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法硕联考刑法部分辨析题模拟试题解析刑法部分1.请对“想象竞合犯是实质的数罪”进行辨析。
(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想象竞合犯,亦称想象数罪,是指行为人基于一个犯罪意图所支配的数个不同罪过,实施一个危害行为,而触犯两个以上异种罪名的犯罪形态。
(3)想象竞合犯是实质的一罪,因此不可能存在着两个行为,行为人实施一个行为是构成想象竞合犯的前提条件。
(4)想象竞合犯虽然是实质的一罪,但是具有数罪的某些特征,即触犯数个不同种的罪名。
注:我认为这题答得不好,至少应该把想象竞合犯的构成特征答出来。
2.试从刑罚的性质和目的的角度,对于没有造成损害的中止犯,免除刑罚处罚的合理性进行辨析。
(1)这一刑法的规定是合理的。
(2)刑法应当是报应的性质和预防目的的有机统一体,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3)从报应的观念来看,由于行为人的行为在客观上没有造成损坏,没有必要对其进行报应性的惩罚。
(4)从预防犯罪的角度来看,由于行为人主观上自动放弃犯罪,说明其人身危险性消失了,因而没有必要对其判处刑罚进行预防犯罪。
3.请对“共同犯罪中,所有的实行犯都是主犯”进行辨析。
(1)这个说法不完全正确。
(2)在共同犯罪中,实行犯不一定都是主犯。
我国刑法划分共同犯罪人种类的标准是行为人在共同犯罪中作用的大小,而不是行为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分工。
(3)在共同犯罪中,如果实行犯起到了主要作用,那么该实行犯是主犯。
(4)在共同犯罪中,如果实行犯起到了次要作用,那么该实行犯是从犯。
(5)在共同犯罪中,实行犯是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并且在共同犯罪中起到了次要的作用,那么该实行犯是胁从犯。
注:我国刑法划分共同犯罪人种类的标准是以行为人在共同犯罪中作用的大小为主,适当考虑共同犯罪人的分工情况。
4.请对“犯罪中止可以免除处罚”进行辨析。
(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犯罪中止作为量刑情节是应当情节,而不是可以情节。
(3)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犯罪中止的处罚原则有两种: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4)犯罪中止之所以从宽处理,是因为行为人客观上减轻了社会危害,而且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变小,刑事责任相应地减轻。
5.请对“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导致犯罪没有完成的为犯罪未遂”进行辨析。
(1)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
(2)犯罪未遂是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没有得逞所呈现的犯罪停止形态。
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导致犯罪没有完成是犯罪未遂的一个重要特征。
(3)犯罪预备是指行为人已经实施犯罪的预备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行犯罪的犯罪停止形态。
因此,犯罪预备也是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导致的犯罪没有完成。
(4)虽然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都是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导致犯罪没有完成,但两者也存在根本的区别,即犯罪预备是在行为人着手以前停止下来的犯罪状态,而犯罪未遂是行为人着手之后但是没有完成犯罪而停止下来的犯罪状态。
6.请对“犯罪的本质特征是刑事违法性”进行辨析。
(1)这句话是错误的。
(2)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
社会危害性,是指犯罪行为危害某一社会形态中某种 ___及其表现出来的利益形式的属性。
具有具有一定严重程度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
它揭示了国家将某种行为规定为犯罪的原因,阐明了犯罪与社会的关系,揭示了犯罪的社会 ___本质。
(3)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一个重要特征却不是犯罪的本质特征。
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不一定都是犯罪行为。
如果一个行为没有违反刑法的规定,不符合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即使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也不可能构成犯罪。
在罪刑法定原则支配下,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基本法律特征,体现了刑法的限制和保障机能。
(4)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特征,是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在法律上的表现。
7.请对“怀孕的妇女流产后,可以适用死刑”进行辨析。
(1)这种说法是错的。
(2)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我国刑法的这一规定体现了刑罚人道主义的观念。
(3)怀孕妇女因为涉嫌犯罪在羁押期间自然流产后,又因为同一事实而被起诉,交付审判的,应当视为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4)在羁押期间,妇女经过人工流产,无论流产后移送起诉或者审判的时间的长短,都应当视为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注:再加一点:对怀孕的妇女不能适用死刑,也包括不能适用死缓。
1.请对“明知即故犯”进行辨析。
(1)这句话是错误的。
(2)罪过因素包括意识因素和意志因素。
意识因素是基础,意志因素是关键。
(3)犯罪故意是明知危害结果可能发生而希望或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4)犯罪过失是已经预见到危害结果可能发生而轻信能够避免或者应当预见到危害结果可能发生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5)所以当行为人认识到危害结果可能发生时,如果不是希望或者放任,而是过于自信,那么就不成立故意犯罪,而成立过失犯罪。
注:我觉得类似的题目算是刑法辨析题里较难的。
即对于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常理”进行辨析是比较难的一类题,注意这种题目一般来说结论都是不合理的或者是不全面的。
要求能从貌似合理的结论中找到答题的切入点,即考查的知识点。
这里的关键是要弄明白题干中每个词和字在意指刑法中的什么概念和原理。
民法亦然。
9.请对“精神病人不负刑事责任”进行辨析。
(1)这句话是错误的。
(2)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我国刑法对精神病人犯罪采用法学和医学双重标准。
换言之,即使是精神病人,但是如果没有丧失辨认和控制能力,那么同样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3)如果精神病人完全丧失了辨认和控制能力,即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那么就不承担刑事责任。
(4)如果精神病人部分丧失辨认和控制能力,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5)如果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承担完全的刑事责任。
10.请对“一般缓刑的法律后果是视为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完毕”进行辨析。
(1)这句话是错误的。
(2)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一般缓刑的法律后果是不再执行原判刑罚。
(3)视为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完毕是假释的法律后果,这是假释和缓刑的重要区别之一。
(4)由于一般缓刑的法律后果是不再执行原判刑罚,即没有执行过刑罚,而构成累犯的前提条件是刑罚已经执行完毕或者赦免,所以经过缓刑考验期后再故意犯罪也会因此而构成累犯。
注:该题结论与指南有明显的矛盾!指南(四版)P87写道:被判处有期徒刑宣告缓刑的 ___,如果在缓刑考验期满后又犯罪,不构成累犯,因为缓刑是附条件的不执行刑罚,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了,而不是刑罚已经执行完毕,不符合累犯的构成条件。
至于被判有期徒刑宣告缓刑的 ___,如果在缓刑考验期内又犯新罪,同样不构成累犯,应当在撤销缓刑之后,适用数罪并罚。
___第五版的指南,大家有书的可以对照一下看有没有修改。
民法部分1.“抵押物价值减少的,抵押人应当提供财产价值相当的 ___作为抵押物的代替物,这是由抵押权的物上代位性所决定的。
”(1)该说法不完全正确。
(2)该说法反映了抵押权的从属性和物上代位性。
从属性是指抵押权从属于债权。
物上代位性是指 ___物权的设定是以 ___物的价值能够 ___主债权的实现为条件,并不注重 ___物的实际形态和性质如何。
(3)从属性表明债权人在全部债权受清偿前,得对于 ___物整体上主张权利。
此外, ___物的部分变化均不影响 ___物权的整体性。
因此,在抵押物价值减少的情况下,只要不是债务人故意造成财产价值减少的,剩余抵押物的价值仍然具有 ___作用,这是由抵押权的从属性决定的,而不是由物上代位性决定的。
(4)如果因债务人的故意导致抵押物部分灭失的,则债务人应当提供与灭失财产价值相当的 ___,但是这种 ___不是由于物上代位性产生的 ___。
如果因意外原因导致抵押物部分灭失的,基于抵押权的从属性,剩余的财产价值仍然具有 ___作用;如果因意外原因导致抵押物全部毁损灭失的,基于抵押权的物上代位性,该毁损灭失的赔偿金称为抵押物的代替物。
(5)可见,该题在表述上没有区分债务人故意或者意外原因导致抵押物灭失的处理情形,从而混淆了抵押权的从属性和物上代位性,因此不完全正确。
注:编题这哥们好像混淆了从属性和不可分性的区别,“债权人在全部债权受清偿前,得对于 ___物整体上主张权利”明明是不可分性的概念,怎么扯到从属性了?该题把“从属性”都替换为“不可分性”似乎比较合理。
2.我国民间有一种说法:“杀人偿命欠债还钱”。
请运用民法,合同法的知识和理论对“欠债还钱”的说法加以辨析。
(1)该说法不完全正确。
该说法反映了合同的效力,合同履行的原则,替代履行和诉讼时效(2)合同作为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和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一经达成,对双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合同的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的保护。
任何一方都不能以任何借口违反合同,否则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应当按照合同的约定全面、实际履行义务,这是诚实信用原则的体现。
(3)但是应当看到,“欠债还钱”的说法仅仅适用于金钱债务,或者适用于特定标的物灭失后的损害赔偿之债。
对于非金钱债务则不适用。
在非金钱债务中,欠债未必还钱,特别是将种类物作为债务履行标的的情况下,在标的物毁损灭失后,可以其他种类物替代履行。
(4)此外对于非法的金钱债务,如赌博之债,或者超过诉讼时效的债务,欠债也未必还钱。
(5)可见,民间将债务的履行一概认定为“欠债还钱”的说法不符合民法及合同法的基本理念,因此不完全正确。
注:这题或多或少都应该能答出点来,能答全面不太容易,尤其第四点很容易漏掉。
3.“合同成立后,当事人不履行义务的,应依法承担违约责任。
”(1)本题反映的是合同责任的承担,该题的表述不完全正确。
(2)合同订立后,如果依法有效成立,当事人不履行义务的,应当依法承担违约责任。
但是如果合同成立后,欠缺合同成立的有效条件,则可能无效、不成立或可撤销,这时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而不是违约责任。
此外如果合同成立并依法生效后,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系不可抗力等正当理由造成的,当事人也可以因此免责。
有时,债权人甚至免除债务人履行债务,导致债务人不必再行履行债务。
(3)可见,合同成立后,其法律后果可能是按照合同的约定履行,也有可能有缔约过失责任适用,甚至有合同生效后因不可抗力导致免责情形的出现。
(4)本题表述上把违约责任看作合同不履行的唯一法律后果,因此是错误的。
4.一商店保管处牌子上写明:“在本商店保管的物品,丢失概不负责。
”(1)该商店告示反映了民法的格式条款制度。
格式条款是指当事人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
(2)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虽然有简化缔约程序、节约交易成本的好处,但内容常常显失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