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夏季驾驶员安全行车常识

夏季驾驶员安全行车常识

夏季驾驶员安全行车知识
夏季相对于其他季节,行车条件 更为苛刻,有高温天气空气干燥、汛 期雷雨天气频发,这些都对安全行车 形成威胁,为保证您在夏季安全行车, 我们开展本次夏季安全行车培训。
1.夏季安全行车注意事项 2.空调检查和使用注意事项 3.雷雨天气行车注意事项
4.涉水行车注意事项
5.雨季行车紧急状况处置
夏季安全行车注意事项
六、加油
夏季温度较高,新加的的 汽油温度较低,如果油箱 加的太满,汽油受热膨胀 ,可能会引起油箱膨胀, 造成燃油外溢; 一般情况下,当加油到加 油枪第一次跳起时就可以 了。
夏季安全行车注意事项
七、车内杂物
夏季不要将气体打火 机、摩斯、清洗剂、 空气清新剂等放在车 内阳光可以直射的地 方,因为这些物品内 部都有可燃气体,在 阳光直射下,温度急 剧上升,气体膨胀, 可能引发爆炸,造成 火灾。
夏季安全行车注意事项
四、注意夏季车辆自燃
夏季温度较高,电器系统和电路系统的温度也较高,特别 要注意线路的检查,如发现破损或者老化应该及时修理或 更换,夏季是车辆自燃的高发期,因此应随车配备灭火器 ;
当发现车辆冒烟,没有搞清楚是否是发生自燃的情况下, 不要贸然打开机器盖,应该先准备好灭火器,把机器盖打 开一个缝隙,向内喷。因为电器着火是阴燃,打开机器盖 会使着火部位接触大量的氧气,发生猛烈的燃烧; 为避免因电器、电路故障引起自燃,请注意以下几点:
如果是后轮侧滑,则要将方向盘朝侧滑的相同方向纠正。
1.夏季安全行车注意事项 2.空调检查和使用注意事项 3.雷雨天气行车注意事项
4.涉水行车注意事项
5.雨季行车紧急状况处置
车辆涉水须知(一)
雨季行车,深 水考验在所难免,
行车时要低挡稳住
油门慢速通过。
车辆涉水须知(二)
常见车型的最大涉水深度有以下几种:
29 29
雷雨天行车安全注意事项
7.降低车速/与左右车辆保持距离/勿急刹车 要降低车辆行驶速度,行驶速度可参考前车, 能降多低就降多低,尽量把安全距离应该拉长,同 时也要和左右车辆保持在1.5米以上的距离,防止车 在能见度低躲闪障碍物时发生侧碰。不要紧急刹车
从而防止发生追尾事故;路上水多轮胎附着力低容
夏季安全行车注意事项
注意: 当发现发动机水温较高时, 不要急于打开发动机冷却液 罐的盖子,因为冷却温度很 高、内部压力很大,贸然打 开盖子热气会喷出,引起严 重的烫伤。 应该等发动机停转15~20分 钟后,用布垫在盖子上,轻 轻的转动盖子,逐步释放系 统内的高压气体,待确认不 会有气体喷出后在完全打开 盖子。
雷雨天行车安全注意事项
2.车厢是躲避雷击的理想地方 有数据统计中国每年都会发生 很多起雷电击中汽车的事故,但您 别担心,即使真的车被电击了您在 车内也不会有生命危险,因为车本 身就是一个大金属壳子,雷电击中 车辆之后高压雷电可以从车辆的金 属壳直接传递到地面形成回路,从 而保护了车内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这里要特别提示的是,雷电情况下 ,一定要把车门窗都关好,这样才 能更好的保护车内的人员和设备。
27
雷雨天行车安全注意事项
5.行车时忌打手机听收音 由于车内 的电器设备在 开通电源后所 发射的电磁波 极易引来感应 雷,建议雷雨 天行车时要关 闭手提电话、 车载蓝牙、收 音机等电器设 备。
雷雨天行车安全注意事项
6.及时开启车辆警示灯 雷雨天一般雨势 会较大,路面视线不 好的情况下要及时开 启雾灯、示宽灯或双 跳紧急灯,引起后方 车辆的注意。最好能 在安全情况下把车停 靠在路边,待雨势小 点并且能见度高一点 再行驶。
当冷却后再下水。 涉水时,应挂低速 档,使轿车从岸上平稳地驶入水中,
以免水花溅起。在行驶中要保持发动
机有足够的动力,避免中途停车、换 档和急打方向。
多车涉水
多车涉水时,不要同时下水,待前车到达彼岸,后车才 下水,防止前车因故停车,迫使后车也停在水中。汽车在涉 水中如车轮打滑空转,应立即停车,不勉强进退,更不可猛 踏加速踏板,以防越陷越深。要保持发动机不熄火,并组织 人力或其他车辆协助拖出。轿车通过漫水路面或漫水桥时, 一般情况下,以均匀速度、沿固定路线一气通过。轿车涉水 后,应驶离岸边,选择空阔地点停车,擦干电器的受潮部分, 注意清除散热器及车身上的漂流物、轮胎间的嵌石以及底盘 上的水草杂物等。起动发动机,让发动机升到正常温度,烘 干发动机的潮气和水珠。检查后,确认汽车技术状况完好, 再低速行驶一段路程,并轻踏几次制动踏板,让制动蹄片与 制动鼓发生摩擦,使附著的水分受热蒸发,待制动效能恢复 后,再转入正常行驶。
重型大货车为100至120厘米,
普通大货车为45至80厘米,
越野吉普车为60厘米, 小客车不能超过40厘米。 如果水深超过车轮或汽车的最大涉水深度时,则 不宜冒险涉水。
单车涉水
轿车涉水,应在发动机运转正常、 转向和制动机构灵活可靠的情况下进 行。轿车开到水边,若轮胎和制动鼓
温度较高时,应稍休息一会,待其适
夏季安全行车注意事项
一、机油 机油不仅起到润滑的作用,而且能 够起到冷却发动机缸体的作用。如 果要保持良好的润滑,减少发动机 磨损,必须保证机油具有一定的黏 度。如果您的机油采用的是冬季机 油,随着夏季到来温度升高,机油 的黏度会降低,润滑能力会显著降 低,造成发动机过渡磨损,影响适 用寿命。 如果您不知道发动机里边的机油是 否适合夏季适用,建议您更换成适 合夏季适用的机油。
1
2
定期检查花粉滤清器,如在灰尘 较大环境里行驶的车辆,应该缩 短空调滤清器的保养间隔。
夏季使用空调注意事项
1
先打开车窗,让热气散出 关上窗,同时打开空调和内循 环 车内达到理想温度后关闭内循 环 汽车空调温度设置不要太低
2
3
4
5
到达目的地前5分钟关闭制冷
1.夏季安全行车注意事项 2.空调检查和使用注意事项 3.雷雨天气行车注意事项
4.涉水行车注意事项
5.雨季行车紧急状况处置
雷雨天要保持安全的行车间距
1.在高速路上,当行 驶速度为100公里/小时 时,行车前后间距为100 米以上,左右距离为1.5 米以上;时速70公里时, 行车前后间距为70米以上, 左右距离为1.2米以上。 如果雷雨狂风影响视线, 行驶速度参考前车,能降 多低就降多低,安全距离 应该拉长。
夏季安全行车注意事项
二、防冻液 有些人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防冻 液是冬季使用的,夏季用不到,其 实防冻液的重要作用除了是冬天防 止冷却液冻坏发动机缸体外,还有 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夏季防止发动机 过热,引起冷却液沸腾,造成冷却 系统内部压力急剧升高,冷却液喷 出,俗称“开锅”。因为冷却液的 沸点超过100摄氏度,可达108摄氏 度。因此即使夏季在发现冷却液缺 失时,也要补充防冻液。
雷雨天行车安全注意事项
10.车辆打滑时要正确操作
雷雨天行车比较容易碰到路滑。马路的积水使高速行
驶的车辆造成单边阻力突然增大,严重者使车辆打圈或失 去控制,所以应降低车速,扶好方向盘,并留意路面积水 。真的遇到车子打滑,也无须太慌张。一定要保持冷静。 如果是前轮侧滑,应当将方向盘朝侧滑的相反方向纠正;
夏季安全行车注意事项
三、轮胎 由于夏季气温较高,高速行驶 时轮胎的温度会很高,因此夏 季轮胎气压不能太高,原则上 夏季轮胎气压应该比冬季气压 低0.1~0.2bar。 夏季多雨,因此必须保证轮胎 不能过渡磨损,因为轮胎的花 纹除了增加摩擦,提高地面附 着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 就是排水。如果轮胎过渡磨损 ,在一定的速度下就会产生“ 水滑”现象,使转向和制动失 灵,严重影响行车安全。
雷雨天行车安全注意事项
3.遇闪雷勿触车内金属物 出现雷电天气 行车的时候,切勿 触碰没有绝缘体的 车顶、头枕金属、 和一些金属改装件 等金属物。同时也 要把身上的项链戒 指等金属饰品、金 属镜框眼镜、手表 等贴身金属物摘掉 ,这些导电物品都 很有可能让身体触 电。 在金属物体中, 存在着许多自由电 子,这些自由电子 的运动是没有一定 方向的,但在外加 电场的条件下自由 电子就会发生定向 运动,因而形成电 流,所以金属容易 导电。
雷雨天要保持安全的行车间距
2.行驶中尤其 要提醒的是,雷雨 天开车,注意避开 骑自行车、摩托车 的人。无论是手动 挡还是自动挡的车, 速度保持在40公里/ 小时以内。
雷雨天行车安全注意事项
1.外置天线要拆下 有些车将天线设计在了 车顶部位,而这样露在外面 的天线在雷电发生的时候极 容易充当避雷针,从而把电 流导引到车内,对车内电器 设备和人员造成伤害。建议 在雷电多发期的时候可以将 外置天线拆下来,保证车辆 安全。
定不能紧急刹车或者猛打方向。
雷雨天行车安全注意事项
9.遇积水勿强行通过 如果前方有积水,要及 时判断,如水深在保险杠以 下,可慢速通过,通过时尽 量避免中途换挡或急转弯; 或者如果有同类车通过,如 水深在车轮的一半以下,可 以通过,并且要低速行驶, 保证不熄火,因为熄火后排 气管容易进水造成发动机损 伤;如果无法估计,则不能 冒险强行通过。
雷雨天行车安全注意事项
4.雷雨天车不要停在危险地带 大树、露天 大型广告牌和电 线杆成为夏日雷 击的主要对象, 当雷击到广告牌 或者大树时,倒 下的大树或广告 牌伤及停靠在旁 的车辆。
雷雨天行车安全注意事项
另外,尽量不要把车开到山顶或者建筑物顶部 这些易雷击的区域,最好把车停靠在正规大型的停 车场避雷雨,还要注意一下停车场停车附近是否有 变压器、电箱、电线杆等配电设备。
4.涉水行车注意事项
5.雨季行车紧急状况处置
夏季空调检查
1 长期行驶会使汽车空调内影响空调制冷效果,导致异味产生。
3
如果很长时间没开空调了,在首次使用之前最好先做一次专业检测 。
汽车空调要定期清洗。
4
空调滤清器
夏季使用空调如何防止细菌滋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