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知音”篇的文学批评法09汉语言0950110013 杨秀芬摘要刘勰的《文心雕龙》一书多处涉及到作家作品的评价,除了《时序》、《才略》重点论述各时作家作品和文学风尚,《原道》到《辨骚》是对五经、纬书、楚辞等作具体分析外,其他对作家作品的批评也散见于各篇:《明诗》至《书记》二十篇分论各体文章,各篇中的“原始以表末,选文以定篇”部分也是对作品的具体批评,《神思》以下十九篇着重论述文章风格和修辞手段,也是结合许多作家的例子进行说明。
由此不难看出,《文心雕龙》一书作家作品的批评占了大半比例。
那么刘勰在写作时是用什么方法对这些作品作家进行批评的呢?《文心雕龙》“知音”篇就具体的大体阐述了刘勰对文学批评现象的见解与批评的方法,本文将主要根据“知音”篇具体阐明文学批评的具体步骤,刘勰的“六观”批评方法和“六义”批评标准。
关键字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批评鉴赏六观六义披文入情一、知音其难哉《知音篇》是论述批评和鉴赏的专篇,知音的本意是指得懂音乐,对音乐能作正确的理解和评论,刘勰这里借指对作品的正确理解和批评。
刘勰之前虽然前人也涉及到了一些文艺批评的问题,如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庄子的“不可言传”说,曹丕的《典论.论文》也对文学批评中的不好现象给予了评判,但都没有建立自己系统的批评方法体系,刘勰在前人的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文学批评的原则与方法。
在《知音》篇中首先分析了文学批评困难的原因,篇章开头刘勰就提出了“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开篇三个“难”字,先是说明了文学批评鉴赏的困难,然后交待了造成这种困难局面的原因。
客观上是“音实难知”,文学作品本身就难以理解,“主观上是“知实难逢”,指知音人的难以相遇。
一是批评家们多“贵古贱今”,二是封建文人士大夫们大多“崇己抑人”,三是由于读者“学不逮文”,学识不够,识别能力不强而导致“信伪迷真”,四是“知多偏好”,即学者评论作品时只从自己个人主观偏好爱憎出发。
以上都是文学批评困难的原因,针对主客观两方面刘勰紧接着就提出了文学批评的理论体系与具体方法。
二、批评主体的修养与要求前面说到刘勰认为文学批评有批评主体的因素影响,因此刘勰认为在进行文学批评时批评家首先要有较高的修养与正确的态度。
刘勰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
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
”在这里刘勰认识到了“博观”和体验对提高批评家修养的意义,也根据历史经验认识到了只有克服个人己见,不以个人好恶为标准,才能做到“平理若衡,照辞如镜”。
当然我们知道批评过程中批评家或多或少都会受个人喜恶影响,不可能像过称那样公平,评论文辞也不可能像照镜子那样明白,但刘勰要求文学批评尽量做到“无私于轻重,不偏于爱憎”,这无疑是进步的。
其次,刘勰认为在进行正确的文学批评时,批评主体还要有“沿波讨源”,“深识鉴奥”即深入理解与专研的精神。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
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
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了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
然而俗监之迷者,深废浅售,此庄周所以笑《折扬》,宋玉所以伤《白雪》也。
昔屈平有言∶“文质疏内,众不知余之异采。
”见异唯知音耳。
扬雄自称∶“心好沉博绝丽之文。
”其不事浮浅,亦可知矣。
夫唯深识鉴奥,必欢然内怿,譬春台之熙众人,乐饵之止过客,盖闻兰为国香,服媚弥芬;书亦国华,玩绎方美;知音君子,其垂意焉。
”文学批评虽然是复杂而且艰苦的,但却并不是不可知的,“音本易知”,见诸文字的文学作品是作家“情动”的结果,所以作品中作家的情理不可能完全隐藏。
只要眼睛明亮,内心聪敏,就没有不能明白的道理。
关键在于批评者要有深入专研的精神,深思见奥。
这里刘勰又提出了批评的原则——“披文以入情”,即从外(文本)到内(情意)过程。
这是对孟子的“以意逆志”说的重大发展。
朱自清《诗言至辨》说:“以意逆志是以己之志推诗之志。
”吴淇的《六朝选诗定论缘起》认为:“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
”不管哪一种说法是孟子的本意,他们都强调批评作品时不拘泥于作品中个别文辞的意思,着眼于作品实际去把握作品实际感情。
那么这样一来,“以意逆志”的解读作品方法实际上是具有很大主观随意性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强调作者的主观臆测。
刘勰的“披文以入情”克服了这一弊病,既强调了批评者深入专研的主观的一面,又指出了这种主观努力受到文学作品内容形式制约的一面。
三、作为一种解读模式的“六观”说针对如何处理客观文本,刘勰创造性的提出了他的极具操作性批评方法——“六观说”。
关于“六观”的说属性问题。
“龙”学界争议颇大。
罗根则先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认为刘勰在《知音》篇中设法摒弃主观的偏见,建立了一种客观的批判标准,就是他的“六观”法。
①刘大杰先生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说:刘勰“因为批评上要避开主观的偏见和印象的褒贬,他于是提出了‘六观’的标准”。
②以上两位先生都认为《知音》篇是试图建立一种客观的批评标准。
但刘永济先生在《文心雕龙校释》中初举“六观”为法。
③汪洪章先生在《<文心雕龙>与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一书中也提出:“我认为,这种批评类似于英美新批评的文本客观阅读法,称其为一种实际的批评方法,可能比视其为批评标准更为恰当。
”④文学批评标准是检验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准则。
它体现批评者对文学的思想内容、社会作用、美学理想、艺术趣味的根本要求。
⑤从这方面来看,似乎杨明照先生的“'六义'作为刘勰的批评标准,'六观'作为批评方法”⑥更为恰当。
先说作为文学批评标准的方法“六义”。
刘勰在《宗经》中根据《五经》的体制与特点提出了文学写作与批评的六项标准。
“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贞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
”情深、事信、义直是思想内容方面的评判标准,风清、体约、文丽则是文章文体风格方面的评价标准。
总的来说,就是文章要文采与风骨相结合,文质兼备,文质彬彬。
这是贯穿整部《文心雕龙》的衡文标准,即肯定作家作品的根本准则。
刘勰认为文章只要符合这六项标准就是好文章了。
有了批评的标准,刘勰的批评方法“六观”说才能具有实际意义和可操作性。
参考张长青和汪洪章两位先生的说法。
对《知音》篇中“六义”的解释如下:“一观位体”,即观察文章的体式、风格和内容。
看文章是否“设情以位体”(《镕裁》),是否“因情立体,即体成势”(《定势》)。
也就是说批评一篇文章时要先考察作品的题材、主题、风格是否“随势各配”,从这方面来看,“观位体”包含着我们现在文学批评的对内容和形式结合程度的考察。
“二观置辞”,即考察作品的选词和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文心雕龙》中《章句》、《丽辞》、《比兴》、《夸饰》、《练字》、《隐秀》、《指暇》诸篇对文章如何“置辞”才是好文章作了详细的分析。
例如对文章的章、句的安排,批评者要考察是否做到“外文绮交,内义脉注”前后之间应该内容贯注,文辞照应。
对丽辞的运用是否贵有奇气异彩,是否“迭用奇偶”。
夸饰的运用是不是“夸而有节,饰而不诬”。
文章练字是不是注意了“避诡异、省联边、权重出、调单复。
”有没有注意字形的繁简有美丑的区别。
文章有没有运用“隐”和“秀”两种表现手法,让文章“情在辞外,状溢目前(南宋张戎《岁寒诗话》)。
“三观通变”,就是考察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否“参古定法”、“酌于新声”并“望金而置奇”。
这实际上是强调作品的继承与革新的问题。
“四观奇正”,“正”即雅正,是指作品的思想内容纯正,符合儒家正统思想规范。
“奇”即新奇,标新立异,用事奇诡怪诞,辞彩奇崛,风格雄肆而不堕庸凡。
批评者在考察作品风格是要看作品是“执政以御奇(《定势)》”,还是“逐奇而失正(《定势》)”。
好的文章应该“执政以御奇”、“酌奇而不失其真(《辨骚》)。
可见在刘勰看来,“奇”与“正”是一对矛盾,“正”是主导方面,“奇”是次要方面,“正”应该统帅“奇”,“奇”则辅助“正”“五观事义”,即考察作品的用典情况。
用典不能长篇累牍,要“取事贵约”,还要“援古证今,用人若己”。
(《事类》)刘勰在《事类》一篇中分析了当时出现的摘用典故的谬误,却没有批评用典过多的弊病,由此可见,刘勰对于用典这方面还是有所偏爱的。
“六观宫商”,说的是考察作品的声律美、节奏美。
这项批评主要是针对当时的诗歌和骈文的。
刘勰认为美的诗文应该“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声律》)。
具体来说就是文章字句应该抑扬交错,平仄交错,要注意“和”与“韵”。
“韵”就是押韵,“和”是指一句中平仄搭配得当,句与句之间平仄得当。
总的来说,以上六观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位体”、“通变”、“事义”是对作品内容方面的考察,“置辞”、“奇正”、“宫商”则是针对作品形式考察而言。
这与上面说到的“六义”所决定的批评原则——文质彬彬是相对应的。
结语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文学批评的批评标准、批评方法,虽然专门的文学批评篇章《知音》篇中并未详细论述批评的原则与方法,但不能据此认为“六观”说不足以构成系统的批评方法,更不能认为刘勰的文学批评未构成体系。
《文心雕龙》的其他篇章与《知音》篇间有着许多联系,一同构成了刘勰的文学批评方法。
正如范文澜在《文心雕龙注》中指出:“一观位体,《体性等篇论之;二观置辞,《丽辞》等篇论之;三观通变,《通变等篇论之;四观奇正,《定势》等篇论之;五观事义,《事类》等篇论之;六观宫商,《声律》等篇论之。
大较如此,其细条当参伍错综以求之。
”故在总结刘勰文学批评方法时不能只局限于《知音》篇。
参考书目①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一)》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年 238页至239页②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 314页至315页③汪洪章《<文心雕龙>与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年⑤王一川《文学批评新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文心雕龙新释》张长青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9年《文心雕龙探索增补本》王运熙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