年,但透过文字,读者似乎仍旧能
够触摸到一个实体的人。

这种情感的共通处便是
世界大美。

三、哲理之美
《登鹳雀楼》里所蕴含的情感,读来让人甚是感
动。

但此诗长久流传的魅力,绝不仅此。

如果从审
美哲学角度出发,它有一种让“白日”归于“白日”
的美。

站在审美的自律性的角度,抛开道德审视,只
关注于事物本身,我们会发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写的是一幅多么壮美的画面。

白日当空,照耀大地,美哉。

其逐渐西落,颜色变幻之间又是一种美。

所以,不管是初升时的太阳,还是高挂当空的太阳,抑或是落山时的太阳,皆有其美。

这是一种只关乎存在的美。

基于此,王之涣才喊出了流传千年的哲学话
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要想达到更高的境界,必须要有一种大胸怀,理解即使是逝去的也有其美,生命的任何形态皆有其美。

他的一生似乎没有功成名就,起码没有达到他所想要的兼济天下,但这又何妨呢?即使现在困顿,也不妨碍自己去欣赏生命所带来的美丽。

这或许就是苏轼说的:“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想要看见更美的风景,就不要囿于当下,要用发展变化的思维来看
待事物,要用美的眼光来欣赏事物,要用超然的态度去悦纳生命的任何形态。

这是一种大智慧。

经典文本的魅力就在于人人皆能从中获得能量与引发思考,对文本进行不断的解构与建构。

而本文从审美角度出发,以“白日”新解为抓手,从三个维度,立体地对《登鹳雀楼》进行解读,也算是一种崭新而有益的尝试。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315211)教学月刊·小学版2018/7·8语文
JIAOXUEYUEKANXIAOXUEBAN
备课之窗·文本解读
2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